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近期在贵州省西南部,特别是关岭地区发现了大量三叠纪的海生爬行类化石,其中不仅包括过去已经报道的真鳍龙类和鱼龙类,还包括我国首次发现的齿龙类和海龙类。为了查清这些化石的产出层们和分布范围,确定动物群的性质,在贵州的关岭、兴义、安龙和云南的罗平等地开展了野外调查,实测了三条地质剖面,它们是:贵州关岭新铺法郎组瓦窑段下部及竹杆坡段上部地层剖面,贵州顶效法郎组竹杆坡段地层剖面,以及云南罗平法郎组竹杆坡段地层剖面。结果显示,该区域的脊椎动物化石主要产于自中三叠统至上三叠统的4个层位。贵州地区最早出现的海生爬行动物是真鳍龙类(Eusauropterygia)的宋氏清镇龙(Chinchenia sungi)和邓氏三桥龙(Sanchiaosaurus dengi),化石产于贵阳附近关岭组一段(安尼期早期)的白云岩中。贞丰县牛场上坝村的这一层位中还发现了初龙型类的足印化石。关岭组二段(安尼期晚期)的中厚层灰岩中含有丰富的鱼和鱼龙类化石,这是鱼龙类在贵州地区出现的最低层位。法郎组竹杆坡段(拉丁期,或依据牙形刺定为卡尼期早期)中的海生爬行类化石包括鳍龙目肿肋龙科的胡氏贵州龙(Keichousaurus hui)、幻龙科的幻龙未定种(Nothosaurus sp)以及鱼龙类和海龙类。化石主要分布于贵州兴义、安龙,和云南罗平地区的泥晶灰岩中,该层位不仅在化石种类和数量上都远远超过关岭组,而且是海龙类目前已知的最低层位。迄今为止共了法郎组瓦窑段(卡尼期)海生爬行类共11属13种,它们是以周氏黔鱼龙(Qianichthyosaurus zhoui)为代表的鱼龙类,以黄果树安顺龙(Anshunsaurus huangguoshuensis)为代表的海龙类,和以新铺中国豆齿龙(Sinocyamodus xinpuensis)为代表的齿龙类。化石主要产自关岭县新铺乡瓦窑段下部的泥晶、泥质灰岩和生物碎屑灰岩中。该地层是目前产出化石最丰富和唯一产齿龙的层位。 相似文献
12.
海龙类前肢化石标本(YIGM SPC V 0832-2)采自于云南省罗平县新寨一带中三叠统安尼阶(Pelsonian亚阶)关岭组二段顶部.其不仅为海龙类在罗平生物群中的首次发现, 而且为长颈型海龙的最早记录.该海龙类新材料虽然保存不全, 但是仍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 桡骨远端两侧边缘平行; 尺骨远端扩展; 11个硬骨化腕骨; 第三掌骨近端内侧缘发育横突; 指式为2-3-4-4-4(?).虽然上述特征尚不足以建立一海龙类新属种, 但是仍然反映了部分海龙类单元在向海洋适应辐射的过程保留有原始爬行类的特征.这些原始特征暗示着部分海龙类可能以营陆生生活为主. 相似文献
13.
本文系统描述了海龙类安顺龙属的一个新种——黄泥河安顺龙(Anshunsaurus huangnihensissp.nov.)。新种采自贵州省兴义市乌纱镇谢米村上三叠统竹竿坡组底部。它与邻区发现的晚三叠世黄果树安顺龙(A.huangguoshuensis)和乌纱安顺龙(A.wushaensis)相比,存在如下相似之处:轭骨呈三射形;荐前椎都约为38枚;颈椎约17枚;趾式为2-3-4-5-4。但是,新种与后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是:新种的乌喙骨前缘向前延伸较短,而后腹缘向后延伸较远,而后者的情况刚好相反。新种的乌喙骨的特征与在欧洲发现的中三叠世Askeptosaurus italicus和晚三叠世诺利期Endennasaurus acutirostris的较为相近。以上特征指示新种可能为A.italicus和A.huangguoshuensis的过渡类型。这为长颈型海龙类的系统演化和古地理分布提供重要的证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