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967篇 |
免费 | 1021篇 |
国内免费 | 166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96篇 |
大气科学 | 2569篇 |
地球物理 | 513篇 |
地质学 | 1771篇 |
海洋学 | 1303篇 |
天文学 | 88篇 |
综合类 | 397篇 |
自然地理 | 51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9篇 |
2023年 | 204篇 |
2022年 | 229篇 |
2021年 | 285篇 |
2020年 | 224篇 |
2019年 | 246篇 |
2018年 | 187篇 |
2017年 | 211篇 |
2016年 | 205篇 |
2015年 | 213篇 |
2014年 | 380篇 |
2013年 | 274篇 |
2012年 | 323篇 |
2011年 | 300篇 |
2010年 | 312篇 |
2009年 | 317篇 |
2008年 | 277篇 |
2007年 | 270篇 |
2006年 | 253篇 |
2005年 | 270篇 |
2004年 | 213篇 |
2003年 | 257篇 |
2002年 | 279篇 |
2001年 | 290篇 |
2000年 | 168篇 |
1999年 | 135篇 |
1998年 | 129篇 |
1997年 | 129篇 |
1996年 | 126篇 |
1995年 | 130篇 |
1994年 | 120篇 |
1993年 | 107篇 |
1992年 | 103篇 |
1991年 | 117篇 |
1990年 | 95篇 |
1989年 | 70篇 |
1988年 | 16篇 |
1986年 | 13篇 |
1985年 | 5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5篇 |
1963年 | 4篇 |
1961年 | 6篇 |
1955年 | 4篇 |
1941年 | 4篇 |
1937年 | 4篇 |
1936年 | 9篇 |
1935年 | 1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6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本文根据分析结果阐述了两种不同样品处理方法所获得的硅藻丰度和微型硅藻的人主要种类和相对百分含量。研究表明洗涤富集法所获得的硅藻丰度存在较大误差;微型硅藻的含量普遍介于10%-20%之间,最高可达42.31%,最低为5.66%,并指出了在微型硅藻相对含量大于20%的样品中 ,其主要种类为具槽直链藻和条纹小环藻等沿岸底格格不入中,并成群体产出。 相似文献
92.
93.
94.
环境因子对三种常见微藻细胞中二甲基硫丙酸含量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3种常见的海洋浮游藻类──扁藻、杜氏藻和牟氏角刺藻作为实验材料,采用正交方法设计实验条件,研究盐度、温度和光强的变化对藻类细胞内二甲基硫丙酸(DMSP)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藻类细胞DMP含量相差很大。扁藻DMSP含量最高,其次为杜氏藻,牟氏角刺藻含量最低。种间差别的影响明显高于环境条件的变化对藻细胞DMSP含量的影响。3种环境因子对藻细胞DMSP含量的影响效果不同,盐度变化引起藻细胞DMP含量的变化最为显著,其次为温度和光强。随着盐度的增加,扁藻、杜氏藻和牟氏角刺藻细胞内DMSP含量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95.
96.
根据海水温度和盐度平流扩散方程给出一种数值计算方案并采用混合长度理论给出生趣涡动粘性系数的计算方法。对于温度和盐度方程其平流过程采用了Lax-Wendroff格式,水平扩散彩 显著 式,生趣扩散采用隐格式。 相似文献
97.
东中国海水文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沙文钰朱首贤朱建荣(空军气象学院气象二系,南京)(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前言海流、温度、盐度状况是海洋水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经济建设、海洋开发有较大影响,对海上军事活动也有一定影响,是海洋水文气象... 相似文献
98.
99.
介绍一种新型的SWY11-2高精度小型水温测量仪器。该仪器传感器的感温元件采用负温度系数(NTC)热敏电阻,它具有温度系数大、灵敏度高、热容量小、响应速度快、分辨率高和成本低的特点;电路系统使用24位A/D转换器、低功耗单片机,并通过充分开发芯片资源,提高系统电路集成度,从而达到体积小、功耗低、操作简单的特点;为了达到海上恶劣条件下快速操作,其结构还采用了无工具拆装的设计。仪器在海上现场与加拿大RBR公司的TR1060水温仪比测试验,结果证明仪器性能接近国外高精度产品的水平,SWY11-2型测温仪与进口同类仪器相比,具有成本低和服务方便的优势,今后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0.
The Luzon Strait is the main impact pathway of the Kuroshio on the circulation in South China Sea (SC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1997–2007 altimeter data and 2005–2006 output data from a high resolution global HYCOM model, the total Luzon Strait Transport (LST) has remarkable subseasonal oscillations with a typical period of 90 to 120 days, and an average value of 1.9 Sv into SCS. Further spectrum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temporal variability of the LST at different depth is remarkable different. In the upper layer (0–300 m), westward inflow has significant seasonal and subseasonal variability. In the bottom layer (below 1 200 m), eastward outflow exhibits remarkable seasonal variability, while subseasonal variability is also clear. In the intermediate layer, the westward inflow is slightly bigger than the eastward outflow, and both of them have obvious seasonal and subseasonal variability. Because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westward inflow and eastward outflow is opposite, the total transport of intermediate layer exhibits significant 50–150 days variation, without obvious seasonal signals. The westward Rossby waves with a period of 90 to 120 days in the Western Pacific have very clear correlationship with the Luzon Strait Transport,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se westward Rossby waves and Kuroshio might be the possible mechanism of the sub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LST.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