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36篇 |
免费 | 928篇 |
国内免费 | 105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68篇 |
大气科学 | 665篇 |
地球物理 | 1228篇 |
地质学 | 2153篇 |
海洋学 | 333篇 |
天文学 | 59篇 |
综合类 | 256篇 |
自然地理 | 25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3篇 |
2023年 | 172篇 |
2022年 | 197篇 |
2021年 | 177篇 |
2020年 | 158篇 |
2019年 | 202篇 |
2018年 | 174篇 |
2017年 | 169篇 |
2016年 | 159篇 |
2015年 | 187篇 |
2014年 | 255篇 |
2013年 | 212篇 |
2012年 | 220篇 |
2011年 | 216篇 |
2010年 | 223篇 |
2009年 | 238篇 |
2008年 | 201篇 |
2007年 | 213篇 |
2006年 | 193篇 |
2005年 | 149篇 |
2004年 | 166篇 |
2003年 | 169篇 |
2002年 | 189篇 |
2001年 | 173篇 |
2000年 | 125篇 |
1999年 | 97篇 |
1998年 | 101篇 |
1997年 | 84篇 |
1996年 | 68篇 |
1995年 | 80篇 |
1994年 | 74篇 |
1993年 | 57篇 |
1992年 | 74篇 |
1991年 | 60篇 |
1990年 | 54篇 |
1989年 | 49篇 |
1988年 | 19篇 |
1987年 | 15篇 |
1986年 | 20篇 |
1985年 | 22篇 |
1984年 | 20篇 |
1983年 | 13篇 |
1982年 | 17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19篇 |
1979年 | 10篇 |
1977年 | 8篇 |
1976年 | 8篇 |
1965年 | 7篇 |
1954年 | 1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6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孙建国 《西安地质学院学报》2011,(2):207-212,216
为了使Kirchhoff型反偏移的输出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相等,提出了一种旨在消除Kirchhoff型反偏移中所出现的振幅畸变现象的高保真反偏移方法。与常规的Kirchhoff型反偏移不同,高保真反偏移是一种与反射面有关的反射地震成像方法。因此,在高保真反偏移中首先要确定反射面的位置,其次要确定振幅畸变因子的数值,最后要根据在反射点上振幅畸变因子恒等于1这一事实进行振幅畸变校正。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为了求出反射点的空间位置和振幅畸变因子的具体数值,采用四重加权叠加法,即在一次反偏移运算中同时采用一个单位加权函数和三个非单位加权函数。其中,非单位加权函数由常规的真振幅加权函数和用于建立Kircohhoff型反偏移算子的全局坐标系中的水平坐标组成。通过在四个反偏移场之间进行比值运算,可以达到提取反射点坐标和振幅畸变因子的目的。一旦得到反射点坐标和振幅畸变因子的具体数值,就可以通过简单的除法消除掉振幅畸变因子对反偏移像场振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2.
143.
144.
现场调研表明,该大型水电站左岸结构面发育在横向上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和分区性。断层Fl、F3为规模最大的两条断层,控制左岸块体分区;断层F3等小断层、破碎带导致岩体性状较差;密集于断层F1、F3之间的结构面使岩体工程地质性状最差。综合分析认为.这些结构面及其分布差异是古生代以来岩浆活动及多期构造作用复合作用所致。笔者将从地质背景、结构面特征诸方面,深入分析这些结构面的形成机制及形成机制对左岸工程岩体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5.
基于"3S"技术的地质灾害易损性面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易损性评价是地质灾害灾情评估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它揭示了地质灾害基本构成元素之一的承灾体的社会经济属性,对整个地灾灾情评估体系完整性的构建及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明确性、统一性表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以等面积法作为基本手段,根据评价区实际情况算得的离散等积网格作为评价模板。结合“3S”(GIS、RS、GPS)技术,探讨地质灾害易损性面评价的实现方式,旨在提出“3S”框架内的地质灾害灾情评估实现模式。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文章提出了为实现易损性面评估而确立的评价对象之层次分类方法、评价模板构造计算方法、空间数据库建设方法、基于空间数据库的空间分析方法以及空间信息集成模型。重点讨论在空间数据完整性基础上的多源数据融合处理模式及以GIS空间分析算法模式为蓝本的空间数据处理和集成手段。在理念层面上,文章将空间分析实现方法分为现实评价区域、概念评价区域、数字评价区域、逻辑映射虚拟区域等4个阶段,认为在GIS环境下的地灾灾情评价原始空间数据、派生空间数据以及经专用模型集成后的结果空间数据的可视化表达方式可以分为颜色序列、数字高程模型(DTM)及等值线3种表达方式。最后提出实现地质灾害易损性面评价的一般操作流程。 相似文献
146.
