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1篇
  免费   344篇
  国内免费   324篇
测绘学   218篇
大气科学   51篇
地球物理   362篇
地质学   1521篇
海洋学   9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79篇
自然地理   220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103篇
  2021年   152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94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137篇
  2011年   116篇
  2010年   124篇
  2009年   136篇
  2008年   128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103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114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54年   2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981.
基于对Ucayali盆地油气成藏要素的系统解剖,预测盆地内除已发现的逆冲背斜/断背斜外,还可能发育伸展断块、潜山、生物礁、地层尖灭、河道砂及逆冲断层下盘构造等多种圈闭类型,自西向东前展式推覆的逆冲背斜/断背斜为最主要的圈闭类型。前陆运动前盆地构造圈闭发育程度低,现今原油聚集多属前陆运动后二次调整成藏,淡水侵入使浅部油藏普遍遭受轻度降解。由于Shira隆起的分隔作用,西部次盆现今生成的烃类很难运移至东部圈闭中。而东部次盆烃源岩埋深小,Ene组展布面积有限,Ambo群趋于生气,在生油窗内生成的液态烃类相对有限,加之圈闭不断生长,圈闭充满度较低。同时,活动性断层对烃类侧向运移不利,其东侧的背斜圈闭往往无法得到有效充注,形成大规模原油聚集的潜力较小。南部和西部次盆成藏条件配置好,逆冲褶皱发育,圈闭可得到烃类持续充注,主要以天然气为主;南部次盆逆冲断层下盘构造圈闭为重要潜在勘探目标;Ene次盆勘探程度低,烃源岩品质好,仍有发现大型构造圈闭的潜力。  相似文献   
982.
烃源岩演化与生,排烃史模拟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思煌  何生 《地球科学》1995,20(3):335-341
本文提出了烃源岩演化与生、排烃史综合模拟模型,该模型包括埋藏史模块、热史模块、成熟史模块、生烃史模块与排烃史模块5个组成部分,模块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前一模块的输出结果可作为后一模块的输入条件,其中埋藏史、热只模块是上现今状态出发,逆时序恢复地层的古埋深、古孔隙度与古地温、而成熟史、生烃史与排烃史模块则以沉积物开始沉积时为起点,顺时序再现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生烃与排烃等地质作用的过程,给出成熟度。  相似文献   
983.
会泽型铅锌矿床是川-滇-黔接壤区广泛分布的直接受冲断褶皱构造控制的铅锌矿床,其突出特点之一是矿体中矿物组合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其形成机理研究是探究构造驱动成矿流体演化过程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本文通过精细解剖典型的云南昭通铅锌矿床,以岩矿鉴定和矿物流体包裹体研究为基础,建立了相关热液体系中多组分平衡关系,构建了铅、锌、铁及其氧化物和硫化物的logfo2-logfs2相图。根据计算结果和相图讨论了形成不同矿物及其组合的流体迁移、沉淀的氧硫逸度条件和金属矿物分带机理。以473 K相图为例,解析了16种矿物及其组合稳定存在的logfo2、logfs2范围及特征,揭示了氧-硫逸度是铅锌元素共生分异的主要原因,并直接控制了矿物组合分带。研究表明,随着成矿流体的演化,温度下降,矿物沉淀所需的fo2、fs2随之减小,氧化还原作用趋弱。理论计算和相图与宏观、微观地质事实相符。  相似文献   
984.
滇东北地区渔户村组铅锌矿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滇东北地区是我国铅锌矿重要矿集区之一,渔户村组铅锌矿是滇东北地区重要的容矿层之一.通过对滇东北地区渔户村组铅锌矿床的铅同位素、硫同位素、氢氧同位素进行系统的研究,得出渔户村组铅锌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有多源特征,成矿过程具有多期性、多阶段性.该区的铅主要来自地壳,也有少量来自地慢和造山带;硫主要来自海水,少量来自生物硫;成矿...  相似文献   
985.
