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9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192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45篇
地质学   241篇
海洋学   536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80篇
自然地理   5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In this investigation local clay from Cherat mines, Nowshera District, NWFP, Pakistan, has been tested as a pozzolanic material in high strength Portland cement. Thermal treatments were performed as a means of activation of the clay. It was found that thermal treatment of the clay can increase its pozzolanic activity. Different blended mortars, containing different amounts of clay, activat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were studied for compressive strength, consistency, and setting times.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blended cements were mainly governed by the percentage of incorporation of the calcined clay. Blended cement composition has been formulated, with optimal results of 20% calcined clay at a temperature of 600℃.  相似文献   
172.
胶州湾李村河口沉积物中硫化物形成的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胶州湾李村河口,对多个短柱状岩芯沉积物中的有机质(有机碳和有机氮)、酸可挥发性硫化物(AVS)、黄铁矿及活性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样品的有机质含量较高,有机碳含量为0.16%~3.21%,有机氮含量为0.002%-0.2%;6个短柱状样的AVS含量变化较大:198.4—0.4umol/g,平均35.6umol/g;活性铁含量为47.5~169.3umol/g,平均91.4umol/g;黄铁矿含量为14.8~41.0umol/g,平均28.7umol/g。通过计算沉积物中活性铁的黄铁矿化度(DOP)与硫化度(DOS)指标,及分析各参数间相关性,发现以下现象:(1)胶州湾李村河口沉积物中的活性铁被转化为硫化物的程度较高,被转化为黄铁矿的程度较低,沉积物中的黄铁矿得到了较好保存。DOP不适宜用作河口区氧化还原状态的判断指标,DOS对氧化还原状态的响应更加灵敏;(2)距河口较近的区域,受李村河河水的影响较大,易分解有机质供应充足,AVS大量形成,其向黄铁矿的转化并不充分,活性铁成为硫化物形成的控制因素。距河口较远的站位,活性铁含量相对充足,有机质含量相对不足,因此有机质含量成为硫化物形成的控制因素,AVS向黄铁矿的转化比较充分;(3)有机质尤其是易分解有机质含量是李村河口硫化物形成、活性铁富集及其黄铁矿化度的主要控制因素。AVS的形成主要受到有机氮的限制,而黄铁矿的形成主要受到有机碳的限制。因此,河流输入物质对河口区沉积物中C、S和Fe的循环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3.
吴婧  李艳  秦善  鲁安怀 《矿物学报》2011,31(4):647-653
对天然闪锌矿进行了原位高温X射线衍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闪锌矿受热膨胀,27~675℃温度范围内其膨胀系数为25.61×10-6℃-1;随着温度的升高,在543℃时产生中间物相Zn3O(SO4)2,并分解产生红锌矿ZnO;在797℃时中间物相完全消失,同时出现尖晶石结构的ZnFe2O4;加热至1160℃时的产物为ZnO和ZnFe2O4。实验表明,天然闪锌矿的热改性可产生一定比例的红锌矿(ZnO),其与闪锌矿一起形成二元复合半导体。在光的激发下,该半导体体系产生的光生载流子由一种半导体注入另一种半导体,降低了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复合几率,提高其光催化活性。本文的研究可为热改性提高天然闪锌矿光催化活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4.
河流活性物质入海通量:概念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流水体中呈溶解态和悬浮物结合态的元素活动性强,具有生态环境意义,查明其入海通量是当前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的重要任务。通过总结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确定了影响河流水体悬浮物的浓度及其矿物、化学组成的主要因素。从沿海经济带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的实际需要出发,拟定了开展中国主要入海河流水溶态和悬浮物结合态元素入海通量调查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75.
含油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分析与地质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含油流体包裹体可以获得与原油和源区常规分析同等质量的可靠地球化学数据。细致而又小心谨慎地对待各测试步骤(如样品清洗、背景空白等)是成功进行包裹体油气成分分析的基础。从技术上来说,每一分析步骤都具有挑战性,但如果我们能按步骤循序渐进,就不仅能够分析那些含有大量石油包裹体的样品(如当今或古油藏样品),而且可以测试含极少量石油包裹体的样品(如迁移路径或极古老岩石样品)。包裹体中可被测试的碳氢化合物多种多样,包括低分子量的碳氢化合物、n-链烷、类异戊二烯、生物标志物、芳香族碳氢化合物等。流体包裹体内石油成分分析在地质上有广泛应用,比如可以更好地重建储集区石油重注史、确定盆地中以前未知的活性源岩。在储集区内由生物降解造成的石油再造和(或)水洗作用经常被抹去,流体包襄体分析则可以解释储集区复杂成油阶段,当然更可以去除钻孔泥浆添加剂或其他污染物的影响。此外,也可以获知地球早期生物圈碳氢化合物的组成及多样性,以及在勘探区或盆地进行二次迁移路径填图。  相似文献   
176.
