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84篇
  免费   870篇
  国内免费   2217篇
测绘学   43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890篇
地质学   5903篇
海洋学   198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92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4年   54篇
  2023年   159篇
  2022年   171篇
  2021年   201篇
  2020年   170篇
  2019年   184篇
  2018年   173篇
  2017年   186篇
  2016年   189篇
  2015年   260篇
  2014年   299篇
  2013年   250篇
  2012年   290篇
  2011年   346篇
  2010年   266篇
  2009年   289篇
  2008年   244篇
  2007年   294篇
  2006年   262篇
  2005年   203篇
  2004年   253篇
  2003年   236篇
  2002年   245篇
  2001年   296篇
  2000年   274篇
  1999年   181篇
  1998年   255篇
  1997年   142篇
  1996年   186篇
  1995年   134篇
  1994年   112篇
  1993年   63篇
  1992年   93篇
  1991年   105篇
  1990年   80篇
  1989年   51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9 毫秒
251.
伊-陕斜坡山2段包裹体古流体势恢复及天然气聚集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恢复自烃类生成以来的各个地史时期的古流体势, 有助于正确认识油气藏的分布规律.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太原组—山西组砂岩储层流体包裹体样品的系统分析, 将其油气充注划分为6个期次; 结合埋藏史分析, 确定出6期油气充注发生的时间.在此基础上, 运用流体包裹体pVT热动力学模拟的方法, 获得了6期油气充注的古压力数据, 并计算出伊-陕斜坡山2段6期次天然气充注的古气势, 分析了古气势分布及时空演化规律, 认为区域构造和热史演化是其主要控制因素.结合区域地质资料, 探讨了天然气运移与聚集规律: 晚三叠世中期至中侏罗世末期, 山2段储层气势西南高而北部、东北部低, 天然气主要从西南向北、东北向运移; 中侏罗世末期至早白垩世末期, 气势西高东低, 天然气主要由西向东就近运移, 再向北和东北向运移; 早白垩世末至现今, 天然气藏进入聚集与散失的动平衡状态, 形成现今分布特征.榆林及其南部地区是天然气聚集的最有利地带, 其次为神木-米脂地区.   相似文献   
252.
为了理解地震的发生和地壳结构不均匀性的关系,利用南加州地震台网的固定台和临时台所记录的2863个兰德斯余震和区域地震,共计107401个P波和19624个S波高质量的到时数据,采用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得到了兰德斯地震区P波和S波的精细的三维速度结构和泊松比分布.结果显示,地震的发生和分布与地壳结构的横向不均匀性有密切的关系.总体上看,兰德斯地震区余震成丛分布,并被低速块体截断,其中4级以上地震大多分布于P波高、低速异常过渡区域或偏向高速块体一侧,这可能是因为高速区多属地壳脆性介质,易于造成应力集中,导致地震;反之,低速度区则可能代表破碎程度较高、富含流体或温度较高区域,因而更倾向于产生无震变形.基于兰德斯地震区强震震源位置、地震区P波、S波速度异常与泊松比分布推断,兰德斯地震区可能有流体存在.地壳流体易使地壳岩石弱化,从而引发大地震.  相似文献   
253.
固体地球观向流体地球观的概念更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时间内人们把地球看成为一个固体星球,忽视流体在地球动力学中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文中我们将列举一系列的资料来证明它.此流体由H\|A\|C\|O\|N\|S组成.H (氢, 卤素和热), A (碱金属, 例如 Na, K等.), C (碳), O (氧), N (氮), S (硫族).此流体从深部外地核H, H2流向上进入地幔演化为H\|HACONS, 向上到上地幔演化为A\|HACONS, 向上进入地壳后演化为O\|HACONS. 此流体可以使固体地幔,地壳发生弱化,变软,熔融和排气,结果造成地球动力学及大地构造运动和众多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254.
侯格庄金矿床位于胶东栖(霞)-蓬(莱)金成矿带大柳行金矿田东南部。该文采用包裹体显微测温方法对金矿石中石英矿物内残留的流体包裹体进行研究,总结了金矿石石英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特征,并对该矿床成矿流体来源、矿床成因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矿床石英矿物中流体包裹体以纯液包裹体为主,次为H_2O-CO_2气液两相包裹体及H_2O-CO_2三相包裹体,未见含子矿物包裹体。均一温度在109~396℃,盐度在2.9~22.44wt%NaCl,密度在0.64~1.06g/cm~3之间,估算成矿压力为128~340MPa,成矿深度约4.4~11.6km。该矿床至少经历了2个矿化期次,成矿流体为中低温、低盐度、低密度流体,流体来源于天水与岩浆水的混合产物,属中低温、中浅成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255.
