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2篇
  免费   462篇
  国内免费   646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76篇
地球物理   237篇
地质学   1620篇
海洋学   69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40篇
自然地理   110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98篇
  2022年   94篇
  2021年   125篇
  2020年   108篇
  2019年   119篇
  2018年   83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111篇
  2015年   104篇
  2014年   176篇
  2013年   120篇
  2012年   143篇
  2011年   142篇
  2010年   104篇
  2009年   111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116篇
  2006年   102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69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6年   1篇
  1942年   1篇
  194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储层中流体古压力特征对刻画油气充注状态具有指示意义,流体包裹体PVTx热动力学模拟应用包裹体组分、均一温度和气液比,结合模拟软件可以恢复包裹体被捕获时的古流体压力,以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玛南构造带鹰山组为例,首先应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测量油包裹体气液比,然后通过冷热台显微测温获得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最后通过荧光光谱仪,研究原油成熟度,综合划分了油气充注幕次并恢复了各幕次流体古压力,该应用有效区分了不同幕次流体古压力值。研究结果表明:玛南构造带鹰山组存在2期油气充注,第1期发生在海西中晚期,主要充注发橙色荧光的原油,其油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43~59.2℃,伴生的同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58.1~85.3℃,古流体压力为13.63~14.78 MPa,依据油包裹体荧光光谱参数判断该期原油为低成熟原油;第2期发生在喜山期晚期,主要充注发黄绿色、蓝绿色、蓝白色荧光颜色的原油,其油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66~142.3℃,伴生的同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95.4~189.2℃,古流体压力为20.09~33.52 Mpa,该期原油为中—高成熟度。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勘探区油气成藏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992.
运用氩离子抛光—场发射环境扫描电子显微成像测试技术,对南华北盆地偃龙地区ZK1614井二叠系海陆交互相—陆相的泥页岩样品进行观察并获取二次电子及背散射信息。结合X射线能谱信息和JMicro Vision软件灰度识别功能,对样品矿物组成及微观孔隙特征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表征,并探讨了孔隙发育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样品主要发育的孔隙以无机矿物孔为主,孔隙类型有粒内孔、粒间孔、少量有机质孔及微裂隙;样品面孔率介于0.92%~5.53%之间,整体来看,面孔率大小与孔隙数量正相关;孔径大小介于50~2000 nm间,不同区段的孔面积对数指标与单位面积孔数量对数指标呈两段式线性关系,孔径较小时两者负相关,孔径较大时两者正相关。不同矿物对孔隙的发育有不同的控制作用,脆性矿物主要影响裂隙的发育,对孔隙的发育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粘土矿物因构造应力、矿物相变及脱水等作用形成大量孔隙,对孔隙的发育起一定的促进作用。研究区燕山期、喜山期因构造活动形成了大量尺度较大的裂隙,裂隙的发育使岩层的渗流性能增加,促进了有机酸和地层水对矿物的溶蚀作用,相应的促进了孔隙的发育。此外,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孔隙体积随着压实作用的增大而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993.
羊拉铜矿是金沙江成矿带内规模最大的铜矿床。文章在大量分析研究前人在该区已有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羊拉铜矿区及其南部地区已有地表工程及深部工程成果,从地层、构造、岩浆岩、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及遥感影像特征等方面对羊拉铜矿及其南部通吉格-虽丁-加仁地区铜矿床(点)成矿地质特征进行对比研究,认为羊拉铜矿体往南进行了延伸。同时通过对羊拉铜矿以南地区铜矿床(点)成矿条件、控矿因素和矿化分布特征等进行总结,初步建立了羊拉铜矿以南地区铜矿体成矿模式,并依据成矿模式和地质条件进行了找矿预测,提出了格日-通吉格找矿靶区及虽丁-加仁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994.
杨波  赵元艺 《地质通报》2017,36(1):90-111
南蒙古欧玉陶勒盖矿床是世界上已知最大的斑岩型铜金矿床之一,处在中古生代哈萨克-蒙古岩浆弧内,是中国"一带一路"项目中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方向之一。铜金储量高、矿床品位好、矿化范围广、矿体规模巨大,属世界级超大型斑岩型铜(金)矿床,开发潜力巨大。在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整理和分析,建立成因模型,并划分出北Heruga区域、Javkhlant区域、西Hugo深部区域、西Hugo深部区域、Ulaan Khud北部矿点5个找矿远景区。欧玉陶勒盖矿床所在成矿带沿哈萨克-蒙古岩浆弧向两端延伸,向西经新疆土屋铜矿延伸至哈萨克斯坦境内的科翁腊德和阿克脱盖斑岩铜矿,向东延伸至中国境内多宝山、铜山地区。  相似文献   
995.
为明确环渤中凹陷西次洼东三段砂体差异富集的控制要素,根据测井、最新三维地震等资料,重建环渤中凹陷西次洼石臼坨凸起西段和沙垒田凸起东段两大物源区东三段沉积期古地貌,定量表征两大物源区母岩和规模、宏观古地貌、古沟谷等4个构成要素,探讨各要素耦合关系对砂体差异富集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沙垒田凸起东段北部物源区母岩类型优越,主要分布前寒武系变质花岗岩类,规模较大,但是宏观古地貌处于高势区,不是优势输砂方向,古沟谷也欠发育,沉积区砂体富集程度相对低;石臼坨凸起西段南部物源区的母岩类型中等,规模大,且为宏观地貌低势区,是优势输砂方向,古沟谷发育,数量多,时空连续性较好,规模较大,宽深比整体适中,沉积区砂体富集。良好的母岩类型和一定规模的物源、在物源区宏观古地貌低势方向、古沟谷发育位置对应的砂体卸载区是富砂储层发育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996.
