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536篇 |
免费 | 4950篇 |
国内免费 | 337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990篇 |
大气科学 | 2874篇 |
地球物理 | 4086篇 |
地质学 | 8695篇 |
海洋学 | 1715篇 |
天文学 | 235篇 |
综合类 | 1407篇 |
自然地理 | 185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0篇 |
2024年 | 462篇 |
2023年 | 674篇 |
2022年 | 794篇 |
2021年 | 869篇 |
2020年 | 802篇 |
2019年 | 738篇 |
2018年 | 516篇 |
2017年 | 572篇 |
2016年 | 579篇 |
2015年 | 711篇 |
2014年 | 1058篇 |
2013年 | 942篇 |
2012年 | 1134篇 |
2011年 | 1068篇 |
2010年 | 939篇 |
2009年 | 1012篇 |
2008年 | 898篇 |
2007年 | 873篇 |
2006年 | 809篇 |
2005年 | 900篇 |
2004年 | 751篇 |
2003年 | 643篇 |
2002年 | 556篇 |
2001年 | 515篇 |
2000年 | 481篇 |
1999年 | 437篇 |
1998年 | 346篇 |
1997年 | 380篇 |
1996年 | 363篇 |
1995年 | 314篇 |
1994年 | 304篇 |
1993年 | 228篇 |
1992年 | 216篇 |
1991年 | 183篇 |
1990年 | 196篇 |
1989年 | 162篇 |
1988年 | 62篇 |
1987年 | 43篇 |
1986年 | 41篇 |
1985年 | 32篇 |
1984年 | 24篇 |
1983年 | 31篇 |
1982年 | 35篇 |
1981年 | 21篇 |
1980年 | 23篇 |
1979年 | 22篇 |
1978年 | 10篇 |
1977年 | 8篇 |
1954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运用势的叠加原理和镜像反映原理,导出了水平井任意分段模式下井筒与油藏渗流耦合产能计算模型,用该模型可以计算任意分段模式下来平井的产能,通过对比不同分段模式下的水平井产能,可以对分段进行优化,从而指导分段完井方案的制定.研究结果表明:当打开程度一定时,不同分段模式对产量影响不大;产量随着打开程度的提高而增加,但当打开程度大于40%时,产量增幅趋于平缓,因此,打开程度必须大于打开临界程度,这样既减小了因分段而牺牲的产量又达到了分段的目的;井筒摩阻对产量影响较大,在进行分段优化时,必须考虑井筒摩阻的影响,从而优选盲管段的位置. 相似文献
72.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5,(2)
地层方面,将原上二叠统蒙拉组重新厘定为前奥陶系松多岩群;将旁多群解体;将原桑巴群细分为马里组和桑卡拉佣组;在嘉黎断裂带内发现了多尼组.岩石方面,确定了发育于嘉黎断裂带中的超镁铁质-镁铁质岩为嘉黎缝合带内的蛇绿岩,形成于晚三叠世;发现冈底斯岩浆弧带上存在晚三叠世花岗岩;沿色日绒-巴嘎一带发现了晚侏罗世二云母花岗岩;在扎雪地区发现了钾玄质的浅成侵入岩;证实了区内始新世火山岩的存在;将区内的变质期划分为加里东期和燕山期两期,并查明了其温压条件.构造方面,发现了扎雪-门巴韧性变形带和色日绒-巴嘎脆韧性变形带;确定测区构造至少经历4次不同层次的构造变形. 相似文献
73.
1995年4月19日龙卷风天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995年4月19日下午,入春以来的突发性强对流天气第三次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该雷雨云从雷达回波反映为一块宽15公里,长50公里,厚18~19公里的大厚云块,在雷雨及大风袭击之下,肇庆、江门、南海、佛山、广州、顺德、中山、斗门、惠阳和深圳等地均受波及。据省三防的灾情报告,这次灾害造成29人死亡,500人受伤,6.9万公顷农作物受灾,其中粮食作物43万公顷,经济作物2.6万公顷,有2100多间房屋倒塌,42万间房屋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坏。因风、雷、雨、雹袭击,部分电器设备受损,有925条高压电杆、3200条低压电杆被吹倒,在海上作业的一批… 相似文献
74.
