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34篇 |
免费 | 596篇 |
国内免费 | 61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9篇 |
大气科学 | 756篇 |
地球物理 | 761篇 |
地质学 | 1492篇 |
海洋学 | 225篇 |
天文学 | 8篇 |
综合类 | 122篇 |
自然地理 | 10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9篇 |
2023年 | 92篇 |
2022年 | 107篇 |
2021年 | 103篇 |
2020年 | 105篇 |
2019年 | 115篇 |
2018年 | 70篇 |
2017年 | 52篇 |
2016年 | 70篇 |
2015年 | 103篇 |
2014年 | 125篇 |
2013年 | 128篇 |
2012年 | 161篇 |
2011年 | 156篇 |
2010年 | 177篇 |
2009年 | 181篇 |
2008年 | 181篇 |
2007年 | 192篇 |
2006年 | 178篇 |
2005年 | 128篇 |
2004年 | 128篇 |
2003年 | 124篇 |
2002年 | 109篇 |
2001年 | 98篇 |
2000年 | 99篇 |
1999年 | 77篇 |
1998年 | 72篇 |
1997年 | 84篇 |
1996年 | 52篇 |
1995年 | 50篇 |
1994年 | 43篇 |
1993年 | 47篇 |
1992年 | 28篇 |
1991年 | 34篇 |
1990年 | 21篇 |
1989年 | 17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1982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煤的最高内在水分是指煤在100%相对湿度下达到吸湿平衡时的除表面水以外的水分,或者说煤的毛细孔达到饱和吸水状态时的内在水分。但由于在上述条件下表面水极难除去,所以实际测定的最高内在水分是在温度为30℃,相对湿度为96%~97%的条件下达到吸湿平衡的内在水分。 相似文献
12.
在复杂条件下,采用钻孔灌注连排桩,连排桩间高压喷射注浆和地下连续墙三种工艺联合,是进行深坑支护的前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完全Q矢量的引入及其诊断分析 总被引:30,自引:14,他引:30
参照准地转Q矢量推导,考虑天气系统发展的主要热力强迫因子-非绝热加热作用,引出考虑非绝热效应的完全Q矢量的概念,并应用于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完全Q矢量能较清楚地揭示暴雨天气系统的演变;考虑了湿过程的完全Q矢量在暴雨的诊断过程中显示了更大的优越性;定性而言,完全Q矢量散度的辐合中心或辐合线、散度场和锋生函数场有助于确定暴雨的落区,暴雨区正好落在低层完全Q矢量散度场辐合中心和锋生函数场正值中心之间;定量而言,低层完全Q矢量散度场辐合中心和锋生函数场正值中心大小对暴雨强度有显著的指示作用。因而在暴雨的诊断和预报过程中完全Q矢量散度和锋生函数是两个重要的参数。 相似文献
14.
设计不同柱梁抗弯承载力比(ηc-bua)的5个纤维增强混凝土(FRC)框架结构及3个钢筋混凝土(RC)框架结构,利用性能评估软件Perform-3D进行Pushover及IDA计算分析,得出其破坏机制及易损性曲线。结果表明,柱、梁端部局部采用FRC后,承载力有一定提高,峰值位移有较大提高;ηc-bua对FRC框架结构的破坏机制影响很大;ηc-bua对FRC框架结构地震反应也有一定的影响,其比值越大,超越概率越小,且随期望破坏程度的加重,这种影响也趋于明显,当ηc-bua在1.2以上时,结构的倒塌概率均小于10%,满足大震不倒的概率要求。 相似文献
15.
利用地震振动台对大跨预应力混凝土井式梁空间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两个模型的实验结果表明:(1)大跨预应力井式梁空间框架结构可以提供大的楼层平面内刚度;(2)对称大跨预应力井式梁空间框架结构,可以不考虑耦合地震反应;(3)大跨预应力井式梁空间框架结构的竖向地震反应中心大而周边小;(4)在相同加速度但不同的地震波作用下,结构的竖向地震反应不同。 相似文献
16.
利用100°E以东地区通过5%质量控制的392个站逐日降水资料,对近50 a我国东部极端降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以1948—1976年和1977—2008年为研究子时段,讨论前后两阶段东部地区的大气湿位涡差异及大气稳定度状况。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地区极端降水表现出显著的南北差异;北方尤其是华北东部,极端降水量及其所占降水量比例均有下降趋势,而南方尤其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二者均呈增加趋势。湿位涡呈"南减北增"的趋势,对流稳定度和斜压稳定度在南方均出现变弱趋势,在北方则增强。大气性质的南北显著变化是我国东部地区极端降水呈"南增北减"分布型的一个重要原因。进一步研究表明,高纬度地区300 hPa层在1976年之后表现为温度负距平场中心,使东部地区高空热力性质产生差异,进而影响了对流稳定度的变化;同时冷中心北侧高层西风分量减小,南侧高层西风风量增大,斜压稳定度相应出现减弱和增强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长沙天都大厦工程围护墙先后采用2套方案施工,实践证明,采用高压旋喷单管双液分喷法具有设备简单;投资少;操作容易,施工速度快;桩间搭接严密,固结体强度高;适用范围广等优点,尤其在处理软弱地基、基坑支护和止水工程中显示出有效性、可靠性和优越性。该方法再经进一步完善,将具广阔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8.
19.
一次辽宁秋季暴雨天气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1.0°×1.0°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6年10月21—22日深秋暴雨在天气形势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物理量诊断。结果表明:在有利的环境背景形势下,高位涡从对流层高层向低层伸展并形成湿位涡柱,引起气旋性环流与低涡环流叠加。对流层低层的湿斜压性增强,引起低层的锋区加强及垂直涡度发展,高空入侵干冷空气锲入底层,低层暖湿空气强迫抬升,使地面发展为气旋;高低空急流耦合产生上升气流,同时较强的补偿下沉运动激发上升运动加强,使次级环流加强,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低空急流和超低空急流向辽宁输送暖湿空气及能量,对流层中低层形成湿柱并积聚高不稳定能量;中尺度气旋、高低空急流、湿位涡柱、次级环流上升支、地面高水汽含量湿区、高假相当位温出现的时间、强度、位置和结构决定了暴雨的时间和落区。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