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04篇
  免费   508篇
  国内免费   999篇
测绘学   929篇
大气科学   765篇
地球物理   185篇
地质学   1951篇
海洋学   251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65篇
自然地理   163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13篇
  2022年   106篇
  2021年   132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159篇
  2018年   104篇
  2017年   120篇
  2016年   121篇
  2015年   167篇
  2014年   201篇
  2013年   189篇
  2012年   239篇
  2011年   206篇
  2010年   208篇
  2009年   211篇
  2008年   232篇
  2007年   200篇
  2006年   205篇
  2005年   185篇
  2004年   159篇
  2003年   140篇
  2002年   124篇
  2001年   135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81篇
  1998年   78篇
  1997年   76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71.
何杰  郭端伟  宋德新  刘孟鑫  张磊  文奇峰 《岩土力学》2023,(5):1353-1362+1374
楔形劲芯水泥土复合桩作为一种新型组合桩,为探究其在公路、铁路等长期承受循环荷载下工程应用的工作性状,对4根不同桩芯楔角、静荷载比和循环荷载比的复合桩进行模型试验,研究了静载极限承载力及循环荷载下累计沉降、桩身轴力分布、桩端阻力和侧摩阻力。试验结果表明:静载作用下楔形内芯复合桩的承载能力要优于等截面内芯复合桩;复合桩累计沉降会随着静荷载比和循环荷载比的增大而增大,并在不同动静荷载组合下可分为稳定型、发展型和破坏型3种类型,同时给出满足各类型的荷载取值范围;芯桩与水泥土外桩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未发生明显弱化现象,楔形芯桩复合桩能充分发挥桩侧上部土体的侧摩阻力,并能有效减弱芯桩端部应力集中现象,因此其抵抗循环荷载的能力要优于等截面芯桩的复合桩。  相似文献   
972.
西安地裂缝两盘的差异沉降是地裂缝活动主要方式之一,抽取承压水是加剧地裂缝两盘差异沉降活动的重要因素,但其具体作用机理尚不十分明晰。本文通过分析水平微元的受力条件和土体-地裂缝协调变形特征,并利用数值法,解释了地裂缝上、下盘的变形差异机理;然后采用数值法,得到了不同抽水条件、地裂缝透水条件下的地面沉降特征。研究表明:地裂缝较小的剪切模量导致近地裂缝处上盘单元所受上覆荷载及下侧反力较大,下盘单元恰好相反,从而使得相较于下盘,上盘沉降较大;抽水条件和地裂缝透水性通过影响抽水引起的力学扰动,放大了两盘的变形差异;当抽水井位于上盘时,地表出现明显的沉降差异,且地裂缝透水性越差,这种差异越显著。  相似文献   
973.
位于松辽盆地东北部的孙吴—结雅盆地是横跨黑龙江的中、新生代断坳叠置型陆相残留盆地,具有良好的油气前景,目前实际油气勘探程度较低。为揭示该地区中、新生代盆地的构造及演化特点,笔者在孙吴—结雅盆地3个主要断陷内,利用4口钻井资料进行了地层的精确划分与对比,恢复各时代地层的沉降--隆升史曲线。研究表明,自晚侏罗世晚期形成以来,盆地经历了3次沉降和2次隆升。盆地所经历的2次较大规模的隆升年代分别为103.4~93.9 Ma和42.3~23.0 Ma(北部为33.9 Ma),其后期隆升时间明显长于前期,隆升幅度也大于前期。盆地的主体沉积形成时间为109.8 Ma。孙吴—结雅盆地的形成与演化经历伸展断陷、构造反转、整体坳陷、晚期反转和差异升降等5个阶段,造就了现今盆地的下断上坳、隆坳相间的盆地基本构造结构和格局。  相似文献   
974.
文章利用1605年琼山7(1/2)级地震区不同区块布设的3个地应力监测台站应变观测数据,进行了地应力动态变化分析并对其记录的应力突变信息进行了提取,分析了2016年3月—2018年5月地应力变化与构造活动情况,并探讨了东寨港地貌演化趋势及其沉陷机理。结果显示:研究区总体受北西向挤压应力场作用,使得位于马袅-铺前断裂与铺前-清澜断裂上盘的演丰和大致坡地区以拉张应力场为主,位于断层下盘的锦山地区以挤压应力场为主;马袅-铺前断裂和铺前-清澜断裂在区域应力场作用下,不断进行非震活动来调整局部应力场,其中,马袅-铺前断裂在2016年3—7月、2017年10月和2018年4月有过多次活动,铺前-清澜断裂在2017年10月和2018年4月有过2次活动,马袅-铺前断裂较铺前-清澜断裂活动能量强;应力场变化趋势指示以铺前-清澜断裂(F13-1)为界,东部有逐步抬升趋势,西部的东寨港可能还会持续沉降;断层活动趋势指示以马袅-铺前断裂(F2-2)为界,东寨港北部演丰地区的沉降速率应该大于南部三江地区;此外,体应变监测数据也指示了位于海南岛南北地震带下部的岩浆活动痕...  相似文献   
975.
