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55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48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69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5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42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基于径流分析的淮河流域汛期旱涝急转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基于淮河流域吴家渡水文监测站1950-2007年月径流量资料,通过定义长、短周期径流旱涝急转指数,分析了淮河流域汛期径流旱涝急转现象(分旱转涝和涝转旱两种类型),研究结果表明:1)长周期径流旱涝急转在1986年以前发生次数较多,而1986年以后发生次数相对较少;2)各相邻月间的短周期旱涝急转的年际振荡以6-7月最多,且其长期变化规律与长周期旱涝急转年际振荡变化相似;3)长、短周期旱涝急转频次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但全旱和全涝频次则有增加的趋势;4)2000s汛期长周期旱转涝、短周期6-7月旱转涝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分析认为这种旱涝急转变化是导致淮河流域汛期径流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2.
提出和介绍了利用GMS-4红外云图资料定量测量淮河流域汛期降水的CT-TRC(cloudtoptemperaturerainfullcurve,云顶温度-降水量曲线)方法及实现步骤,并结合个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3.
2003年淮河流域致洪暴雨的环流背景及其与大气热源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4,他引:5  
利用NCAR/NCEP的逐日再分析资料和降水资料,分析了2003年夏季淮河流域致洪暴雨的环流背景及其与大气热源的关系.结果表明,2002-2003年的El Nino事件是本次暴雨的前期背景;南海地区的视热源和视水汽汇异常可能是副高偏南维持的重要原因之一.与2003年夏季相比较,6月21日-7月22日淮河流域为正的异常视热源和视水汽汇,并且二者的高值中心与该时段雨量中心位置基本一致.孟加拉湾地区的异常加热源在其西北侧强迫出的高层反气旋性环流有利于南亚高压在青藏高原、江南、华南地区维持,从而使得淮河流域位于高压北侧高空西风急流入口区南侧的上升运动区,有利于淮河流域强降水发生和维持,形成该流域洪涝.  相似文献   
64.
邵佳丽  王新  郑啸 《气象科技》2023,51(5):738-746
洪涝灾害危险性预警分析是防灾减灾的重要基础,在灾害发生前进行预警,可以有效减轻灾害带来的影响。本文以2020年6—8月长江-淮河流域洪涝灾害为研究案例,首次利用前3天累计降水量(前期状态),当前时次土壤湿度(当前状态)和预测日降水量(未来状态)作为致灾因子,基于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建立危险性预警分析模型。通过县域灾情信息验证表明,评估正确率达74.46%,遗漏率仅5.59%,评估结果与实际灾情吻合性好;同时对预警准确性和时相一致性进行评价,最大值(县内最高指数)的预警率达到81.6%;“特大型”暴雨洪涝灾害中的预警达到77.3%以上,且灾害在前3~5天危险性指数普遍提升,存在有效预警。本文方法对于长江—淮河流域短时暴雨洪涝灾害危险性预警有较好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可提供防灾减灾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5.
66.
67.
In order to study energy and water cycles in the Huaihe River Basin, micrometeorological measurements were carried out in Shouxian County, Anhui Province, during HUBEX/IOP (May to August 1998 and June to July 1999). The employed techniques included Bowen Ratio-Energy Balance (BREB) and Eddy Covariance (EC) methods. In this paper,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ergy balance components in the district are analyzed. Furthermore,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from other regions of China.The main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re was a consistency between the available energy (Rn-G) and the sum of sensible (H) and latent (E) heat fluxes measured by the EC method (H+E)ec, but Ebr was slightly larger (about 10%) than Eec; (2) Most of the net radiation (Rn) was used to evaporate water from the surface. During HUBEX/IOP in 1998 and 1999, the mean daily amounts of Rn were 13.89 MJ m-2 d-1 and 11.83 MJ m-2 d-1, and the mean Bowen Ratios (β) were 0.14 (over ruderal) and 0.06 (over paddy) respectively; (3) The diurn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 of β was larger and unsteady at sunrise and sunset, and smaller and steady during the rest of the daytime. Local advection appeared in the afternoon over paddy areas in 1999; (4) In comparison with the results from other regions of China, the nean β was the lowest (0.06) over paddy areas in the Huaihe River Basin and the highest (0.57) during June-August 1998 in Inner Mongolia grassland. The Bowen Ratio β is mainly related to the soil humidity.  相似文献   
68.
基于MOD16产品的淮河流域实际蒸散发时空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秀芹  王磊  王凯 《冰川冻土》2015,37(5):1343-1352
蒸散发是陆面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联系着陆面水循环和地表能量平衡.淮河流域地处中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对淮河流域实际蒸散量时空变化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气候过渡带水循环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应用遥感技术对淮河流域MOD16_ET数据进行精度验证,并分析2000-2014年淮河流域蒸散发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MOD16_ET产品在淮河流域内的精度总体上符合要求;淮河流域多年平均蒸散发的空间分布整体上呈南高北低,季节蒸散量的空间分布与年蒸散量的空间分布大体一致;近15 a淮河流域平均的实际蒸散量变化范围为531.7~634.0 mm,且存在不显著的下降趋势,实际蒸散量的季节变化大致呈单峰型分布,且季节变化较为明显,夏季(257.2 mm) >春季(143.7 mm) >秋季(120.7 mm) >冬季(66.6 mm);淮河流域西北部,夏、秋、冬三季的季节蒸散量变化速率对年蒸散量变化速率的贡献较大;淮河流域东部,春季的蒸散量变化速率占年蒸散量变化速率的比重较大.研究结果对于淮河流域内水资源短缺问题的解决、有限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旱涝灾害的监测和预警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9.
以中国地质调查局资助的《淮河流域环境地质调查》项目为依托,对收集到的区域基础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进行了二次开发利用,对淮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赋存条件、开发利用历史及现状进行了调查,对淮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环境效应及开采潜力进行了分析,从浅层水、深层水、微咸水三个方面说明了淮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70.
刘思敏  王浩  严登华  秦天玲 《冰川冻土》2016,38(5):1264-1272
全球气候变化对暴雨洪涝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产生了显著影响,识别气候变化背景下暴雨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是暴雨洪涝灾害综合应对的关键.以淮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流域内229个气象站点1950-2012年的实测逐小时降水数据,遵循淮河流域实际情况对暴雨事件进行场次划分,并以此作为基础统计单元,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平台,运用统计学方法并结合气象学理论,以场次暴雨事件开始时间、达到雨强峰值历时、场次平均暴雨历时及暴雨事件发生频次4个指标分析不同年代背景下淮河流域场次暴雨事件发生的过程变化及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场次暴雨发生时间呈现宽幅化和极值化的变化趋势,暴雨发生时间出现了后移和双峰化的特征;暴雨历时及到达雨强峰值历时均呈现增加趋势,整个流域场次暴雨事件在1990s-2000s进入一个增加时期;全球性的气候变化使流域内暴雨事件发生的频次不断增加,历时不断增大,长历时高频次特征明显,尤其是近20 a来,淮河流域暴雨事件高发区域呈现出从流域部分地区向全流域扩张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