大王北洼陷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烃源岩可溶抽提物的色谱和色谱- 质谱分析结果,对大王北洼陷沙四段、沙三段和沙一段烃源岩的饱和烃和芳烃生物标志化合物组合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揭示了三套烃源岩在沉积环境和有机母源输入的不同特征,总结了应用生物标志化合物鉴别三套烃源岩的组合参数特征,为精细的油源对比奠定了基础。研究表明,沙四段烃源岩具有较低的Pr /Ph,4-甲基甾烷同类物中C28 4-甲基系列含量最低、较高的甲藻甾烷含量、较低的重排甾烷含量、异常的C35 升藿烷含量、高伽马蜡烷异常指数、含一定量的奥利烷和较高的硫芴系列化合物含量等特征,反映了沙四段烃源岩形成于高盐度含硫强还原沉积环境,低等水生生物为主,高等植物有明显贡献的混合母源特征。沙三段烃源岩具有较高的Pr /Ph,4-甲基甾烷同类物中C29 4-甲基系列含量最低、几乎不含甲藻甾烷、较高的重排甾烷含量、基本正常的升藿烷分布、低伽马蜡烷异常指数和较低的奥利烷含量等特征,反映了沙三段烃源岩形成于半咸水的一般还原环境,低等水生生物为主,有一定量高等植物有机输入的混合母源特征。沙一段烃源岩具有极低的Pr /Ph,4-甲基甾烷同类物中C28 4-甲基系列含量最低、较高的甲藻甾烷含量、很低的重排甾烷含量、异常的C33 升藿烷含量、高伽马蜡烷异常指数、极低的奥利烷含量和较高的脱羟基维生素E 含量等特征,反映了沙一段烃源岩形成于高盐度强还原沉积环境,低等水生生物占绝对优势的有机母源特征。对研究区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成熟度参数随深度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层系中成熟度参数的演化存在显著差异,沉积埋藏历史和沉积环境可能是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为此在应用这些参数进行烃源岩乃至生成石油的成熟度评价时,应使用不同的标准。  相似文献   
997.
东濮凹陷濮卫洼陷油气成藏期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综合利用断裂和圈闭发育史、油藏饱和压力、烃源岩主生排烃期、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等方法对东濮凹陷濮卫洼陷油气成藏期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于存在剥蚀厚度比较大的地区在利用饱和压力方法计算成藏期时应结合埋藏史.研究认为,该区主要为两期成藏,分别为古近纪末期和新近纪末期一第四纪,且东西两侧油气成藏期存在差异,东侧濮城地区两期成藏,在古近纪末期和新近纪末期一第四纪均发生油气充注成藏,而西侧卫城地区仅在古近纪末期存在油气充注成藏,为一期成藏.  相似文献   
998.
南黄海残留盆地宏观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前新生代残留盆地具有埋深大、构造复杂的特点,采用综合地球物理研究方法成为圈划残留盆地宏观分布及预测残留盆地油气资源的重要方法技术.本文以南黄海地区为例,以重、磁数据为主体,以钻井、地震等高精度数据为先验信息做约束,采用带约束界面反演方法求取重力基底,同时根据求取的磁性基底计算了中、古生界的残余厚度,给出了前新生界残留盆地宏观分布特征.结合石油地质条件,圈划了油气资源有利区.研究结果表明南黄海北部坳陷北部和东北部中生界残余厚度较大,中部隆起与勿南沙隆起古生界残余厚度巨大,是较好的前新生代油气前景区.  相似文献   
999.
对南设得兰群岛基岩区进行地质调查和研究,恢复其地层层序与演化过程.通过野外考察和资料收集,对比分析了前人年代学、地球化学、古地磁学、古生物学、地层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将南设得兰群岛地层划分为24个岩石地层单元,建立了南设得兰群岛中—新生代火山-沉积地层层序和年代学格架.研究表明;南设得兰群岛火山活动早白垩世—早中新世总...  相似文献   
1000.
采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全球海温重建资料及CPC的ENSO指数和CMAP降水资料,从南北半球环流协同变化的角度,利用SVD(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方法揭示了南北半球环流同时变化的主要模态及其与ENSO的联系。结果表明:存在南北半球的同时变化模态(BHCM),其可由海平面气压场(SLP)的SVD分析的第一模态(SVD1)表示。BHCM可解释南北半球SLP总协方差的57.36%,且其存在显著的3~5年变化周期及长期趋势。SVD1揭示的长期趋势显示出海表气压异常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升高而在西太平洋及热带印度洋地区下降,利于1998年后异常东风加强,不利于El Ni?o事件的频繁发生。BHCM的空间分布在热带地区关于赤道大致对称,而在北半球中纬度纬向扰动非常明显,在南半球则与AAO密切相关。在年际时间尺度上,此模态与ENSO存在紧密联系。赤道海温异常可强迫南北半球大气作出响应,反过来,南北半球环流的共同变化亦可能对El Ni?o/La Ni?a事件产生影响。北半球冬季时,与BHCM相关的全球降水和气温存在显著异常,当BHCM处于正位相,中国东部及东亚其他区域降水偏少、气温偏低。这些结果有助于人们进一步加深对南北半球环流相互作用变化规律和机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