夜明珠由于含有磷光物质而能够在黑暗中发光。磷光的发光机理是一些矿物晶体结构中由于激发电子能被晶体缺陷或电子构型中的禁带捕获,随后激发电子仍依一定速度回落至基态,因而在外加激发能量停止时会继续发光,缓缓衰退形成磷光。目前所知的夜明珠大多由萤石经辐照或粘合处理磨  相似文献   
177.
活性白云粉生产工艺及其物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性白云粉(ABP)是在白云岩经过破碎、细粉碎、表面改性的基础上得到的一种新型改性功能填料。本文利用河南辉县市的拍石头和张村两地产出的白云岩作为实验原料,对其表面改性的实验方法、改性剂选择及用量、改性条件及改性效果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并且对改性前后的白云石粉体的粒度、比表面积等性能及红外光谱特征做了对比研究。生产工艺和物性测试研究表明:活性白云粉代替轻质碳酸钙作橡胶填料前景广阔;与轻钙相比,活性白云粉的粒度不够均匀,经优化和改善生产工艺条件,可望进一步提高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8.
杨赞中  廖立兵 《地学前缘》2005,12(1):182-187
热处理脱除有机模板易导致VPO体系孔道结构化合物结构破坏,从而阻碍此类材料的实际应用。以孔道结构化合物(H3NCH2CH2NH3)3[(VO)4 (PO4 )2 (HPO4 )4 ](简称V2P3 en)为研究对象,利用热分析(DSC TG)、动态原位高温X 射线衍射(XRD)及多功能X 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方法,研究了该化合物在不同气氛热处理过程中模板脱除及结构演化规律,重点探讨了钒氧化态的变化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加热过程中随着有机模板的分解脱除,形成较强的还原环境,骨架中的部分钒被还原(V4+→V3+),使原有的配位环境([VⅣO5]三角双锥、[VⅣO6]畸变八面体)与钒的氧化态不符而导致结构重组。因此,钒氧化态的变化是影响热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9.
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性能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研究了微生物絮凝剂“Dtjm-1”的絮凝性能,通过改变废水初始pH值,调整废水中阳离子种类、阳离子浓度及改变发酵液的离心条件和投加体积,得出絮凝剂“Dtjm-1”的最佳絮凝条件为:废水pH值7.2-8.0;能较好促进絮凝的离子有Al^3 ,Ca^2 ,它们最适合的浓度为每升废水中加入0.75-1g/L;发酵液的投加体积为(0.075-0.080):1(体积比);发酵液较好的离心条件为n=4000r/min,t=30min。通过不同废水絮凝效果试验表明,得出絮凝剂“Dtjm-1”具有很好的絮凝作用和脱色性能。  相似文献   
180.
本文对主要取自于西太平洋我国调查区内不同海山、不同水深、不同产状的13个磷酸盐样品进行了常量、微量和稀土元素测定,以探讨与大洋富钴结壳密切伴生的磷酸盐的常、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调查区磷酸盐中主要氧化物的平均值与赤道太平洋的相近,暗示两者可能有相似的形成环境和形成机制。磷酸盐中微量元素Sr、Ba、Co、Cu、Ni及U丰度分别变化于862×10~(-6)~2181×10~(-6)、29×10~(-6)~3429×10~(-6)、6.3×10~(-6)~115×10~(-6)、23×10~(-6)~263×10~(-6)、12×10~(-6)~825×10~(-6)及4×10~(-6)~11×10~(-6),丰度多数低于泥质岩平均值,其CaO/P_2O_5、F/CO_2、Sr/P_2O_5值及常量、微量元素间的相关关系,清晰地显示了磷酸盐的种类、成分与结构、形成的地质背景和元素的主要组合特征。磷酸盐的稀土丰度为136.50×10~(-6)~853.70×10~(-6);Ce~*变化于0.01~0.18之间;(Ce/Yb)_N值变化于0.01~0.21之间。研究证实,不同产状磷酸盐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基本一致,曲线相互平行,基本不呈现交叉现象,均呈Ce强烈亏损,轻、重稀土分馏程度大及重稀土富集的型式。调查区、赤道太平洋、中太平洋磷酸盐的稀土元素丰度、Ce~*、Ce/Yb值以及它们与海水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相似的特征,也进一步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