罗元华  孙雄 《地球学报》1998,19(2):144-149
本文选择地层渗透系数受应力影响而变化作为研究流体运移的基础。压实固结和构造作用所产生应力对渗透系数影响的有限元数学模拟研究表明,平均有效应力与介质渗透性能呈负相关的变化趋势,应力驱动流体由应力高值区向应力低值区运移。  相似文献   
256.
文登南部陆—陆碰撞与流体成矿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通过对胶南-文荣碰撞带东段,即文登南部陆-陆碰撞带地质特征研究,探讨了Ag→Au,Ag→Au→Au,Pb,Zn→Au,Cu这一明显的矿化分带性与碰撞机制的关系,详细研究了碰撞带中石英包裹体特征,尤其是深入研究了石英包裹体中H2O和CO2含量变化特征与碰撞带中挤压构造及伸展构造耦合关系,提出了碰撞驱动流体与成矿的认识。  相似文献   
257.
长坑金银矿床的铅,锶,硫同位素特征与矿化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坑矿床金、银矿石的铅同位素组成具有一定的差异,前者的206Pb/204Pb比值变化大,后者较富207Pb/208Pb。金矿石中的铅为普通铅与放射成因铅混合而成的异常铅,银矿石中的铅则可能为三阶段铅混合的产物,且二者均为壳源。方解石的87Sr/86Sr比值显示锶来自地壳。金、银矿石硫化物的δ34S值分别以分散(平均值为负)和较为集中(平均值为正)为特征,并与铅同位素组成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结合金、银的矿化分带现象,提出了铅同位素特征与氧化势不同的流体相互混合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258.
实验研究岩石圈深部流体及相关科学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研究地球岩石圈深部流体和对地球深部流体的观测发现,水溶液在跨越临界态时有许多特殊性质。使用水热金刚石压钻在200~800MPa,300~700℃条件下,可观测到:NaCl-H2O溶液两相不混溶相区的结构和近临界态现象。测量高温高压下NaCl溶液的电导率,在近临界和跨越临界态时发现最大电导率值。在对大洋中脊热水观测中可发现大多数喷口是在2200m深。喷口正在近临界态条件下喷出含矿流体。这些临界态研究对于重新分析岩石圈的地球物理测量结果和对认识大陆岩石圈内流体性质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259.
桐木山云英岩型锡矿床是湘东锡田锡多金属矿田中一个典型矿床,在详尽的野外考察、矿石结构观察以及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流体包裹体组合的研究方法,利用冷热台、激光拉曼等测试手段,对矿床中锡石中流体包裹体进行直接测定,同时开展与锡石共生的石英及切割矿体的后期石英脉石英中流体包裹体对比研究.结果显示,锡石中流体包裹体...  相似文献   
260.
盆地形成及成矿与地幔流体间的成因联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杜乐天  欧光习 《地学前缘》2007,14(2):215-224
文中共讨论以下5个问题:(1)盆地起源于幔壳溃变和膨隆,后者是地幔流体(超临界态(>375℃)HACONS流体,简称幔汁)上涌、渗入、交代、富化、致熔的产物。地幔流体造成油气盆地深部的高热流、异常超高压、伊利水云母化、硅化和地层有机碳的加氢成油作用。(2)盆地成矿可分两大阶段,先是沉积时的同生成矿;地层沉积后还有众多的后生成矿。两者组成“盆地矿套”(杜乐天,2002)。成矿无论同生还是后生,其分布均受断裂控制,都和地幔流体活动有关。(3)黑色页岩的实质是碳-硅-泥三元岩系,和热液成矿中的碳酸盐-硅质-泥质蚀变三元完全相当。此类岩系中总是有几十种亲壳亲幔亲气元素的特殊富集。奇异的是,石油、油页岩、沥青及砂岩型铀矿彼此有完全类似的继承性元素特殊富集。此等元素群不可能都是来自盆地之外蚀源区岩体的风化。研究证明,相当多的元素是地幔流体携带上来的。(4)盆地地层中广泛发育由地幔流体衍生的热液作用。(5)盆地实质上是气盆,全盆地排气。许多气田是地幔流体排气形成的。沙漠(原地型)和天然气田的共生很值得注意,两者皆源于地球强烈排气,导致地下和大气增温,过度蒸发,不易降雨,长期干旱而形成沙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