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268篇 |
免费 | 1993篇 |
国内免费 | 265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89篇 |
大气科学 | 1314篇 |
地球物理 | 1245篇 |
地质学 | 8849篇 |
海洋学 | 2427篇 |
天文学 | 44篇 |
综合类 | 1746篇 |
自然地理 | 310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9篇 |
2023年 | 407篇 |
2022年 | 559篇 |
2021年 | 548篇 |
2020年 | 404篇 |
2019年 | 522篇 |
2018年 | 345篇 |
2017年 | 344篇 |
2016年 | 408篇 |
2015年 | 457篇 |
2014年 | 875篇 |
2013年 | 680篇 |
2012年 | 839篇 |
2011年 | 807篇 |
2010年 | 854篇 |
2009年 | 922篇 |
2008年 | 916篇 |
2007年 | 773篇 |
2006年 | 921篇 |
2005年 | 836篇 |
2004年 | 753篇 |
2003年 | 700篇 |
2002年 | 757篇 |
2001年 | 727篇 |
2000年 | 495篇 |
1999年 | 486篇 |
1998年 | 510篇 |
1997年 | 481篇 |
1996年 | 428篇 |
1995年 | 388篇 |
1994年 | 341篇 |
1993年 | 291篇 |
1992年 | 291篇 |
1991年 | 239篇 |
1990年 | 263篇 |
1989年 | 142篇 |
1988年 | 25篇 |
1987年 | 15篇 |
1986年 | 15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4篇 |
1972年 | 2篇 |
1965年 | 1篇 |
1960年 | 2篇 |
1958年 | 1篇 |
1941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洞庭湖周边地区第四纪红土粒度特征及环境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第四纪风成红土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与北方的黄土同为反映第四纪古环境的重要载体。基于洞庭湖周边地区10 处剖面122 个红土样品的粒度分析,对该区红土沉积特征及其反映的环境意义进行探讨。结果显示:①样品均以粉砂(4~63 μm)为优势粒级,其次为粘粒(<4 μm),砂含量很少,并富集“风尘基本粒级”(10~50 μm),含量达33.23%~42.23%,粒度特征与典型的黄土、下蜀黄土、加积型红土样品相似,显著不同于湘潭洪冲积红土,也区别于本区砂岩风化壳红土,表明洞庭湖西、南、东缘丘陵岗地存在风成堆积成因的中亚热带风成加积型红土。② 黄棕色土、网纹黄棕色土、均质红土、网纹红土等4 类样品的粘粒含量由高到低的排序是网纹红土 >均质红土 >网纹黄棕色土>黄棕色土;粉砂含量由高到低的排序正好相反。结合粒度参数推测,黄棕色土发育时期,沉积作用增强,粒度变粗,分选性较好;网纹红土发育时期,沉积作用较弱,风化成壤作用强,细颗粒含量增多,分选性相对较差。这可能反映了洞庭湖地区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冬季风加强,风化减弱的气候变化过程。③ 沿冬季风主导风向(偏北风),洞庭湖周边地区红土的Mφ、Md值(φ值)自北向南增大(变细),风成组分(10~63 μm)百分含量随之减少,<2 μm组分百分含量自北向南略有增加。这种趋势提供了组成该地区加积型红土的粉尘由偏北向南传输的风成证据和母质风化程度向南增强的环境信息。 相似文献
72.
通过分析2005年-2010年北塘口及其邻近海域水环境现场调查资料,同时结合历史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北塘口河口水体中COD和BOD5超标严重,整体污染态势以2008年为界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邻近海域水体中无机氮为最主要污染物,其中硝酸盐是无机氮中最主要组成部分,但丰水期时亚硝酸盐氮和枯水期时铵盐氮所占比例逐年升高,说明区域水体氧化还原环境的潜在变化;N/P比值远高于正常的Redfield 16比值表明,区域水体已处于潜在严重P限制状态,同时,区域严重富营养化状态也极易诱导区域赤潮爆发;(2)丰水期陆源无机氮大量输入,使区域水体大部分时间超该区域功能区划要求的Ⅳ类海水水质标准,但底质沉积物环境相对比较稳定,各监测项目全部符合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要求;(3)丰水期和枯水期时,活性磷酸盐含量1983年-1998年分别增加了16.6倍和17.2倍,1998年-2010年由于监控措施的加强,极大地降低了P排放,丰水期和枯水期时活性磷酸盐含量最大增幅分别降到了5.84倍和2.33倍,无机氮含量增幅也呈现明显减小趋势,1983年-1998年丰水期和枯水期分别增加了8.37倍和13.7倍,而1998年-2010年丰水期和枯水期最大增幅也仅为3.52倍和3.28倍;整体看来水质和底质环境有缓和趋势,但潜在威胁仍然严重. 相似文献
73.
74.
