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59篇
  免费   2217篇
  国内免费   3065篇
测绘学   2182篇
大气科学   1451篇
地球物理   2063篇
地质学   8288篇
海洋学   1274篇
天文学   248篇
综合类   859篇
自然地理   1476篇
  2024年   131篇
  2023年   517篇
  2022年   692篇
  2021年   701篇
  2020年   582篇
  2019年   601篇
  2018年   428篇
  2017年   475篇
  2016年   545篇
  2015年   603篇
  2014年   903篇
  2013年   717篇
  2012年   857篇
  2011年   850篇
  2010年   688篇
  2009年   656篇
  2008年   667篇
  2007年   613篇
  2006年   619篇
  2005年   570篇
  2004年   410篇
  2003年   453篇
  2002年   430篇
  2001年   403篇
  2000年   366篇
  1999年   335篇
  1998年   336篇
  1997年   349篇
  1996年   363篇
  1995年   312篇
  1994年   268篇
  1993年   213篇
  1992年   242篇
  1991年   216篇
  1990年   161篇
  1989年   189篇
  1988年   42篇
  1987年   31篇
  1986年   34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28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32篇
  1981年   21篇
  1980年   23篇
  1979年   22篇
  1978年   16篇
  1977年   14篇
  1976年   11篇
  1975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基于PSR(压力-状态-响应)指标框架建立一套适用于我国河口环境的第二代富营养化综合评价体系,该体系的评价指标包括营养物质压力指标、富营养化初级症状指标、富营养化次级症状指标和富营养化其他症状指标四类,并以双台子河口生态监控区为例进行了富营养化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2004-2006年间双台子河口生态监控区均未处于富营养的状态,水质质量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992.
国土空间规划中城镇空间和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晓路  吴丹贤  周侃  廖柳文 《地理研究》2019,38(10):2458-2472
在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所提出的“开展基础评价”和“绘制规划底图”两项主要任务中,城镇适宜性的评价与城镇空间、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属于核心内容,同时也是一项具有较强探索性的工作。以国家对国土空间规划的基本设想为依据,对城镇空间和城镇开发边界的概念和内涵、空间关系、相关规则进行深入探讨,确定了城镇适宜性评价与城镇空间、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的主要思路和技术路线。结合福建省空间规划的案例,分析了城镇适宜性评价与城镇空间、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的过程、方法和结果。不同于以往各部门开展的空间性规划,城镇空间和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建立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的基础评价之上,这使得城镇开发建设活动的空间布局在资源环境本底方面得到合理保障,城镇空间和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也有了较为科学、客观的依据。此外,把基础底图的研制与城镇发展潜能、城镇开发指向的评估,以及开发建设的规模管控、空间管控、开发强度管控系统地整合起来,使得规划底图的随意性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实践表明,本文的思路和技术方法是合理可行的,这一尝试可为空间规划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3.
UCTD(Underway Conductivity-Temperature-Depth)是一种新型船舶走航上层海洋温度盐度剖面调查设备。文中介绍了国内研制的UCTD样机参加2009年秋季航次海上试验情况,包括试验设备的组成、安装、试验结论和存在的问题等。为了海上现场检验UCTD样机探头测量性能、下降深度、速度和甲板设备的运行情况,共进行了42次投放试验。通过分析试验数据,UCTD样机的作业时间、测量深度、测量性能和可靠性均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试验数据经处理后可获取海洋上层温盐断面数据,实现了UCTD实际应用效果,最后对试验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994.
沙坡头人工植被区微生物结皮对地表蒸发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6,他引:21  
微生物结皮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水文过程受到了广泛关注,但对微生物结皮在地表蒸发过程中的作用存在较大的争议。笔者利用微型Lysimeter对沙坡头地区几种典型微生物结皮和流沙地表的蒸发过程进行了试验观测,并与水面蒸发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结皮和流沙地表的蒸发速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在不同的蒸发阶段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总的说来,发育良好的苔藓结皮导致相对较少的无效降水,但在更长的时间维持较高的蒸发速率;流沙和初步发育的降尘结皮导致了较多的无效降水,但由于降水的入渗深度相对较深,需要更长的时间完成蒸发过程。  相似文献   
995.
