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3篇
  免费   318篇
  国内免费   250篇
测绘学   95篇
大气科学   118篇
地球物理   597篇
地质学   587篇
海洋学   38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07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82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421.
采用Sentinel-1A卫星提供的升降轨雷达影像数据研究门源地震同震形变及震源机制。首先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D-InSAR)技术获得门源地震的同震形变场;然后以升降轨同震形变场为源数据,利用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进行反演,确定地震的断层几何参数和滑动分布;最后基于同震滑动模型对升降轨同震形变场进行正演。结果表明,沿雷达视线方向的升轨和降轨同震形变场最大抬升形变量分别为39 cm和58 cm,最大沉降形变量均为56 cm。此次门源地震为左旋走滑型地震事件,发震断层方向为NWW-SEE、走向为109°、倾角为86°,主要集中在地下2~6 km处,最大滑动量为4.2 m,释放的地震距为8.22×1018Nm(MW6.6)。正演结果表明,本文滑动分布模型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422.
基于Sentinel-1和ALOS-2近场InSAR形变,利用有限断层方法反演2022-01-08门源MW6.6地震的震源破裂滑动分布。结果显示,门源MW6.6地震的最大滑动量约3.65 m,释放的地震矩约1.56×1019 Nm。破裂传播至地表,分东西两段,破裂滑移自震中沿断层向SEE和NWW向延伸,在震中的东南侧断层滑动量较大。有别于其他研究结果,本文认为门源地震震源破裂主要发生在东段的浅部,深度不超过8.0 km,西段的破裂最深可达15.0 km。同震形变整体上符合左旋走滑破裂特征,显示了青藏高原内部块体间的相对运动特征。  相似文献   
423.
本文根据攀西地区活断层长期滑动速率及历史上最大地震震级上限,把攀西地区的活断层划分为A、B、C三级,并对区内几条主要活断层的近代活动特征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指出第四纪断裂活动沿断裂带在空间上和时间上是有明显的分段性和不均匀性,断裂上的位移是以一种地震构造上的脉冲形式出现的,地震与晚更新世、全新世和现代断裂活动在空间上和成因上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424.
利用华北地区1999~2007、2013~2017两期GPS水平运动速度场数据,采用块体负位错模型,分别反演了郯庐断裂带中南段不同段的断层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速率分布;结合地表应变结果,综合分析了郯庐断裂带前后两期的变形差异特征,并探讨了其与日本3·11地震间的可能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日本地震后,郯庐断裂带中南段郯城以北的段落闭锁程度有所减弱,中南段东部地区主张应变率增强,处于拉张状态;日本大地震的发生对郯庐断裂带中南段的应变积累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2013~2017最新一期反演结果显示莒县以北断层闭锁程度仍较高,闭锁深度较深,为右旋挤压亏损,是1668年郯城地震的未破裂段;莒县以南到泗洪附近断层闭锁程度较低,无滑动亏损积累;泗洪以南到嘉山段断层闭锁程度较高,是历史地震的未破裂段,同时该地区小震不活跃,易于应力积累,地震危险性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425.
胡伟  孟建伟  姚琛  雷勇 《岩土力学》2020,41(9):3049-3055
采用自制可视化试验装置开展了平板圆锚的拉拔模型试验,基于数字照相测量技术对极限拉拔下锚周土体的位移变形场进行了量化分析。在本次试验的埋深比范围内,极限承载力随埋深比增加而非线性增大,但增长速率逐渐减缓;观测到的锚周土体滑动面与地面、锚板所围区域整体呈现出“底大、顶小、径长”的倒喇叭形状;滑动面可用两条直线段来近似描述;极限拉拔力学模型由一个截面直径上小下大的倒圆台和一个等截面圆柱体组成。根据极限平衡条件推导建立了砂土中浅埋平板圆锚竖向拉拔极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该方法对4组试验数据的计算较其他4种方法与试验实测值更为接近,且离散性更小,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26.
