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4篇
  免费   247篇
  国内免费   402篇
测绘学   14篇
地球物理   88篇
地质学   1776篇
海洋学   253篇
综合类   86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64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93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98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78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51.
两种模拟方法(或加温方式)实验结果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单温阶加温和连续加温两种方式的模拟实验,前者相当于封闭体系,后者相当于开放体系.对比两者的油气产率,并探讨两者与自然界烃源岩生排烃过程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总气体产率和烃气产率开放体系均低于封闭体系;排出油量和总生油率开放体系均大于封闭体系.自然界烃源岩的生排烃过程可能是介于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之间的一种状况.  相似文献   
52.
沉积有机相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沉积有机相是近年来国内外广泛运用于油气勘探的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本文介绍了沉积有机相的概念、划分方案,及其在油气勘探、盆地分析和层序地层学中的应用,指出了沉积有机相与层序地层分析相结合对油气资源评价和预测烃源岩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3.
丽水凹陷作为东海陆架盆地具有较大勘探潜力的凹陷,其勘探程度较低,近年来钻探成果较小,因此亟需对烃源岩进行综合评价。通过烃源岩岩石热解实验,饱和烃气相色谱及饱和烃色质分析,对丽水凹陷烃源岩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丽水凹陷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存在少量的Ⅱ1及Ⅱ2型。月桂峰组烃源岩处于成熟到过成熟阶段,灵峰组烃源岩处于成熟阶段,多数明月峰组烃源岩成熟度较低。根据烃源岩热解参数S1及有机碳含量(TOC)的关系确定月桂峰组有效烃源岩w(TOC)下限为0.7%,灵峰组有效烃源岩w(TOC)下限为1.0%,明月峰组有效烃源岩w(TOC)下限为0.9%。生标参数显示丽水凹陷烃源岩有机质具有混合来源特征,沉积于海陆过渡环境中。有效烃源岩平面分布预测显示,丽水凹陷有效烃源岩的分布较为局限,丽水凹陷西次凹的东北部为有效烃源岩的集中分布区。月桂峰组及灵峰组烃源岩具有较大的产气潜力,应加大丽水凹陷西次凹东北部的气藏勘探力度。   相似文献   
54.
基于Y1井煤系烃源岩样品微量元素分析、煤岩显微组分及热解测试结果,结合小波分析的米氏旋回划分结果,系统研究了崖南凹陷Y1井崖三段煤系烃源岩特征及发育规律。研究表明:①以104和260尺度结合岩芯沉积序列及地球化学测试结果,将崖三段划分为2个中期和5个短期米氏旋回,垂向上表现为旋回厚度及烃源岩比例向上增大的趋势,中期旋回上部为烃源岩优势发育层位,其中ⅠA2、ⅠA3和ⅠB2为煤系烃源岩发育的优势旋回;②煤系烃源岩有机显微组分表现为富镜质组、贫惰质组、贫壳质组+腐泥组,镜质组含量为44%~100%,平均为83%,以基质镜质体及镜屑体为主,烃源岩类型以Ⅲ型(腐殖型)有机质为主,少量为Ⅱ2型(腐泥-腐殖型)有机质,烃源岩以产气为主,其成熟度较低,Ro值平均为1.12%,处于生烃阶段初期;③煤系烃源岩发育受多种因素控制,其中断陷盆地向坳陷盆地的转化时期是成煤的关键构造时期、强烈进积作用使得煤系烃源岩保存不全、区域海平面上升时期是成煤的关键时期、短期旋回小波曲线右偏拐点处为煤系烃源岩相对发育层位。  相似文献   
55.
近年来有机质孔隙在泥页岩及泥灰岩致密储层中被发现,成为非常规油气藏中一种重要的储集空间类型。有机质孔隙度的计算是非常规油气评价及勘探中极其重要且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冀中坳陷束鹿凹陷泥灰岩为例,从成因角度出发,提供了计算有机质孔隙度的方法。束鹿凹陷泥灰岩为自生自储型非常规油气藏,发育有机质孔隙。有机质孔隙主要为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由未成熟固体干酪根向低密度烃类流体转化所产生。根据束鹿泥灰岩现今有机地化特征(Ⅰ型及Ⅱ型干酪根、TOC平均1.66%、氢指数(HI)平均451 mg/g、T_(max)平均444℃),推算出其初始氢指数(HIo)平均561 mg/g、初始有机碳TOCo平均1.9%、可转换碳占48%、转化率为31%。最终利用质量平衡方程求得该区有机质在此演化过程中产生的有机质孔隙度为0.68%。  相似文献   
56.
