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19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163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4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通过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岩心物性及测井曲线对老君庙油田古近系M层进行了储层特征与形成机理研究, 包括沉积储层基本特征、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分析等。结果表明,M层为快速堆积下的沉积物,分选差,杂基含量高,总 体属于相对细粒的冲积扇相沉积;主要储集空间为粒间孔,为中孔低渗储层;成岩作用类型主要有压实、胶结和溶解作用 等。沉积作用控制了储层的原始孔隙度,杂基含量高,分选较差的储层原始物性差,主要分布在扇根片流带片流砂坝和扇 中漫流带;相比而言,低杂基含量,分选相对较好的辫流带砂岩受到碳酸盐胶结物的影响大,胶结作用进一步降低了这类 储层物性,使储层整体物性表现为低渗透。杂基含量和碳酸盐胶结是导致储层为低渗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2.
143.
哈南油田阿尔善组油藏储层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少波 《西北地质》2000,33(3):23-29
以岩芯分析和大量的测井、录井资料为基础,通过对各种沉积相标志的分析,研究了哈南油田阿尔善组的沉积相类型、微相组成以及主要沉积微相的特征,认为该区阿尔善组早期为一套洪(冲)积扇沉积,晚期过渡为扇三角洲-滨浅湖滩坝沉积。储集层主要是扇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水下分流河道边部砂体、河间薄层砂砂体、滨浅湖滩坝砂体及冲积扇辫状河道砂体。其次,在小层划分、对比的基础上,分析了40个小层沉积微相的特点和平面展布状况,研究了沉积微相在纵向上的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44.
分布于芦山-天全地区的大溪砾岩与晚白垩世灌口组、老第三纪名山组属同期异相沉积,大溪砾岩为一大型冲积扇体,该扇体向南东逐渐过渡到以灌口组、名山组为代表的湖相沉积,系陆相盆地中一个典型的冲积扇-湖泊沉积组合实例。  相似文献   
145.
冲积扇和山前侵蚀平原的构造地貌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冲积扇和山前侵蚀平原是构造成因前带的特征地貌,冲积扇是由堆积作用形成的,与构造的活动性密切相关,山前侵蚀平原是长期侵蚀作用的产物,表明构造的稳定性,最近10多年来,冲积扇构造地貌学的研究集中在构造成因山前带的局部基准面过程,扇分段,扇切割,盆地边缘和盆内构造效应,以及冲积扇的构造变形等方面,而山前侵蚀平原的构造地貌学研究则侧重于构造稳定的地貌环境,山前侵蚀平原组合,抬升的山前侵蚀平原,冲积扇和山前  相似文献   
146.
冯锦江  程绍平 《地震地质》1991,13(4):361-368
土壤是母岩、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综合作用的产物,在其它因素相同的条件下,显示土壤特性的物理化学参数均随着风化时间的增长而有规律的变化。本文初步建立了河源断裂山前地带三级冲积扇中Bms层土壤的pH值、容重、有机质、次生粘土和三水铝石等与冲积扇形成年龄的关系,并依据次生粘土与三水铝石的增长速率对第Ⅲ级冲积扇的形成年龄进行了计算,初步确定了三级冲积扇形成的年代序列  相似文献   
147.

完整的冲积扇—滨湖交汇沉积天然露头比较少见,一般利用钻井、地震或探地雷达等方法间接开展沉积特征研究。研究区出露地层完整连续,古近系古新统—始新统发育典型的冲积扇—滨湖交汇沉积。为了精细研究交汇相的沉积特征,通过对露头剖面的观察、取样及粒度分析等,描述了扇—湖交汇沉积的典型特征,探讨了其地质控制因素。研究表明:1)该剖面可分为“下、中、上”3层结构,下层主要由粗碎屑的砾岩、砂砾岩组成,分选、磨圆较差;中层岩石类型多样,主要由含砾砂岩、粗砂岩、细砂岩、粉砂岩组成;上层由红色或灰绿色泥岩、粉砂岩和细砂岩组成。2)下层发育漫流沉积、河道充填沉积,为冲积扇扇中和扇缘亚相;中层粗-细岩性频繁交互沉积,为扇—湖交汇带;上层粒度细且发育大量的浪成波痕,为滨湖沉积。3)该露头剖面扇—湖交汇过程总共有5期,沉积厚度约6 m,主要受造山运动和古气候条件共同控制。研究成果对准噶尔盆地周缘自二叠纪以来广泛发育的冲积扇—湖泊沉积环境的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8.
洞庭盆地周缘尤其是长沙一带"白沙井砾石层"和上覆"网纹红土"之间的接触关系存在分歧,由此产生了区内第四系更新统地层系统划分与对比的巨大差异。上世纪60年代以后,沈永欢、芮耀俊等将"白沙井砾石层"和"网纹红土"视为河流阶地二元结构的两个单元,并由此以阶地分析方法为理论基础,将长沙一带不同高程上分布的砾石层和网纹红土分别建立了诸多独立的岩石地层单位,并以其披覆的网纹红土为依据将其形成时代划为中更新世早期,并被广泛参考使用,由此造成了洞庭盆地内地层划分和对比的巨大困难。区域研究认为,江汉—洞庭盆地周缘发育一系列下更新统冲积扇或坡麓堆积,并向盆地内部倾向,这些冲积扇或坡麓堆积理应成为区内地层划分和对比的依据。长沙一带的砾石层是古湘江或其支流的冲积扇和在冲积扇基础上的辨状河流堆积,下游方向则发育湖泊三角洲沉积(汨罗组);网纹红土是在"白沙井砾石层"沉积并经剥蚀之后的堆积物,二者不是同时形成的,白沙井砾石层形成于早更新世(Q1),而上覆的网纹红土则形成于中更新世(Q2)。以阶地分析方法研究江汉—洞庭盆地下更新统应予以摒弃,而以阶地分析方法为基础建立的"洞井铺组"、"新开铺组"和"白沙井组",造成区内地层划分对比的混乱,应予以废止。建议将洞庭盆地周缘的下更新统砾石称之"常德组"和汨罗组(湖泊三角洲相),并将黄姑山组、陈家咀组、湖仙山组与下更新统汨罗组和"常德组"进行对比。洞庭盆地周缘的下更新统砾石层可与江汉平原周缘的下更新统云池组和阳逻组对比,马王堆组则与善溪窑组对比。  相似文献   
149.
董冬 《沉积学报》1999,17(4):566-571
碎屑流沉积是中国东部中、新生代陆相断陷湖盆陡坡带冲积扇砂砾岩扇体油气藏中最重要的油气储层。本文在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永安冲积扇砂砾岩体大量岩心观察基础上,论述了断陷湖盆陡坡带碎屑流沉积物的沉积特征,提出了碎屑流沉积单元垂向序列的三种形式,探讨了单期冲积扇层序完整序列模式和储集特征,对陆相盆地冲积扇沉积学和冲积扇油藏研究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