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3篇
  免费   488篇
  国内免费   726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51篇
地球物理   277篇
地质学   1919篇
海洋学   373篇
综合类   130篇
自然地理   84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100篇
  2021年   102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103篇
  2018年   81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116篇
  2015年   138篇
  2014年   157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143篇
  2011年   153篇
  2010年   120篇
  2009年   108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100篇
  2004年   106篇
  2003年   112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49年   1篇
  1943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81.
汶川地震前后地下流体异常判定的科学问题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汶川地震前对地下流体异常的认识过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阶段:①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后,青藏块体东北缘深井和温泉流体测点长期观测资料继续保持群体下降趋势,认为是青藏块体整体活动的加强表现;②2003年开始,南北地震带深井和温泉流体测点长期观测资料在趋势下降背景下出现群体转折变化,分析认为:“2007--2009年中国大陆有发生7级乃至7级以上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982.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远场前兆异常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收集并核实了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青海、甘肃、四川、新疆、宁夏、河北及陕西等省前兆台网记录到的一些典型的前兆观测异常,按照中国震例总结研究的规范,确定了地震前兆异常判定准则,判定出前兆异常53项.本文在系统分析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兆异常特征后认为,该次地震的孕育影响场具广域性特征,仪器记录的前兆异常范围直径达到2900km,本文判定的前兆异常范围直径达2100km.并且出现异常的时间长、测项多、幅度大.研究认为特大地震的监测工作应该考虑大区域(数千公里)范围的资料变化,在多震区还需有较密的观测台网.  相似文献   
983.
西秦岭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重力梯度带内,是高原物质向北、向东扩展的前缘,其新生代以来地质构造 地貌过程应该是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的碰撞造山过程和高原隆升过程的一部分。通过对西秦岭内部中-新生代沉积、变形及地貌记录的初步综合分析,得出如下初步认识:(1)根据西秦岭中-新生代红层沉积岩石组合和构造变形特征,可以分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古近纪和新近纪三个构造层,分别对应于西秦岭新生代3个构造演化阶段。(2)西秦岭晚白垩世-古近纪构造层的褶皱缩短和区域断裂带的逆冲推覆发生在古近纪末期-新近纪初期,与整个青藏高原主要逆冲推覆构造事件同步,说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构造应力在古近纪末已波及至西秦岭。(3)西秦岭新近纪以来经历了一个构造相对稳定的侵蚀夷平期,于36 Ma之前形成了以晚白垩世-古近纪构造层侵蚀面、前新生代碳酸盐地层的岩溶夷平面为标志的主夷平面以及夷平面发育过程中形成新近纪近水平的、以红色粘土岩为主要特征的细碎屑沉积。这一夷平面可以作为高原组成部分的西秦岭隆升的基准面。该夷平面现今高程自西向东逐渐降低,反映了西秦岭隆升呈现自西向东连续的扩展。(4)青藏高原南部构造变形方式在中新世发生了由逆冲推覆 褶皱缩短向伸展走滑的构造转换,而在西秦岭内部却并未发生这样的构造转换,仍然以逆冲构造为主,只是西秦岭北缘的边界断层在中-晚更新世才发生逆冲 左旋走滑作用,这可能指示了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的走滑作用只是构造块体边界与构造挤压应力方向下非正交的应力分解所致,同时也可能反映了作为西秦岭块体整体滑移和块体内部的收缩变形并行不悖。(5)由GPS观测数据确定的区域位移场应该指示了现今西秦岭块体的整体缓慢的向东移动,地震机制解确定的构造应力是下地壳向东蠕动拖曳脆性上地壳的整体运动,西秦岭地壳厚度由西向东逐渐增厚是西部由于南北向缩短增厚的下地壳向东扩展流动的结果,增厚地壳的均衡抬升是西秦岭地貌面高度变化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984.
西秦岭北缘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缘一条大型左旋走滑活动断裂带和历史强震带。前人对该断裂漳县以西段曾开展过大量研究工作,获得其最新构造活动的地质地貌证据,而中段(武山—天水段)和东段(天水—宝鸡段)最新活动时代一直存在分歧。基于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解译、地质地貌调查与综合分析、探槽开挖和~(14)C测年等方法,对西秦岭北缘断裂带武山—天水段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该段断裂晚第四纪以来活动显著,地貌上主要表现为断层垭口、断层沟槽、山脊与水系及阶地同步左旋位错、断层陡坎等;多个探槽剖面及测年结果显示其最新构造活动断错了全新世地层,为该段断裂全新世活动和大震危险性分析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985.
龙门山断裂带西南端地壳电性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龙门山断裂带中段于2008年5月12日发生了汶川MS 8.0地震,5a之后于2013年4月20日在其西南侧即龙门山断裂带SW段发生了芦山MS 7.0地震。而在汶川地震前,沿龙门山断裂带主体部分存在7a间未发生4.0级以上地震的相对平静期。因此,汶川地震后人们研究了龙门山断裂带的地壳结构及其与汶川地震的成因关系,仅仅相隔5a时间,就在龙门山断裂带的SW段发生了芦山地震,其深部结构和孕震环境以及与汶川地震的关系又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为了研究龙门山断裂带西南端附近的地壳结构,布置了一条穿越龙门山断裂带西南端附近的大地电磁探测剖面LS6,该剖面位于芦山地震破裂带的西南端。通过采用先进技术对大地电磁数据的分析和二维反演,发现LS6剖面与其东北侧的穿过芦山地震区汶川地震后完成的LMS4剖面的地壳电性结构既有相似性,但也存在明显的差别,其电性结构更复杂。研究表明,尽管2008年发生了汶川地震,但是龙门山断裂带受到的西北侧松潘-甘孜地块向SE的运动和对龙门山断裂带的推挤作用,以及东南侧四川盆地的阻挡作用仍然存在,同时龙门山断裂带西南端及其附近地区的地壳结构更复杂,而且还受到其西南侧川滇地块和鲜水河断裂等变形作用的影响,因此推测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既是相互独立的2次地震,但也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986.
