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84篇 |
免费 | 621篇 |
国内免费 | 43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7篇 |
大气科学 | 245篇 |
地球物理 | 436篇 |
地质学 | 1222篇 |
海洋学 | 592篇 |
天文学 | 4篇 |
综合类 | 161篇 |
自然地理 | 26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9篇 |
2023年 | 85篇 |
2022年 | 104篇 |
2021年 | 117篇 |
2020年 | 108篇 |
2019年 | 103篇 |
2018年 | 78篇 |
2017年 | 87篇 |
2016年 | 100篇 |
2015年 | 98篇 |
2014年 | 142篇 |
2013年 | 130篇 |
2012年 | 155篇 |
2011年 | 170篇 |
2010年 | 151篇 |
2009年 | 129篇 |
2008年 | 132篇 |
2007年 | 130篇 |
2006年 | 106篇 |
2005年 | 103篇 |
2004年 | 87篇 |
2003年 | 60篇 |
2002年 | 61篇 |
2001年 | 60篇 |
2000年 | 60篇 |
1999年 | 67篇 |
1998年 | 40篇 |
1997年 | 43篇 |
1996年 | 47篇 |
1995年 | 45篇 |
1994年 | 46篇 |
1993年 | 33篇 |
1992年 | 41篇 |
1991年 | 27篇 |
1990年 | 19篇 |
1989年 | 18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75年 | 2篇 |
1954年 | 1篇 |
194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0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基于EGM2008重力场模型计算获得了渭河盆地及邻区布格重力异常。采用小波多尺度分解方法对布格重力异常进行了4阶小波逼近和小波细节分解,同时基于平均径向对数功率谱方法定量化地计算出1~4阶小波细节和小波逼近所对应的场源平均埋深。结合区域地质和地震资料,对获得的重力场结果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①鄂尔多斯地块、渭河盆地、秦岭造山带3个一级构造单元的布格重力异常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构造区内部重力异常也存在横向的显著差异。布格重力异常的走向、规模、分布特征与二级构造区及主要的断裂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②渭河盆地及邻区布格重力异常1~4阶细节对应4~23 km不同深度的场源信息,鄂尔多斯地块南缘东、西部的地壳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渭河盆地凹陷、凸起构造区边界清晰,断裂边界与重力异常边界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秦岭造山带重力异常连贯性不好,东、西部重力异常变化特征表现出明显的差异。③渭河盆地及邻区布格重力异常分布与莫霍面埋深具有非常明显的镜像关系。渭河盆地及邻区地震主要分布在六盘山—陇县—宝鸡断裂带、渭河断裂与渭南塬前断裂交汇处、韩城断裂与双泉—临猗断裂交汇处。渭河盆地及邻区重力异常主要由中上地壳剩余密度体所影响,这可能是该区地震以浅源地震为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2.
本文选取河南及邻区39个宽频带和甚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的2014年1月~2015年12月垂直分量的连续波形资料,通过波形互相关和叠加运算得到台站间的经验格林函数,并用时频分析方法提取了498条瑞利波群速度频散曲线,进而采用噪声层析成像方法反演获得了河南及邻区8~25s的瑞利波群速度分布图像。结果表明,8s周期的群速度分布与地表构造特征密切相关,平原地区表现为低速异常,而基岩出露的山区呈现为高速异常;14s、20s周期的群速度在山区表现的高速异常与8s相似,说明中上地壳与地壳浅部结构有一定的相关性和继承性;8~20s周期的群速度在华北平原地区存在低速异常范围随周期增加而减小的现象。华北平原地区在下地壳表现出的低速异常,可能与大陆地壳减薄有关。大致以太行-武陵重力梯度带为界,下地壳表现出的西部低速、东部至研究区中部高速异常差异,体现了地壳东薄西厚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993.
994.
通过处理1990年1月1日~2005年12月31日云南省地震遥测台网记录的速报地震目录,分析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以下简称实验场)及邻区6级以上强震半年前到3个月3.0~3.9级调制小震活动图像,利用3.0~3.9级调制小震活动图像,提供6级以上强震的潜在危险区。 相似文献
995.
利用中国及邻区地形、地震层析成像、沉积层底面、Moho面及岩石层底面资料,正演计算出中国及邻区岩石圈大地水准面异常;再从全阶大地水准面异常中扣除正演模拟得到的岩石圈大地水准面异常与不同阶次波段的大地水准面进行比较,寻求表示中国及邻区地幔物质不均匀的大地水准面异常的最佳阶次为2-60阶. 结果表明,对应于岩石圈的大地水准面异常的重力位球谐函数阶数为61-20阶;下地幔重力位球谐函数阶数为2-6阶;而-60阶重力位球谐函数则表示中国及邻近区域上地幔大地水准面异常. 相似文献
996.
