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69篇 |
免费 | 615篇 |
国内免费 | 42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4篇 |
大气科学 | 2篇 |
地球物理 | 49篇 |
地质学 | 1940篇 |
海洋学 | 19篇 |
综合类 | 305篇 |
自然地理 | 5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0篇 |
2023年 | 49篇 |
2022年 | 64篇 |
2021年 | 61篇 |
2020年 | 59篇 |
2019年 | 56篇 |
2018年 | 44篇 |
2017年 | 70篇 |
2016年 | 83篇 |
2015年 | 99篇 |
2014年 | 180篇 |
2013年 | 151篇 |
2012年 | 186篇 |
2011年 | 183篇 |
2010年 | 127篇 |
2009年 | 102篇 |
2008年 | 106篇 |
2007年 | 42篇 |
2006年 | 70篇 |
2005年 | 46篇 |
2004年 | 29篇 |
2003年 | 23篇 |
2002年 | 15篇 |
2001年 | 20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19篇 |
1998年 | 38篇 |
1997年 | 41篇 |
1996年 | 45篇 |
1995年 | 42篇 |
1994年 | 32篇 |
1993年 | 42篇 |
1992年 | 49篇 |
1991年 | 53篇 |
1990年 | 36篇 |
1989年 | 23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2篇 |
1976年 | 3篇 |
1958年 | 3篇 |
1946年 | 2篇 |
194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中国叠生型铁矿床成矿特征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叠生成矿作用主要是指早期成矿作用被晚期成矿作用叠加、复合和改造。晚期成矿作用的性质常与早期成矿作用不同,也就是说,在早先己有矿床(或矿体、矿源层)的基础上,叠加复合了晚期成矿作用,即成矿时间上有先后、空间产出上有重叠、并对早先形成的矿床进行复杂的复合、叠加和改造,使成矿作用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并可形成大矿、富矿。铁矿床中叠生成矿作用广泛发育。按矿床或矿体产出和形成的地质特征,中国叠生型铁矿床可分为风化淋滤型、热液叠加改造型和热液叠加复合型3个亚类。风化淋滤型铁矿床在中国分布有限,规模不大,工业利用价值不大,因而中国的叠生型铁矿床主要是指热液叠加改造型和热液叠加复合型两个亚类。热液叠加改造型主要是指早期的铁矿床(或矿体、矿源层)经后期热液叠加改造,使早期的较贫铁矿床(或矿体、矿源层)成为较富铁矿床(或矿体),这是中国BIF型铁矿床中最重要的富铁矿类型,以鞍本地区弓长岭二矿区为典型代表。弓长岭二矿区铁矿,早期在新太古代形成条带状磁铁石英岩(2528 Ma,贫矿石),后期在古元古代,含矿热液交代改造贫铁矿形成富铁矿(1840 Ma)。热液叠加复合型主要是指后期脉型铁(或稀土元素等)矿床叠加在早期(沉积或其他成因)铁等矿床上而形成的矿床,如白云鄂博铁-铌-稀土元素矿床和黔西菱铁矿矿床。白云鄂博铁-铌-稀土元素矿床的形成与火成碳酸岩有关,在中元古代(1.3 Ga)左右,区内火成碳酸岩的侵位,在早期主要形成以岩浆熔离作用为主的铁-铌-稀土元素矿,晚期叠加了加里东期稀土-铌矿化热液脉。古陆边缘构造带或陆内活化带是形成叠生型铁矿床的有利构造空间,较大的地球化学块体,为形成多期、多成因的矿床提供物质来源,叠生型铁矿床的形成明显受构造的控制。叠生成矿是复杂地质过程的一种具体表现。热液叠加改造型和热液叠加复合型的叠生型铁矿床的形成是因中国独特的大地构造环境决定的。叠生成矿作用的研究,尚处在初步阶段。加强对叠生成矿作用的研究,了解其形成的地质背景、成矿机制、作用过程、控矿因素等,对发展矿床学研究,认识区域成矿特征和指导地质找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3.
以福建省潘洛铁矿洛阳矿区南矿段北西块段岩心钻探施工为案例,总结了施工过程中矿山钻探管理经验,对在复杂地层条件下钻孔结构的选择及优质泥浆、泥球、水泥浆、多级套管等护壁堵漏措施的应用进行探讨,供同类矿山钻探施工及同行借鉴。 相似文献
45.