《地学前缘》2016,(3):24-35
煤系气及其上覆地层各类天然气的共生、共探及共采,是充分利用天然气资源,提高煤系气开发经济性的重要途径。沁水盆地中—南部连续沉积的上石炭统—下三叠统构成了有利的油气生储盖组合系统,煤层有机质热演化程度高,生气和排烃强度大,气源充足,煤系气显示强烈,成藏前景可观。燕山运动中期构造-热事件导致石炭、二叠纪煤层发生强烈的二次生烃和排烃作用,为煤系及其上覆地层泥页岩和致密砂岩储层提供丰富的气源。煤层中天然气以扩散、盖层突破、渗流等方式排烃,累计排烃强度最大的地带沿复向斜轴部分布;排烃作用较活跃和中等活跃地带分布于复向斜轴部的中段和北段,天然气逸散程度相对较低,有利于游离气的富集。总体来看,研究区发育下生(太原组和山西组煤系)、下—中储(太原组—下石盒子组)、上盖(上二叠统—三叠系)的游离气系统,具有构造、岩性、水力等多种圈闭形式,游离气成藏受控于燕山运动中期的构造分异和异常热事件以及新生代以来盆地持续回返两个关键地质时期。  相似文献   
57.
以海水青鳉(Oryzias melastigma)胚胎为研究对象,比较了120#燃料油分散液(water-accommodated fractions,WAFs)与乳化液(biologically enhanced water-accommodated fractions,BE-WAFs)的急性毒性效应,并研究了不同浓度(40、100、250 mg/L)下WAFs、BE-WAFs对胚胎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受到石油烃的氧化胁迫后,海水青鳉胚胎内3种抗氧化酶活性变化明显。随着石油烃浓度的升高和暴露时间的延长,3种酶表现出程度不同的诱导效应和抑制效应。其中受石油烃污染影响最为明显的为SOD酶;而GST酶则对消油剂单独暴露表现较为敏感。实验证明,海水青鳉体内SOD酶活性对石油烃污染反应最为敏感,适合作为监测石油烃污染程度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58.
北部湾东部沉积物中石油烃分布与累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北部湾东部沉积物中石油烃的污染现状,分析了24个表层样和1只柱状样的石油烃含量,并运用210Pb法对柱状样进行了定年。结果表明2007年北部湾东部表层沉积物中石油烃含量范围为62.94~107.80μg/g,平均为83.03μg/g,总体污染较轻。石油烃含量的低值主要出现在海南岛西侧海域,而高值主要分布在海南岛西北泥质沉积区和湾北近岸海域,油气平台附近的石油烃也略微富集,距源区距离是决定沉积物中石油烃含量的重要因素。柱状样B349基于210Pb法获得的平均沉积速率为0.53 cm/a,其中石油烃含量范围为68.31~94.77μg/g,石油烃含量的2次重要变化可能分别与20世纪80年代涠洲海域石油开发初期的溢油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所伴随的排污增加相对应。  相似文献   
59.
根据地震、钻井、测井和地球化学等资料,采用沉积学与地球化学结合的方法,研究珠江口盆地恩平组河流—三角洲体系煤系烃源岩。结果表明:研究区河流—三角洲体系煤系烃源岩包括煤、碳质泥岩和煤系泥岩3种类型,典型发育特征为煤层单层厚度薄、层数多、横向变化大,呈薄层状分布在河道、分流河道的厚砂体之间。该体系煤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生烃能力较强;有机质主要类型为Ⅱ_2型,多来自陆生高等植物,孢子和花粉含量很高,藻类含量非常低,烃源岩有机组成中煤质、木质、壳质含量高,无定形有机质含量很低。该体系煤系烃源岩非均质性强,受沉积相带控制,河流的河漫沼泽、三角洲平原沼泽高等植物大量发育且有利于有机质保存,是河流—三角洲体系煤系烃源岩发育的有利相带。河道、分流河道的迁移改道、决口和沼泽逐渐淤积填平是导致珠江口盆地恩平组河流—三角洲体系发育薄煤层的重要原因。该结论对于认识河流—三角洲体系煤系烃源岩的发育特征,以及在源控论的指导下寻找油气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0.
东濮凹陷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的生烃演化时空差异性尚存在争议,烃源岩热演化生烃史的定量化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利用热模拟实验和盆地模拟技术对烃源岩热演化生烃史进行了系统定量评价.煤系暗色泥岩、煤和碳质泥岩具有相似的生气模式,以Ro为0.5%、1.2%、2.2%、3.15%作为界限,将煤系烃源岩生气作用统一划分为5个阶段,其中主生气期门限Ro为2.2%,对应深度约为5 500 m;东濮凹陷石炭-二叠系源岩经历海西-印支期、喜山早期和喜山晚期三期成熟演化过程,其中古近纪沙一-东营期和新近纪明化镇中期-现今是主要生烃期,烃源岩演化普遍进入成熟-过成熟阶段;三期演化对应生烃贡献比例分别为9.28%、62.07%、28.64%,主力生烃范围集中在洼陷带及中央隆起带中部一带,煤生气贡献量最大、占6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