综合研究了台湾及邻区的地壳运动、地震活动、地震地质和地球物理场特征后认为,该区可能存在一种整体顺时针旋转运动,这种运动方式的产生是台湾两侧板块俯冲方向相反造成的,导致不同影响区出现有所区别的地震活动和地壳运动格局.基于这种动力模型,浙江省的ML≥4级地震与闽粤赣交界及其沿海地区的中强地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7.
本文系统报道了缅甸抹谷变质带中部Yinmabin花岗闪长岩体及其基性岩墙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锆石U-Pb年龄和Lu-Hf同位素组成,重点讨论了花岗闪长岩和基性岩墙的岩石成因、物质来源及其地质意义。抹谷Yinmabin花岗闪长岩体主量元素显示富钠(N2O/K2O=1.5~1.75)、准铝(ACNK=0.94~0.97)和钙碱性岩石系列的地球化学特征。样品富集轻稀土(LREE)元素、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岩体的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均显示其具有活动陆缘I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属性。抹谷Yinmabin花岗闪长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31~135 Ma,其εHf(t)值在-15.66~-2.99之间,平均值为-8.77,单阶段模式年龄(tDM)为795~1569 Ma;而后期侵位的辉绿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20~118 Ma,其εHf(t)值在-13.72~+5.82之间,平均值为-2.72,单阶段模式年龄(tDM)为570~1341 Ma,表明这些岩石可能主要来源于古老下地壳部分熔融但同时也受到地幔物质的加入混染。与滇西以及北拉萨岩浆带的Lu-Hf同位素特征十分相近,暗示抹谷-毛淡棉地块早白垩世岩浆岩带与波密-察隅-高黎贡-拉萨岩浆岩带形成环境相似,可能是腾冲岩浆岩带向南延伸的一部分。结合岩石成因、源区性质和区域构造演化,认为抹谷花岗闪长岩体及基性岩墙的形成与中特提斯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密切相关,同时俯冲-碰撞转换的时限应该在120 Ma左右。这对于研究抹谷地体在中生代期间中特提斯洋俯冲碰撞过程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998.
初论"泛华夏造山作用"与加里东和泛非造山作用的对比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泛非造山作用"是在莫桑比克洋闭合时,东、西冈瓦纳逐步聚合,并最终形成冈瓦纳大陆的过程,主要发生于600~550Ma之间."加里东造山作用"则是原大西洋闭合时,劳伦大陆与异地地体及波罗的大陆聚合的过程,主要发生于500~400Ma之间.发生在中国秦-祁-昆造山带中的古生代早期造山作用与经典的加里东造山作用的含义相去甚远,"加里东造山作用"难以准确反映中国新元古代晚期至古生代早期多岛-弧-盆体系的构造格局和造山过程的特点及复杂性,建议使用"泛华夏造山作用"代替"加里东造山作用"一词,以示与经典加里东造山作用的区别."泛华夏造山作用"发生的时间虽然与"加里东造山作用"相近,但它与原大西洋的闭合没有空间和成因上的联系,是发生在古亚洲洋与原特提斯洋之间多岛-弧-盆体系中的一次造山过程,并奠定了中国古大陆的雏形. 相似文献
999.
分析下坂地水库引水发电洞的工程地质条件,对隧洞工程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的工程处理措施及建议,经施工开挖验证,大部分结论和处理措施可靠有效。 相似文献
1000.
以天山及邻近地区的230个GPS观测站长期水平运动速率为基础, 计算并绘制了该地区GPS站速度场及地壳水平应变场分布图, 得到了以下结论: 在以欧亚板块为参考基准的背景下, 天山及邻近地区GPS速度场表明, 天山地壳缩短方式由南向北, 以东经77deg;plusmn;1deg;(北纬38deg;~42deg;)为界向两侧逐渐递减; 同时表明,板块的推挤作用力随着天山的褶皱变形减小相应趋缓. 天山及邻近地区的主压应变方向分布近北北西向, 基本与天山山体走向正交. 反映了在印度板块碰撞推挤的强烈构造运动影响下天山及邻近地区的最大主应力分布与变化情况. 其最大剪应变场集中分布在两个区域: 北天山的吉尔吉斯斯坦依赛克湖附近; 南天山伽师与帕米尔弧形断裂交会地带. 整个地区多年来的地震震中分布, 反映了该区域大地震通常发生在剪应变高值区或其边缘地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