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53篇
  免费   2516篇
  国内免费   2330篇
测绘学   679篇
大气科学   239篇
地球物理   887篇
地质学   10230篇
海洋学   2152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1009篇
自然地理   1391篇
  2024年   89篇
  2023年   344篇
  2022年   473篇
  2021年   549篇
  2020年   431篇
  2019年   455篇
  2018年   334篇
  2017年   358篇
  2016年   362篇
  2015年   491篇
  2014年   754篇
  2013年   646篇
  2012年   737篇
  2011年   787篇
  2010年   658篇
  2009年   684篇
  2008年   719篇
  2007年   568篇
  2006年   557篇
  2005年   568篇
  2004年   527篇
  2003年   475篇
  2002年   402篇
  2001年   517篇
  2000年   466篇
  1999年   450篇
  1998年   404篇
  1997年   392篇
  1996年   415篇
  1995年   362篇
  1994年   316篇
  1993年   257篇
  1992年   263篇
  1991年   228篇
  1990年   211篇
  1989年   169篇
  1988年   40篇
  1987年   54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2年   2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941.
王春禹  姚鹏  赵彬 《海洋学报》2020,42(10):1-13
于2014年3月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表层沉积物进行了高分辨率采样,分析了沉积物粒级组成、比表面积、总有机碳含量及其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正构烷烃及其相关分子指标,讨论了此区域沉积有机碳和正构烷烃的高分辨分布特征,并结合基于主成分分析?蒙特卡洛模拟的三端元混合模型,对沉积有机碳的来源进行了定量解析。结果表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总有机碳含量为0.45%±0.16%,近岸泥质区总有机碳含量较高,外海砂质区含量较低。总正构烷烃(C14?C35)的绝对含量和相对于总有机碳的含量分别为(1.42±0.73) μg/g和(0.34±0.21) mg/g。泥质区以长链正构烷烃占优势,具有较强的奇碳优势;砂质区以短链正构烷烃占优势,且具有一定的偶碳优势。长江输入、老黄河口输入、闽浙沿岸小型河流输入和水动力分选等因素制约了正构烷烃的输运和分布特征。模型结果显示此区域沉积有机碳来自海源、土壤和高等植物的混合输入,其中以海源为主,其贡献为42.70%±18.18%,由陆地向外海贡献逐渐升高,其次是土壤和高等植物,其贡献分别为28.99%±15.37%和28.31%±17.12%。在水动力分选作用的影响下,两种陆源有机碳在入海之后的输运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分异,土壤有机碳主要与细颗粒物结合,并沿闽浙沿岸向南输运,而高等植物来源有机碳则在长江口存在东北方向的输运。  相似文献   
942.
分析了海洋测绘标准体系建设现状和新形势对海洋测绘标准体系建设的需求,在分析研究相关领域标准体系的基础上,依据《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拟制了海洋测绘标准体系框架,并初步拟制了5大类21小类共247项各级别的标准名称、宜定级别等,可为海洋测绘领域的工作提供基础性技术支持,为海洋测绘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43.
利用西太平洋地区的雅浦-马里亚纳海沟附近海域的多波束水深数据,获得了9.8°N—13.2°N、132.2°E—145°E矩形区域内的高精度水深地形图。通过对精细地貌进行研究发现,马里亚纳海沟南部的洋坡上发育有大范围的地垒、地堑型地貌,雅浦海沟北部存在明显的分段性特征,菲律宾海盆和帕里西维拉海盆内存在不同展布方向的大规模脊-槽地貌。研究结果表明此处复杂的地形地貌特征主要受板块运动的控制。最后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对该区域的地形地貌进行了分类。  相似文献   
944.
The Qiongdongnan Basin and Zhujiang River(Pearl River) Mouth Basin, important petroliferous basins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contain abundant oil and gas resource. In this study, on basis of discussing impact of oil-base mud on TOC content and Rock-Eval parameters of cutting shale samples, the authors di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source rock quality, thermal evolution and control effect of source rock in gas accumulation of the Qiongdongnan and the Zhujiang River Mouth Basins. The contrast analysis of TOC contents and Rock-Eval parameters before and after extraction for cutting shale samples indicates that except for a weaker impact on Rock-Eval parameter S_2, oil-base mud has certain impact on Rock-Eval S_1, Tmax and TOC contents. When concerning oil-base mud influence on source rock geochemistry parameters, the shales in the Yacheng/Enping,Lingshui/Zhuhai and Sanya/Zhuhai Formations have mainly Type Ⅱ and Ⅲ organic matter with better gas potential and oil potential. The thermal evolution 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e depth interval of the oil window is between 3 000 m and 5 000 m. Source rocks in the deepwater area have generated abundant gas mainly due to the late stage of the oil window and the high-supper mature stage. Gas reservoir formation condition analysis made clear that the source rock is the primary factor and fault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gas accumulation. Spatial coupling of source, fault and reservoir is essential for gas accumulation and the inside of hydrocarbon-generating sag is future potential gas exploration area.  相似文献   
945.