2007年2月汕头赤潮事件水文气象及海水理化因子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2月2日~3月5日期间,广东省汕头附近港湾及南澳岛附近海湾发生了球形棕囊藻赤潮事件.由于持续时间较长,导致附近养殖场大量扇贝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300万元以上.这次赤潮事件主要表现有3个特点:(1)藻类密度不大.表层海水中只有零星破碎的胶囊体,底层海水中胶囊体密度约3~5个/升;(2)影响范围较大,从刚开始在汕头妈屿和莱芜湾发现,到广澳前江、南澳岛四周、牛田洋、海门、濠江等沿岸海域都出现藻类碎片;(3)持续时间长,从2月2日监测人员发现有赤潮藻类胶囊体,一直持续到3月5日才基本消亡.本文主要从海洋水文气象环境场及海水理化因子方面对这次赤潮事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5.
湖南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及其地球物理场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不同大地构造单元,具有不同的地球物理场特征,这些特征,显然是划分不同构造单元的准则之一。湖南大地构造分区的焦点,是江南地轴的归属问题,本文根据地震和重磁资料等,论述了它隶属于扬子准地台的合理性。指出省内两个一级构造单元的分界应在江南地轴东南缘,其南西段与传统界线一致,北东段有重大改变,应将衡阳盆地和浏阳隆起包容到江南地轴区。最后,本文突出地球物理场特征,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我省Ⅱ、Ⅲ、Ⅳ级构造单元进行了划分。 相似文献
76.
塔里木河流域适应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应对措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自2001年开始实施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工程,提出了以强化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为核心,以源流区节水改造和干流河道治理为重点进行综合治理,积极稳妥地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实施退耕封育保护,有效保护好现有天然林草植被.通过向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干涸近30a的台特玛湖于2001年11月16日开始有水,使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得到初步复苏等,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极大的恢复.然而,自2007年以来,塔里木河向下游输水已大为减少,仅能输水到中游,特别是2009年水文干旱,塔里木河干流断流达1 100km多,使下游绿色走廊再度陷入生态危机.为此,需要重新审视塔里木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从加强源流治理开始,来巩固干流治理成果.认真总结10a来治理经验与教训,针对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源流与干流造成的影响程度,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77.
EH-4系统观测资料的非远区场校正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EH-4系统实测的卡尼亚视电阻率在非远区场时应作必要的校正。基于导出的EH-4系统的卡尼亚电阻率ρxy和ρyx的表达式,采用多项式分段逼近的方法,建立EH-4系统测深数据的全频域的视电阻率算法。根据建立的算法对均匀大地、二层大地和三层大地模型的EH-4系统测深数据进行非远区场校正的结果表明:均匀大地时,全频域的视电阻率与真电阻率吻合很好,D型、K型和Q型断面的视电阻率曲线与MT法的接近,G型、H型和A型的视电阻率曲线得到很大改善。 相似文献
78.
新地球观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chivements on science in 20th century is the new recognition on the Earth:the Earth,out of the other planets, exhibits very peculiar features because it has an extremely complex and active periphery part (surfacial layers). This periphery part is an open system sustained by inputting solar energe , which is captured , transfered and stored by life. Through the system , cyclings of matters and energe flow are driven and regulated by life activities. This system is self-equilibrated,self-controlled and far away from astrophysical and thermodynamic equilibria mainly because of life and life activities.
Development of human calture influences increasingly on流Earth's periphery system , at last , the natural biosphere that has existed for 3 billion years on the Earth's surface will inavoidably be replaced by so called "noosphere",which is man一reconstructed,man-controlled and unstable system. Thus the fate of the Earth,to a great extent,will be determined by the direction of human calture evolution.
相似文献
Development of human calture influences increasingly on流Earth's periphery system , at last , the natural biosphere that has existed for 3 billion years on the Earth's surface will inavoidably be replaced by so called "noosphere",which is man一reconstructed,man-controlled and unstable system. Thus the fate of the Earth,to a great extent,will be determined by the direction of human calture evolution.
相似文献
79.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