石臼坨凸起为渤海海域典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区,复杂的油气成藏导致录井资料在全井对比上差异性非常大。随着勘探的深入,在石臼坨凸起东部斜坡带解释符合率较低。对石臼坨凸起东部斜坡带的19口井534层储层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资料包括气测、地化、电测、试油等数据。通过对比分析发现,错误主要集中在新近系的明下段和馆陶组储层,生物降解、荧光、气体组分在认识上存在一些偏差。将生物降解分类,优选参数,建立适应本地区的解释图板和阈值,符合率达到87.7%,效果非常好。东部斜坡带所建立的解释方法对整个石臼坨凸起以后的录井综合解释具有非常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96.
涟邵煤田北段位于湘中弧形褶断带北段,是一个独立的含煤区,构造分带明显。通过对寒婆坳预测区勘查验证的实例,说明通过区域构造及构造分带的研究,对普查、找煤尤其是构造带下找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7.
介绍了一种基于海洋石油平台的海洋动力环境立体监测系统的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该平台基监测系统由气象监测系统、浮标监测系统、有缆潜标监测系统、测波雷达、通信和岸站系统五部分组成,开展风、浪、流、内波等环境参数的长期、定点监测,并通过平台网络系统实时传输测量数据。经过海上长期试验表明该系统能够稳定可靠地在平台上运行,可为中国油气资源开发走向深海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和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998.
李杰  胡松杰 《海洋测绘》2010,30(2):32-34
根据Muhleman和Anderson在1981年给出的行星际空间等离子体密度模型,模拟计算了行星际等离子区对8GHz电波的距离延迟与太阳-地球-航天器夹角(SEP)和光路径长度(L)的关系。结果显示,在本文的模拟条件下,距离延迟随SEP和L从几毫米变化到几十米。最后,分别仿真了一条地火转移轨道和环火星轨道,计算了两种情况下行星际等离子区延迟对测站到航天器距离观测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9.
广西城市化与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测度与互动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吴玉鸣  柏玲 《地理科学》2011,31(12):1474-1479
基于城市化与环境的耦合协调互动特征构建了耦合协调理论模型,对1985~2007年广西城市化与环境系统的耦合度和协调度进行了测度和互动关系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从耦合度的时序来看,1985年以来广西城市化与环境系统基本处于交互耦合的颉颃阶段,1985~2001年城市化-环境耦合系统的耦合度从0.187上升到0.500,系统在演化过程中经历了一个"S"型的周期性变化,跨越了低水平耦合、颉颃阶段,在2001年进入磨合阶段,但之后系统的耦合度又退回到颉颃阶段,并在2007年达到了极小值。从耦合协调程度的时序看,广西城市化与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程度也较低,基本还处于中低水平。这说明广西逐年加快的城市化进程给环境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需要正确处理和协调快速发展的城市化与日益严峻的环境状况之间的关系,尽快采取措施促使广西城市化与环境系统向耦合协调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00.
Synoptic features in/around thermal fronts and cross-frontal heat fluxes in the southern Huanghai./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 (HES) were examined using the data collected from four airborne expendable bathythermograph surveys with horizontal approxmately 35 km and vertical 1 m(from the surface to 400 m deep) spacings. Since the fronts are strongly affected by HES current system, the synoptic thermal features in/around them represent the interaction of currents with surrounding water masses. These features can not be obtained from climatological data. The identified thermal features are listed as follows : ( 1 ) multiple boundaries of cold water, asymmetric thermocline intrusion, locally-split front by homogeneous water of approxmately 18 ℃, and mergence of the front by the Taiwan Warm Current in/around summertime southern Cheju - Changjiang/Yangtze front and Tsushima front; (2) springtime frontal eddy-like feature around Tsushima front; (3) year-round cyclonic meandering and summertime temperature-inversion at the bottom of the surface mixed layer in Cheju - Tsushima front; and (4) multistructure of Kuroshio front. In the Kuroshio front the mean variance of vertical temperature gradient is an order of degree smaller than that in other HES fronts. The southern Cheju- Changjiang front and Cheju -Tsushima front are connected with each other in the summer with comparable cross-frontal temperature gradient. However, cross-frontal heat flux and lateral eddy diffusivity are stronger in the southern Cheju - Changjiang front. The cross-frontal heat exchange is the largest in the mixing zone between the modified Huanghai Sea bottom cold water and the Tsushima Warm Current, which is attributable to enhanced thermocline intrus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