叶翔  李靖  王爱军 《海洋学报》2018,40(7):79-89
滨海湿地作为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区域,其沉积记录可以反映出周边地区环境变化及人类活动信息。珠江口淇澳岛滨海湿地钻孔分析结果表明,在中全新世期间淇澳岛附近海域为河口湾环境,在风化层以上开始出现淤积,但在4 200 a BP前后受极冷气候的影响,沉积物粗化;自2 500 a BP以来,沉积环境相对稳定,在小冰期期间略有变化。沉积速率计算结果显示:淇澳岛附近海域自中全新世高海面以来的平均沉积速率为0.29 cm/a,4 160~2 500 a BP、2 500 a BP-1488年、1488-1893年、1893-1986年、1990-2007年期间的平均沉积速率分别为:0.17 cm/a、0.23 cm/a、0.35 cm/a、1.37 cm/a和5.94 cm/a,沉积速率逐渐增大,反映了珠江三角洲演化过程中沉积相与沉积环境的变化;1986-1990年期间的海堤建造极大地扰动了该钻孔上部的沉积过程,在工程施工期间共沉积了厚度约112 cm的沉积层,而在海堤建成后,沉积速率也显著增大。沉积物总有机碳、总氮和C/N值的垂向分布表明,在4 160~2 500 a BP期间受海洋环境影响较大,沉积物中有机碳以海源为主,2 500 a BP以来沉积物中碳、氮含量明显增大,C/N也相应变大,有机碳主要来源于陆源输入,但在小冰期期间海源有机碳贡献略有所增大;近百年来由于受人类活动影响显著,陆源有机碳的贡献快速增加。  相似文献   
946.
作为S型铺管作业的关键性装备,托管架长期承受着交变载荷的作用,随着海洋开发向超深水发展,结构疲劳破坏问题不容忽视。采用疲劳谱分析的方法并结合线性累积损伤理论,对托管架结构频域下的变形进行了分析,计算了正常海况下和极端海况下托管架疲劳损伤度并对疲劳寿命进行了评估。研究发现托管架在正常海况下作业符合安全要求,在极端海况下局部结构会受到破坏。并从托管架结构安全监测角度,筛选了结构疲劳分析关键点位,为监测点位的选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47.
根据我国海洋方向面临的战略安全环境、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要求,我国的反水雷作战范围将延伸到第一岛链以外的海域,反水雷任务除了传统的近岸/ 近海反水雷任务,还增加了海峡反水雷、交通线反水雷以及海外基地反水雷等任务。 为了满足我国反水雷作战需求,结合国际上反水雷技术装备发展方向,用信息化改造、无人化拓展现有反水雷装备,构建无人化时代反水雷装备体系,形成能够在近岸、近海、中远海实施快速、安全、高效的反水雷作战能力。  相似文献   
948.
南襄盆地泌阳断陷下第三系陆相层序地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受权  陈国能 《地球学报》1999,20(2):207-214
泌阳断陷历经中生代小型拉分盆地、早第三纪断陷盆地和晚第三纪坳陷盆地等3个盆地原型的演化、叠合过程,形成了3个盆地充填序列及其所包含的3个构造层序。泌阳断陷下第三系(即构造层序Ⅱ)为湖盆沉积充填主体,其可划分为7个层序组,各层序组具特定的沉积体系配置关系。作为泌阳断陷油气勘探主要目的层段的下第三系核桃园组可进一步划分为12个层序。其中,核三上段包括跨时分别为1.08、1.40、1.02Ma的3个陆相层序,由南往北呈现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三角洲的沉积体系空间配置。泌阳断陷下第三系层序地层年代框架模式清晰地显示了断陷湖盆成盆演化史、沉积充填史及其陆相层序时空展布特征。  相似文献   
949.
阿尔金铅、钕、锶、氩、氧同位素研究及其早期演化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车自成  刘良  孙勇 《地球学报》1995,16(3):334-337
根据铅、钕、锶、氩、氧等同位素体系及其年代学研究,阿尔金在其早期演化阶段中存在2790—2590、1883—1704、575和470—420Ma4个构造热事件,各自具有不同的性质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950.
王丽华  恽才兴 《海洋学报》2010,32(3):153-161
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于1998年开工建设,2002年和2005年一期和二期工程先后竣工,分别达到8.5和10.0 m通航水深。自2006年三期工程实施以来,北槽航道中段连续4a发生严重淤积,年疏浚维护量平均达6×107m3,影响三期工程目标的如期实现。通过自主开发的数字高程模型定量分析平台,建立时间序列的空间分布属性数据库,对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治理过程前后的河床冲淤变化规律和工程效果进行量化分析,分析结果揭示了长江口南港北槽深水航道近期淤积的泥沙来源、淤积过程、主要淤积原因和淤积部位,从而为工程治理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