利用1979~2013年实时多要素MJO(Madden-Julian Oscillation)监测(RMM)指数,美国NOAA逐日长波辐射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分析了全球变化背景下北半球冬季MJO传播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从全球平均气温快速增暖期(1985~1997)到变暖趋缓期(2000~2012),MJO 2~4位相频次减少,5~7位相频次增多,即MJO对流活跃区在热带印度洋地区停留时间缩短、传播速度加快,而在热带西太平洋停留时间加长、传播明显减缓。进一步分析发现,以上MJO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与全球变化年代际波动有关。当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处于负位相时,全球变暖趋缓,热带东印度洋—西太平洋海温异常偏暖,使其上空对流加强,垂直上升运动加强,对流层低层辐合,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多,该区域的湿静力能(MSE)为正异常。当MJO对流活跃区位于热带印度洋地区时,MJO异常环流对季节平均MSE的输送在强对流中心东侧为正、西侧为负,有利于东侧MSE扰动增加,使得MJO对流扰动东移加快;而当MJO对流活跃区在热带西太平洋地区,MJO异常环流对平均MSE的输送形成东负西正的形势,东侧MSE扰动减小,不利于MJO快速东传。因此,全球变化背景下PDO引起的大气中水汽含量及MSE的变化可能是MJO传播年代际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76.
湿度测量技术繁多,露点测湿技术具有较大的优势,基于露点测湿技术设计的仪器能在全量程内达到较高准确度。本文以《气象仪器观测方法指南》中公布的饱和水汽压计算公式为基础,结合误差传递理论,计算得到不同等级露/霜点温度标准不确定度下的相对湿度标准不确定度,以此探究露点测湿技术在准确度上的优势。结果表明:在-60~60℃的全温度范围内,露点仪相对湿度测量标准不确定度在低温高湿情况下较大;当环境温度和露/霜点测量标准不确定度均为0.1℃时,相对湿度测量标准不确定度最大不超过2.0%,满足《气象仪器观测方法指南》中对湿度标准器标准不确定度最低要求;当环境温度和露/霜点测量标准不确定度分别为0.3℃(0.5℃)和0.1℃时,相对湿度测量标准不确定度最大不超过4.3%(7.0%)。可见低温情况下,露点仪相对湿度测量标准不确定度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977.
利用常规观测和自动站加密观测、雷达、卫星云图及NCEP再分析资料,统计登陆福建未进入浙江而对宁波产生影响的台风,着重分析近几年预报与实况差别较大的“菲特”、“杜鹃”和“莫兰蒂”台风造成宁波强降水的原因。结果表明:此类台风1949—2016年共有82例,43.9%造成宁波局部暴雨,9.8%造成局部大暴雨,4.9%造成全市范围大暴雨,其中75%发生在2013年以后。远距离、范围小的台风减弱后,云系扩散,与冷空气、副热带高压、其他台风等相互作用,有利于急流和持续性强降水的形成;低层水汽收入增加(减少)对于宁波降雨增强(减弱)的开始时间有6—12 h提前;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负值的增强(减弱)对于宁波强降雨的开始(减弱)有提前6 h的预示意义。  相似文献   
978.
宁志杰 《地质与勘探》2021,57(3):614-620
沉降现象在各地区普遍发生,地面沉降量预测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通过结合灰色(GM(1,1))预测模型和支持向量机(SVM)模型各自的优点,建立灰色支持向量机(GM(1,1)-SVM)残差修正模型,在突出时间序列发展趋势影响的同时降低序列中异常值的消极作用。以某高层建筑的18次地面沉降量数据为实例,检验GM(1,1)-SVM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表明:相对单一的GM(1,1)沉降量预测模型,GM(1,1)-SVM模型相对误差小,预测精度高,对地面沉降量预测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79.
在充分认识传统沉降筒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型可温控自动搅拌沉降试验筒"。通过室内系列试验发现:(1)含沙量对长江口细颗粒沉降速度影响最大;(2)温度上升,沉速增加,但不同阶段影响程度有所不同;(3)含沙量越高,盐度对沉速的影响越小,含沙量相同情况下,长江口北槽悬沙枯季水温下盐度对沉速的影响在1.8~5.7倍左右;洪季水温下盐度对沉速的影响在1.5~2.2倍左右。(4)枯季最佳絮凝盐度在7左右,最佳絮凝含沙量为7 kg/m3;洪季最佳絮凝盐度在10~12左右,最佳絮凝含沙量为4.5kg/m3。本研究成果可望加深我们对细颗粒泥沙动力过程相关机理的认识,同时可为相关港口、航道的淤积机理分析,数学模型、物理模型研究工作提供一定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80.
本文通过对两场过程的降水性质、成因、强对流天气特征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初步得到以下结论:"8.14"大暴雨为副高后部冷涡背景下的强对流天气,局地性、突发性强,伴有强雷暴、短时强降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灾害;而"8.16"大暴雨为系统性的降水过程,主要影响系统为地面暖锋,影响范围更广、持续时间更长。两场强对流天气发生条件有显著差别。"8.14"过程为典型上干冷下暖湿结构;而"8.16"整层均为湿层,强对流天气主要以短时强降水为主。连续出现两场大暴雨天气,与高温高湿的天气背景密切相关。高、低空急流的配置起着决定性作用。高、低空急流交叠处形成较强的垂直风切变环境,是强风暴产生发展的有利条件,这两次大暴雨的落区均在急流交叠处下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