作战环境信息作为一类重要的信息,在战场指挥决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根据态势估计理论研究需要,对态势感知层中态势要素的提取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应用证据理论和贝叶斯估计方法,构建了单检测站时域融合模型、多检测站空域融合模型。 为发挥作战环境在决策中的信息价值,构建了受环境制约下的时空融合模型;最后就该问题的下一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5.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极进入了以海冰快速减少为显著特征的快速变化时期。通过分析“波弗特流涡观测计划”在北冰洋加拿大海盆的4个站点上布放剖面观测系统所获得的2003—2011年的温度、盐度剖面观测数据,研究了加拿大海盆北极中层水的变化特征。在观测期间,加拿大海盆中央区中层水核心温度变化较小,楚科奇海台地区有明显下降特征,海盆中央区以北以及加拿大群岛陆坡边缘区核心温度呈持续升高趋势。北极中层水核心深度在4个站点都有不同程度的加深趋势,加深的程度和参与分析的表层淡水含量以及因海冰消失导致的风应力变化有一定的对应特征。4个站点表层(75—200 m)的热含量在无冰海域有明显的增长,在有冰海域热含量较稳定;加拿大海盆200—400 m和400—800 m深度范围内的热含量变化情况与中层水核心深度的变化情况一致,伴随着中层水核心深度加深至400 m乃至更深处,中层水的能量也逐渐下移,造成200—400 m水层能量普遍降低而400—800 m水层能量普遍增加。加拿大海盆4个观测站点因背景环境条件和所受影响的不同,造成了中层水的变化和响应趋势的差异。 相似文献
76.
通过对北大西洋 IODP U1313站深海沉积序列高密度取样和粒度分析,利用粒级-标准偏差变化算法和EMD方法提取了对环境敏感粒度组分并探讨了气候变化的周期。本文粒度组分可分为细组分( 1.73μm,组分Ⅱ),其中粗组分又分为组分Ⅱ a(1.73~34.26μm)和组分Ⅱ b( >34.26μm)。综合分析认为: 组分Ⅰ为西风环流搬运堆积形成,组分Ⅱ为洋流搬运下沉积形成,组分Ⅱ b虽然含量较低,但能指示冰漂砾事件的发生。比值曲线组分Ⅰ/组分Ⅱ和组分Ⅰ/组分Ⅱ a波动幅度较大,可作为反映古气候冷暖波动的敏感指标。对组分Ⅱ、组分Ⅰ/组分Ⅱ进行EMD分解,结果表明: 在本研究时段内,两指标对地球轨道三要素的周期体现均不明显,而2ka(2.12ka和2.15ka)的亚轨道千年周期是主要的周期之一。依据上述多个指标的波动情况,把研究剖面69.93~115.18mcd(1471.53~2415.60ka)分为9个古气候变化阶段: A阶段(1471.53~1640.09ka),对应深海氧同位素阶段(MIS)49~57,冰期和间冰期迅速转换,发生多次IRD事件; B阶段(1640.09~1865.57ka),对应MIS 58~69,间冰期显著而冰期不明显; C阶段(1865.57~1914.70ka),对应MIS 70~72,冰期显著而间冰期不明显; D阶段(1914.70~2021.13ka),对应MIS 73~76,冰期不显著;E阶段(2021.13~2092.21ka),对应MIS 77~78,冰期显著,发生多次IRD事件; F阶段(2092.21~2226.43ka),对应MIS 79~85,间冰期显著; G阶段(2226.43~2261.53ka),对应MIS 86期,发生多次IRD事件; H阶段(2261.53~2384.61ka),对应MIS 87~93,冰期不显著而间冰期显著; I阶段(2384.61~2415.60ka),对应MIS 94~95,发生多次IRD事件。 相似文献
77.
六横大岙附近海域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5年4月对码头工程区附近海域的水质和沉积物的环境质量现场调查,采用环境质量指数法,评价了该海区水质和沉积物的环境质量状况。结果表明,水质中无机氮严重超标,超三类标准的超标率达100%。无机磷超一类标准的超标率达100%,有个别测站超二类标准。COD、pH、DO、油类均低于一类海水标准。潮间带水质基本符合一类水质要求。底质环境质量现状良好 相似文献
78.
起源于传统自然资源管理和利用过程,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的生态系统管理不仅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而且还具有迫切的社会需求和广阔的应用前景。1992年以来逐渐成为美国等国家的一些政府机关和非政府机构所采用的自然资源管理模式。20世纪90年代后期引入我国后,学者们展开了一系列理论探讨,主要内容为陆地生态系统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在海洋领域仅涉及海岸带综合管理和大海洋生态系统,但尚未在海洋政策中确立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洋管理模式。文章在综述生态系统管理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海洋生态系统特点及其开发利用特征,系统阐述了在我国实施海洋生态系统管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提出了我国建立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洋管理新战略与行动,为我国制定海洋区域化管理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9.
关于完善我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涛 《国土资源导刊(湖南)》2009,6(4)
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是我国为保护矿山环境,督促矿山企业认真履行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赔偿,谁污染谁治理的义务而制定的一项环境保护政策.该项制度时我国矿山环境的恢复治理,创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但在我国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就该项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进一步完善该项制度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0.
大兴安岭北段中生代火山岩形成的动力学环境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对大兴安岭北段中生代火山岩新的岩石化学,微量元素,构造等方面的分析表明,该地区中生代火山岩形成于明显的挤压环境,再结合区域构造,区域岩浆作用,稳定同位素,古地磁特征等的分析,得出以下认识:该区中生代火山夺来源较深,具幔源特征,岩浆总体形成在挤压的环境中,是“减压”-“剪切”作用的产物,而不是裂谷环境中的产物,从而使得岩浆在演化过程中混入了大量的壳源物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