波浪噪声和随机噪声是影响海洋磁力测量数据处理精度的重要因素。基于小波变换理论,研究了海洋磁力测量数据中的波浪和随机噪声的消除方法。首先对带有噪声的实测磁异常数据进行频谱分析,确定相应的多分辨分析尺度。分别采用滑动拟合法、基于小波高频系数置零的消噪方法、基于小波阈值消噪方法进行消噪计算。实例计算表明:基于小波阈值消噪方法能够将磁异常中的噪声和真实的高频信息分离开来,进一步提高了消噪的精度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427.
抗滑桩类型不同,其抗滑力的计算方法也不同,有简单也有复杂的,还有各种计算模型等方法,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要求全面考虑影响因素.文章从简单实用的角度出发,针对"边坡岩体稳定性分析中的平面滑动"问题,在充分考虑各种相关因素的影响下,应用物理力学平衡法分析其中的受力状况,提出了一种简便可行的计算抗滑桩抗滑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428.
基于地图目标在空间形态上存在的内部差异性和邻近趋同性,在其分形分析中引入了元分维模型的思想。该模型是对传统分形分析的方法扩展,在其建立过程中滑动窗口决定着空间单元的局部影响范围,因此该窗口尺寸成为元分维模型构建的重要参数之一。在前期基于地图目标元分维模型的研究中,滑动窗口大小主要通过人为判断选取,没有考虑地图目标本身的形态结构特点,缺乏科学的定量化指标判定原则,因此存在随意性和执行效率低等问题。本文以地图线目标的元分维模型,即元分维曲线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分维扩展的尺度分析,在倒置的Logistic模型函数拟合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自动确定滑动窗口尺寸的定量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到对长江河道形态特征的分析研究中,验证了其可行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429.
层间滑动褶皱新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的是出现在许多沉积岩区, 发育在厚薄相间岩层之中, 并由于层间滑动作用形成的AB复合或过度型褶皱.它具有不止一个方位褶皱枢纽, 表征非共轴叠加褶皱形态, 经历了早期B形和晚期A形褶皱演化过程, 最终形成迄今鲜有报道, 但却实际广泛存在.文中首先介绍了这一褶皱在西藏、湖北黄石、湖北秭归, 四川西昌等地区的野外产出状态, 继而从横剖面、纵剖面、平面以及立体空间角度描叙了它的全方位几何形态特征, 进而从变形介质结构和剪应变值(γ) 的物性特征方面分析了它的变形控制条件, 最后以“滑移褶皱极限”理论并部分借鉴鞘褶皱的形成机理探讨了它的形成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430.
乌鲁木齐市区断层附近原地应力测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水压致裂原地应力测试技术,在乌鲁木齐市区碗窑沟断裂东段、雅玛里克断裂东段和西山断裂带中、东段开展了断层附近原地应力测量研究,得到了地表浅部构造应力的大小、方向和分布特征。钻孔HFZK3位于碗窑沟断裂东段的南侧,孔深62.13m;钻孔HFZK5位于雅玛里克断裂东段的南侧,孔深30.00m;钻孔HFZK9和HFZK12都位于西山断裂带的中、东段,孔深分别为34m和54.5m。根据实测的地应力资料,断层附近最大水平主压应力方向为NE—NEE向,与区域构造应力SN—NNE向主压方向有一些差异,说明受断层活动影响,断层附近的应力状态与区域应力场明显不同。利用地应力实测资料研究了断层的活动性,在测量深度域内水平和垂直应力的关系为σH>σh>σV,该应力状态有利于逆断层活动,与地质资料反映的以逆断层活动为主基本一致。利用库仑摩擦滑动准则,摩擦强度取0.6~1.0进行分析,断层附近的现今地应力状态达到或超过产生逆断层摩擦滑动的临界值,表明测区现今构造活动以逆断层为主。研究区的3条断层不具备发生走滑断层活动的可能性,其中雅玛里克断裂东段、西山断裂带中段和东段具有发生逆断层活动的可能性,相比而言,西山断裂带中段危险性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