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08篇 |
免费 | 137篇 |
国内免费 | 22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篇 |
地球物理 | 50篇 |
地质学 | 1067篇 |
海洋学 | 115篇 |
综合类 | 25篇 |
自然地理 | 1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17篇 |
2022年 | 24篇 |
2021年 | 32篇 |
2020年 | 26篇 |
2019年 | 31篇 |
2018年 | 16篇 |
2017年 | 26篇 |
2016年 | 29篇 |
2015年 | 30篇 |
2014年 | 47篇 |
2013年 | 17篇 |
2012年 | 76篇 |
2011年 | 51篇 |
2010年 | 43篇 |
2009年 | 50篇 |
2008年 | 40篇 |
2007年 | 45篇 |
2006年 | 42篇 |
2005年 | 47篇 |
2004年 | 32篇 |
2003年 | 33篇 |
2002年 | 58篇 |
2001年 | 38篇 |
2000年 | 58篇 |
1999年 | 45篇 |
1998年 | 37篇 |
1997年 | 31篇 |
1996年 | 34篇 |
1995年 | 34篇 |
1994年 | 25篇 |
1993年 | 19篇 |
1992年 | 22篇 |
1991年 | 28篇 |
1990年 | 23篇 |
1989年 | 17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4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5篇 |
1949年 | 2篇 |
1947年 | 1篇 |
1946年 | 1篇 |
1945年 | 1篇 |
1944年 | 3篇 |
1943年 | 2篇 |
1941年 | 1篇 |
193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81.
改造型盆地评价及其油气系统研究方法—以中国南方中、古生界海相地层为例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通过对中国南方中、古生界油气地质的综合研究及勘探总结,初步提出了一套改造型残留盆地或叠合盆地评价及其油气系统研究的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强调进行了油气地质“动态演化”研究,主要通过拟三维盆地模拟反演主要烃源岩的时空演化,生烃过程以及不同地质阶段中的生烃强度,资源量,结合古今油气藏的解剖,癖结油气成藏-破坏规律,结合古构造的分析,研究油气运聚指向,给合主要构造运动期对中国南方中,古生界主要油气系统的影响分析,进行分阶段的动态演化研究,认为中国南方中,古生界油气勘探的现实对象是次生油气系统及再生烃油气系统,现存的原生油系统很少,提出了中国南方新区中,古生界油气勘探的有利区为石柱复向斜西侧高陡背斜带,苏北盆地阜宁-盐城-海安-兴化-宝应地区,江汉盆地沉湖地区南部潜江-仙档-牌州-汊渗1井地区,江西南鄱阳盆地及楚雄盆地北部凹陷,这一认识已经得到苏北盆地盐城凹陷朱家墩气田及江汉盆地沉湖地区南部开先台西含油构造勘探发现的证实。 相似文献
82.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田的现状和若干特征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截止1998年底,中国天然气探明储量有40.7%存在于碳酸盐岩地层,共有7个碳酸盐岩大气田;而与碳酸盐储层以及海相烃源岩有关的原油探明储量不到7%。中国碳酸盐岩生烃问题长期以来是碳酸盐岩油气勘探中的一个关键问题,目前初步认为中国碳酸盐岩中的工业性油气田多数不是自生自储的,而需要外部存在有机质丰度较高的烃源岩。烃源岩的有机质质量和数量均受沉积环境的影响,多数情况下陆表海碳酸盐岩 中烃源岩不发育。除了 相似文献
83.
通过荧光特征研究了柴达木盆地东部侏罗系源岩生油组分,指出了不同生油组分对生烃的贡献、意义及其热演化特征。侏罗系源岩有暗色泥岩、油页岩、煤和炭质泥岩四种类型,主要生油组分为壳质组和矿物—沥青基质,不同生油组分荧光特征的差异又是生烃潜力大小、热演化程度和降解情况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84.
85.
试论我国某些原油与生油岩中的沉积环境生物标志物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对我国不同陆相沉积坏境中,某些成熟原油与生油岩生物标志物分布状况的研究表明:Pr/Ph和CPI仍为有效的宏观古环境指标。某些C_(20)~+长链类异戊二烯烷烃,以及芒柄花根烷和锯齿烷的立体异构体,可能是有价值的古沉积坏境标志物。 相似文献
86.
不同方法流程分离制取干酪根质量影响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三个不同时代地层岩性的样,分别用五种不同的方法流程实验分离制取干酪根,对各流程制取的干酪根样应用元素分析测定碳、氢、氧元素含量,显微镜下鉴定类型和红外光谱分析官能团结构及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流程Ⅱ~3和Ⅱ~5为分离制取干酪根的最佳流程。同时对在制取过程中的一些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7.
88.
无机生油假说认为,原油和天然气和近地表的生物物质没有根本联系,它们是生成于地幔内的非生物来源的碳氢化合物。因而油气不是一个不可再生资源,而是一个可再生资源。无机生油假说得到地质学、物理学和化学等三个基本学科的支持。在地质观察上,发现全球许多大油田的油气储藏与原始生物物质之间数量上有巨大落差,难于解释它们是由生物生成的。此外,有许多地区在结晶基底或变质基底内,或直接位于其上的沉积岩中发现石油。从生物生油假说来说,也是无法理解的。在化学上,早在二战期间,德国已由人工合成石油(费托合成),并生产了占德国战争中用油的9%的石油。无可争辩地说明,无机可以生成石油。根据化学(物理学)热力学理论分析确认,甲烷是唯一一种在标准温压条件(温度为298.15 K;压力为101325 Pa)下稳定的碳氢化合物,从甲烷形成正常烷属烃只有在压力>3×106kPa、温度>700°C时(相当于地下深度约100 km)才有可能。在地壳内的温压条件下由生物变质形成石油的假说,与化学热力学的基本原则相抵触。从氧化的有机分子,如碳水化合物(C6H12O6)形成较高的碳氢化合物在任何条件下都是不可能的。根据我国长期对深部构造的研究,笔者认为在中国东部及西太平洋蘑菇云岩石圈地幔发育的地区是寻找巨型无机油气田的有利地区,建议在发育蘑菇云岩石圈地幔地区开展无机油气田的勘探,并在无机油气田远景地区布置超深参数钻,以评价含油气远景。另外建议加强物探工作,尤其是研究地震勘探处理基底内三维含油气构造的技术。 相似文献
89.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