东营凹陷油气成藏体系的划分及定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气成藏体系作为油气评价单元的一种全新的研究思路, 与勘探目标结合更加紧密, 油气成藏门限从定量的角度阐述油气藏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尤其对于高勘探程度的地区而言, 剩余资源的预测更为准确.在对东营凹陷油气成藏体系划分的基础上, 利用油气成藏门限理论对各成藏体系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 东营凹陷所划分的8个成藏体系都进入了成藏门限和资源门限, 凹陷总剩余资源量为17.03×108 t; 其中, 成藏体系Ⅷ、Ⅰ的剩余资源最大, 分别为4.41×108 t、3.10×108 t; 而成藏体系Ⅵ、Ⅴ最小, 分别为0.90×108 t、0.22×108 t; 其余成藏体系介于其间.可知, 成藏体系Ⅷ、Ⅰ为最有利勘探潜力区.   相似文献   
986.
裂缝介质中石油运移物理模拟结果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2套裂缝网络模型进行了一系列石油在饱水裂缝介质中运移的物理模拟实验,从石油运移角度研究不同网络拓扑结构、不同缝宽、不同原油粘度等因素对石油运移的影响。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发现,在裂缝宽度不同的多裂缝体系的石油运移过程中,宽度大的裂缝方向控制着石油运移的方向和原油在裂缝介质中的分布。同时发现,当流体势降低方向(驱替方向)与宽缝方向一致时,运移速度、运移量与粘度的大小尚能呈现出一定的关系:油的粘度越小,运移速度越快,运移量越大,反之亦然。但当流体势降低方向(驱替方向)与宽缝方向垂直时,变化趋于复杂。根据物理模拟实验的结果,指出在油气成藏研究和油气分布预测中,油气运移高峰期的古流体势分布和古应力场分布研究的配合,是判断油气运移方向、确定有利聚集区带的关键。  相似文献   
987.
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不整合类型和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卫卫  计红 《西北地质》2011,44(4):97-104
柴达木盆地东部经历了多期次构造运动,形成了多个不整合.在测井曲线分析的基础上,以不整合的成因机制及地震反射特征为基础,将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不整合划分为褶皱、断褶、削截、超覆和平行5种类型.风化剥蚀程度的不均一性使不整合具有典型的层状结构,将不整合面上、下划分为底砾岩、风化黏土层和半风化淋滤带.构造运动、地势的高低与剥蚀量的大小决定了不整合类型在平面上的分布具有区带性,不同类型的不整合具有不同的控油机制,而不同的不整合剖面类型形成不同的油气成藏模式,其中断褶不整合和褶皱不整合是最有利的控油不整合.  相似文献   
988.
深盆气成藏平衡原理及数学描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天然气从底部向储层中的注入过程一般可分为两种典型特征,一种是具有通常意义的置换式运移和成藏,形成常规气藏;另一种是具有活塞式气水排驱特征的天然气运移和成藏,形成天然气聚集与气源岩紧密相连的深盆气(根缘气)藏。深盆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是储层致密、源储相通,但当致密储层中有裂缝发育时,典型的深盆气成藏条件不再满足,气水的排驱过程表现为置换式和活塞式的同时存在和发生。对典型和复杂情况下的深盆气成藏条件进行了讨论,分别建立了成藏时相应的动力平衡方程,对所建立方程的应用也进行了相应讨论。结果表明,深盆气成藏的基本条件是气源丰富、储层致密、源储相通、储盖一体。除此之外,埋藏深度和时间变化是典型深盆气藏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89.
准噶尔盆地石西复式油气区成藏特征及油气富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八五”期间石西油田的发现,促进了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的勘探,该文立足于石西油气田,总结了陆梁隆起之上复式成藏特征及油气富集规律。石西油气藏油源位于南部凹陷,属“外源型”油气运移与聚集,晚三叠世早期形成的油气,沿海西期古构造-不整合运移,形成石碳系火山岩-基岩油气藏。  相似文献   
990.
L区块位于哥伦比亚亚诺斯盆地的前隆构造带以东的斜坡带上,其地层较平缓,圈闭规模小,油气分布不均,预测难度大。以亚诺斯盆地L区块勘探开发最新资料为基础,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采用油气地质综合分析方法,探讨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旨在指导下一步油气经济高效滚动勘探开发工作。研究结果表明,L区块Carbonera组的油气成藏主要受烃源岩、断层、盖层、储盖组合及圈闭的控制,且在油气成藏过程中,生烃中心控制着油气的富集及生物降解程度,断层控制着油气的分布,盖层的垂向封闭影响着油柱高度,多套储盖组合控制着油气藏的类型,圈闭的形态和大小则控制着油气藏的规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