白尖铁矿位于镜铁山铁矿床外围,是北祁连西段铁多金属成矿带内重要的沉积变质型铁矿床之一。白尖铁矿矿体赋存于长城系桦树沟组中,共圈定铁矿体8条,矿体多呈层状产出,分布受控于含矿层位。矿体长度在86~424 m之间,平均厚度在2.24~26.21 m之间,TFe平均品位为22.55%~34.80%,矿石自然类型以菱铁矿矿石为主;矿石具细粒结构,条带状构造发育,品位低、变化大,具沉积变质型铁矿的特点。通过对白尖铁矿地层层序、成矿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综合分析研究,初步提出了今后勘查中找矿方向以赋矿层位为主,这对镜铁山铁矿床外围此类铁矿床的勘查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6.
黄土剖面中赤铁矿和针铁矿的定量分析与气候干湿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为了了解黄土剖面中赤铁矿和针铁矿的分布特征,文章采用对铁氧化物矿物灵敏的漫反射光谱法(DRS),开展了赤铁矿和针铁矿的鉴定和测定研究,提出了定量分析赤铁矿和针铁矿含量的DRS新方法.选择天然典型黄土和古土壤样品,首先采用柠檬酸盐-重碳酸盐-连二亚硫酸盐(CBD)方法去除其中成壤成因的铁氧化物矿物,以其为基体配制含不同赤铁矿和针铁矿的系列标样,然后进行DRS测试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分别建立测定赤铁矿和针铁矿含量的校准方程并加以检验.利用DRS方法,分析了多个黄土剖面的赤铁矿和针铁矿含量,发现黄土-古土壤剖面的赤铁矿/针铁矿比值可作为东亚季风干/湿变化的敏感指标.该比值较高时反映了干燥土壤环境,而较低时指示了潮湿土壤环境.对灵台和洛川剖面中赤铁矿/针铁矿比值的分析,初步揭示了2.6Ma年以来黄土高原东亚季风阶段性变强的特征. 相似文献
47.
巴特巴克布拉克铁矿床赋存于上志留-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变质火山-沉积岩系中, 近矿围岩为石榴子石矽卡岩、角闪斜长变粒岩和浅粒岩。矿体总体顺层分布, 呈似层状、透镜状及不规则状, 空间上与矽卡岩密切相关。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 矽卡岩阶段形成的石榴子石中发育纯气体包裹体、气体包裹体、液体包裹体、含子矿物包裹体及熔融包裹体; 退化蚀变阶段发育液体包裹体和少量气体包裹体; 石英-硫化物阶段主要发育液体包裹体、含液体CO2的三相包裹体及少量纯气体包裹体、气体包裹体和含子矿物包裹体。矽卡岩阶段均一温度变化为217 ℃~499 ℃, 在255 ℃出现峰值, 盐度(NaCleq)变化为8.68%~22.65%; 退化蚀变阶段均一温度变化为181 ℃~432 ℃, 在225 ℃出现峰值, 盐度变化为12.85%~22.65%; 石英-硫化物阶段均一温度变化为140 ℃~482 ℃, 在155 ℃出现峰值, 盐度变化为0.18%~42.40%。石榴子石、石英和方解石的 δ18 OSMOW 变化为1.8‰~7.1‰, δ18ΟΗ2Ο为 -4.79‰~4.57‰, δDSMOW 为 -128‰~-84‰, 表明矽卡岩阶段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水, 混合少量大气降水; 石英-硫化物阶段大气降水所占比例明显增加。方解石δ13 CV-PDB 变化为 -3.2‰~-2.0‰, 表明流体中的碳来自深部或地幔。 相似文献
48.
49.
高精度航磁调查在新疆西天山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了高精度航磁调查在西天山地区的应用效果,在高精度航磁图上,磁异常信息极为丰富,不仅已知铁矿在图上反映明显,而且还新发现了50余处铁矿异常,在已经进行了查证的5处异常中,有4处见矿,分别为14号、20号、169号和374号.这4处异常的成功发现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为今后利用高精度航磁调查进行找矿提供了典型的实例.根据该区高精度航磁调查实际效果,笔者认为在新疆西天山地区,乃至整个中国西部勘查程度较低的地区,进行高精度航磁测量,并进行快速的地面查证工作,是寻找铁磁性矿产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