147.
节理岩体结构面产状的动态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节理岩体结构面的优势产状是进行Mnote-carlo模拟和岩体稳定性分析的基础。玫瑰花图、等密度图等传统的图形分析方法比较粗糙,其结果只是相对的优势组数划分,无法准确地给出结构面的优势产状,使得分组结果在实际中应用不便。为弥补上述不足,采用改进的动态聚类分析方法,构造空间直角坐标系,以结构面的单位法向量表示其产状,并根据球面上两点之间的球面距离对结构面产状进行分类判定。将该方法应用于三峡库区巴东新县城铜盆溪桥东头高切坡结构面优势产状分析中。结果表明,采用改进动态聚类分析方法结果可靠,分类合理,可以较准确地确定结构面的优势产状。 相似文献
148.
华南陆块属于比较稳定的陆块,地震活动不论是强度还是频度都比西部和华北地区弱很多,2019年在广西北流与广东化州交界处发生的MS5.2中强地震为探讨华南板内中强地震成因提供了理想场所。本文计算了北流地震震源区布设的7个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120个短周期流动台站和4个固定台站的远震P波接收函数,结合前人在该区域的面波频散曲线,采用线性阻尼最小二乘反演算法联合反演了研究区地壳三维S波速度结构。得到如下结果:(1)研究区S波速度具有明显横向不均匀性,上下地壳速度在断裂附近存在明显差异性,新丰断裂南侧及东侧上地壳整体S波速度较高;(2)石窝断裂附近存在一条NW向连续性较好的低速带,震中区位置10km深处存在明显局部高速异常,并随着深度减小异常逐渐增加,在浅处其与焦林断裂和新丰断裂附近的高速异常汇聚成一条NNE向连续异常带;(3)结合研究区地质调查结果和余震分布,震中区的局部高速异常可能是NW向石窝断裂南西盘发生右行走滑,并受到新丰断裂高速体的限制和互相作用发生了应力积累,从而引发此次中强地震;(4)地壳厚度泊松比反演结果显示研究区存在NE向明显地壳增厚(26~30 km),... 相似文献
149.
浑河断裂带是辽宁抚顺地区最为重要的一条活动断裂。为了深入调查沿浑河断裂带地质灾害发育情况,了解灾害形成与先存断裂之间的关系,为同类型灾害的防治和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采用现场调查方法,结合地面变形监测资料,厘清了浑河断裂带灾害类型和发育规律,剖析了断裂带灾害的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断裂隐伏区地裂缝发育,主要沿浑河断裂带分支断裂展布,裂缝延伸长度300~2 400 m;其成因是抚顺城区南部采矿活动诱发了先存软弱断裂面局部拉裂、张开,进而向地表扩展、贯通,形成地裂缝。在断裂延伸的基岩地区沿断裂破碎带及影响带发育小型滑坡,主滑方向与断裂走向垂直或大角度斜交;其形成机制与岩体内部发育的结构面有关,尤其是顺坡向优势结构面的发育,其与坡体耦合形成易滑结构体,在长期降雨作用下,结构面软化、贯通及岩土体加速蠕滑,最终形成滑坡。 相似文献
150.
农业面源污染成为河流水质恶化的主要成因。采用SWAT模型对营口地区农业面源污染进行模拟,并结合污染监测数据对模型的适用性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SWAT模型可综合考虑农作物耕种方式、施肥总量,在营口地区总氮和总磷两项指标的计算精度达到85%,可用于区域未来不同耕种方式下农业面源污染的模拟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