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38篇 |
免费 | 292篇 |
国内免费 | 17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4篇 |
大气科学 | 16篇 |
地球物理 | 89篇 |
地质学 | 741篇 |
海洋学 | 462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43篇 |
自然地理 | 3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29篇 |
2022年 | 47篇 |
2021年 | 50篇 |
2020年 | 47篇 |
2019年 | 58篇 |
2018年 | 40篇 |
2017年 | 43篇 |
2016年 | 46篇 |
2015年 | 40篇 |
2014年 | 88篇 |
2013年 | 77篇 |
2012年 | 91篇 |
2011年 | 77篇 |
2010年 | 68篇 |
2009年 | 75篇 |
2008年 | 54篇 |
2007年 | 52篇 |
2006年 | 41篇 |
2005年 | 52篇 |
2004年 | 24篇 |
2003年 | 25篇 |
2002年 | 24篇 |
2001年 | 29篇 |
2000年 | 27篇 |
1999年 | 22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20篇 |
1996年 | 17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19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19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广西东攀P-T界线深水相剖面与煤山剖面地层学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放射虫生物地层学、黏土矿物事件地层学和有机碳同位素地层学方面对广西柳桥地区东攀二叠系-三叠系深水相剖面进行了研究,并与浙江煤山剖面(GSSP)同期地层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东攀剖面上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处与煤山剖面具有较好的可比性:①东攀剖面放射虫A.yaoi带可以与煤山剖面的Clarkina changxingensis-C.postwangi-C.postsubcarinata-C.deflecta组合带对比;②两剖面都具有性质相似、延伸稳定的界线黏土岩;③在两剖面界线黏土岩中,有机碳同位素组成都发生了巨减. 相似文献
42.
南海北部深水区荔湾凹陷构造演化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荔湾凹陷北与白云凹陷相邻,南与双峰盆地(南海西北次海盆)相接,发育于洋陆过渡边界,具有独特的结构构造特征。选取荔湾凹陷为研究对象,在3D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以断裂特征分析厘定凹陷性质、构造古地貌恢复解析凹陷结构,进而指出古地貌恢复和构造演化对油气勘探的影响。研究获得三方面的创新性认识:①荔湾凹陷为洋陆过渡壳上发育的断坳,断坳作用占主导地位;②32Ma的底辟作用将荔湾凹陷改造为"四洼三凸"的构造格局,恩平组沉积期凹陷北部是一个连通的洼陷;③恩平组沉积期连通洼陷的古地貌有利于三角洲(烃源岩)的发育,背斜型圈闭的定型受控于32Ma的底辟作用,是荔湾凹陷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44.
深水灰岩中可产有大量油气。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珠江组深水灰岩是深水牵引流(内波、内潮汐等)沉积的非重力流碳酸盐岩,深水灰岩及深水牵引流的研究具有重要地质意义。据钻井岩心观察和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等分析,详细研究了珠江组深水灰岩的成岩作用特征。珠江组深水灰岩埋藏成岩作用期间经历的所有明显变化都是破坏性的过程,原生孔隙缩减的主要原因为机械压实、压溶作用和自生矿物充填及胶结作用。珠江组深水灰岩现今埋深2 920~3 220m,但仅经历了相当于1~1.5km埋深的机械压实、压溶作用,与较早进入超压旋回有关,且后期缺乏构造破裂,最终成为中—高孔、低—特低渗孔隙型潜在储层。 相似文献
45.
深水浅层钻井过程中可能遇到浅水流、浅层气以及天然气水合物层分解等3种浅层地质灾害(简称"三浅")。要规避这些风险,必须需要开展浅水流、浅层气和天然气水合物成因机理、识别特征及工程危害等方面的研究。国外利用地球物理识别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结合深水油气钻井测井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在"三浅"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和控制因素方面取得了较为重要的研究进展。目前国内学者利用地球物理方法在南海北部深水区LW3-1大气田的周围发现了超压系统、浅层气和天然气水合物。深水水道砂体的发现也推断南海北部深水区具有"三浅"地质灾害发育的地质条件。随着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评估和预测南海北部深水钻井的"三浅"地质灾害十分迫切。 相似文献
46.
47.
48.
49.
50.
本文系第九分队罗璋同志根据工作中的实际经验所写。文中关于砂咀取样及砂碟与矿层交界处取样以及取样深度等问题,我们认为很有意义,可供同志们在工作中参考;如有不同的看法可以提出意见,共同讨论。 关于重砂取样问题在伊齐克松所著‘地质测量与概要普查时的重砂取样’里已有详细的叙述,但在一些实际问题上并非每个与重砂取样有关地质人员或其他工作人员的看法都是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