山东埠西黄土剖面沉积特征及古气候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树建  丁新潮  倪志超 《地理学报》2014,69(11):1707-1717
对山东济南章丘埠西黄土剖面进行了系统的野外调查,并对山东章丘埠西黄土剖面进行了粒度、磁化率以及光释光测年等指标研究分析,结果表明:① 根据粒度测量数据和粒度参数变化特征,并运用萨胡判别公式对其沉积环境进行判别,可知山东埠西剖面黄土沉积主要为风成沉积。通过粒级—标准偏差方法提取的环境敏感粒级分别为7.08~8.91 µm和39.81~50.12 µm;② 磁化率变化与不同粒级百分含量的变化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中低频磁化率变化范围为32.38×10-8~138.46×10-8m3kg-1,高频磁化率在 30.62×10-8~123.31×10-8m3kg-1 之间变化,其变化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埠西黄土剖面形成时的古气候环境信息;③ 结合光释光年代的测量数据与前人的研究成果,可将该黄土剖面划分为3个黄土层和3个古土壤层,该剖面记录了末次冰期以来该区域古气候环境的变化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987.
(2012年8月8日,根据录音整理)这次座谈会是本次出访的重要安排之一。主要是了解一下国内企业"走出去"的情况,听一听大家的建议。刚才,汪银儿总领事讲了三个问题,包括对西澳的认识、西澳丰富的资源以及如何发挥"走出去"企业的作用,重点讲了"走出去"企业要做到三个充分,即充分利用好资源,充分搞好投资环境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988.
发展新能源和建立清洁能源大基地是甘肃省“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的“六大支柱”之一。笔者在广泛收集分析青海干热岩已有勘探资料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甘肃西秦岭北麓地热异常(温泉、地热井)有限的勘探测试数据,分析研究了甘肃西秦岭北麓和青海共和盆地所处的区域地质构造背景,从干热岩形成条件和热储赋存特征两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认为甘肃西秦岭北麓与青海共和盆地具有相同的地质构造背景;西秦岭北麓规模较大的酸性岩体大部分直接裸露地表,属开启式地热田类型,岩浆岩侵入时代相对较早;岩体中放射性元素U、Th、K含量及放射性生热率略低于青海共和盆地;地层增温率6. 0℃/100 m左右,温度随深度基本上呈现线性增加,表现出以热传导为主的热源特征,推测在甘肃西秦岭北麓4 000 ~ 5 000 m深度热储温度可达180℃ ~ 200℃以上,具备干热岩赋存条件。  相似文献   
989.
温泉斑岩钼矿床位于西秦岭东段,是该区发现的一个具有大型矿前景的斑岩型钼矿床。围岩温泉复式岩体发育5个岩相单元(Ⅰ~Ⅴ),钼矿体(化)主要赋存于复式岩体Ⅱ单元富含镁铁质包体的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和Ⅲ单元富含镁铁质包体的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及其接触带内,其余岩相(包括单元Ⅴ似斑状正长花岗岩)很少发育矿化。该研究使用全岩地球化学数据和锆石微量元素含量数据,计算得到不同岩相单元的氧逸度。Ⅱ单元和Ⅲ单元含矿斑岩相对氧逸度ΔFMQ分别为1.35和1.38。Ⅰ单元黑云母花岗岩和Ⅳ单元二长花岗斑岩相对氧逸度ΔFMQ分别为-0.61和-0.73,明显低于含矿斑岩。富集地幔物质的加入与否可能是造成不同岩相之间氧逸度差异的主要原因。高氧逸度的熔体可以将秦岭地区古生代富钼沉积物中的钼氧化萃取出来,并使钼与高价态硫络合,不断在熔体中高度富集,最终成矿。氧逸度较低的熔体很难萃取和保存足够的钼,因而很少发育矿化。  相似文献   
990.
基于沉积盆地型干热岩的基本特征,系统总结了渤海湾盆地干热岩型地热资源选区的地热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表地热显示、干热岩资源潜力和地质安全性等指标,对渤海湾盆地内主要构造单元干热岩赋存背景进行了分析,建立了适宜于沉积盆地型干热岩勘查选区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和打分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内干热岩勘查的最有利区位为沧县隆起区,次有利区位为济阳坳陷和冀中坳陷,显示厚覆盖盆地内隆起区较坳陷区更为有利,而坳陷区内的次级凸起构造较凹陷构造更为有利。基于上述认识,在有利区位中进一步圈定了沧县隆起、牛驼镇-容城凸起、陈庄凸起和乐亭-昌黎凹陷4个靶区,为渤海湾盆地开展干热岩勘查选址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