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0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38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3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池红杏 《地下水》2011,(6):136-138
洛川苹果园与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表层和土壤剖面微量元素含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变化的影响差异显著。苹果园表层土壤中Mn、Zn、Cu、As四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均高于农田,微量元素的分异类型在苹果园和农田土壤中体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在苹果园与农田土壤剖面中,各微量元素的分布规律因元素种类而异。  相似文献   
32.
米军 《地下水》2011,33(5):150-151,159
黄土地质遗迹资源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是地貌形态演变、古气候、古环境、古地理、古植被以及重要地质事件的真实记录,具有极高的科研、科普、美学价值,但由于黄土自身结构不稳定与易受侵蚀的特点,黄土地质遗迹资源不断遭受着水土流失的威胁,针对洛川黄土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面临的威胁,须及时提出合理的针对性综合措施(生态治理与工程防治相...  相似文献   
33.
以往对于土壤碳酸盐根茎体(CR)的形态和碳同位素分析表明其具有纯的生物成因源的特征,被用于指示不同大陆的高分辨率气候变化.为此,本研究选取了位于黄土高原中部的西峰和洛川黄土-古土壤序列,分别采集65个和22个样品.通过湿筛法(80目)分离后,在显微镜下通过细针挑选出根茎体样品进行碳同位素(δ13CCR)的分析,并将结果与总有机质碳同位素(δ13CTOC)、总无机碳酸盐碳同位素(δ13CTIC)、总有机碳含量(TOC%)和磁化率(MS)等多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西峰剖面的土壤碳酸盐根茎体δ13CCR值的变化范围为-8.6‰~-3.7‰,δ13CTOC值的变化范围为-23.68‰-19.47‰,δ13CTIC值的变化范围为-8.65‰~-4.95‰;洛川剖面的土壤δ13CCR值的变化范围为-8.30‰-3.58‰,δ13CTOC值的变化范围为-23.28‰~-18.72‰,δ13CTIC值的变化范围为-8.50‰ ~-3.78‰;两个剖面末次冰期以来的δ13CCR均没有完全响应MS,TOC和δ13CTOC的变化趋势,表现为在So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在L1呈现相似的变化趋势;而与δ13CTIC值在冰期-间冰期尺度上呈现一致的变化趋势和幅度.该结果表明西峰、洛川剖面碳酸盐根茎体碳同位素类似于总无机碳酸盐碳同位素,其影响因素可能较为复杂(如碳酸盐的淋溶迁移、植被的影响、原生碳酸盐等复杂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淋滤深度的不确定性.因此,在独立使用黄土碳酸盐根茎体δ13CCR值来重建该地区的古植被(C4/C3)变化信息时要慎重.  相似文献   
34.
高分辨率洛川剖面黄土磁性地层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洛川剖面作为经典的黄土剖面,磁极性地层界线的具体位置还不清楚.通过对洛川黄土-古土壤序列以10 cm间隔的古地磁研究,厘定了磁极性界线的具体位置:(1)MB (Matuyama-Brunhes) 界线位于53 m处,S8的上部.(2)Jaramillo位于67.8~72.5 m,上界在S10的上部,其下界位于L13的顶部.(3)Olduvai位于107.2~114.2 m,上界位于S25的顶部,相当于WS2的上部,其下界位于L29的上部,相当于WL2的上部.4)并未检测到Matuyama的底界,可能位于红粘土内.  相似文献   
35.
王晗  侯甬坚 《地理研究》2010,29(1):163-172
依据史料和已有研究,恢复了洛川塬土地利用的演变过程及其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表明,清至民国时期是一个由土地垦殖的初步恢复到土地垦殖力度的增强、垦殖范围的扩大,再至战乱、自然灾害后期的重建以及民国时期土地垦殖发展的过程。地貌的复杂性、降水的不稳定性,对土地开垦造成客观限制;政策制度的推行对土地开垦起到主导作用;而人口因素是土地开垦的根本动力。土地开垦面积随不同时期的人口变化而呈现显著差异,即土地开垦面积和人口数量之间成正相关关系。洛川塬环境伴随着人口增长、土地利用强度增强而逐步恶化。这种恶化是地理环境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减弱,继而引发土壤侵蚀加剧,并呈现为人为加速侵蚀和自然侵蚀交相混合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36.
地磁倒转和漂移不仅是研究地球动力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也能使地磁年代框架更加准确。通过对洛川黄土剖面L1、S1进行详细的岩石磁学、古地磁研究,结果表明:L1、S1中主要的载磁矿物是磁铁矿,但赤铁矿也可能携带稳定的特征剩磁;洛川黄土剖面能够记录Blake漂移,并发生于(123±2)ka。通过S1中1 092~1 240cm处6套平行样品的古地磁结果,表明洛川黄土难以记录Blake漂移的形态学特征;L1未记录到Mono Lake和Laschamp漂移,但是在175cm处识别出1次明显的地磁异常事件,年代约17.9ka。我们认为该地磁异常事件应为Hilina Pali/Tianchi漂移。此外,导致同一极性事件在不同地区记录产生差异的可能原因有中国黄土存在千年尺度的沉积间断、较低的沉积速率及黄土剖面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同一剖面平行样品间地磁漂移形态学存在差异,可能是由于极性漂移期间较低的古地磁场强度抑制了黄土剩磁记录能力所致。  相似文献   
37.
中更新世以来若尔盖盆地环境演化与黄土高原比较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综合若尔盖盆地RH孔的研究成果与RM孔的初步分析,重建了青藏高原东部中更新世以来构造-气候演化过程,并具体地将RH孔的21个阶段和洛川黄土记录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点,探讨了高原不同隆升阶段高原自身环境特点及其对邻近的西北干早区的影响。  相似文献   
38.
对末次间冰期以来洛川黄土进行了有机磷/无机磷(Porg/Pinorg)比值测量。结果表明,黄土中Porg/Pinorg比值的分布主要受降水量和温度的影响,是有机磷和无机磷在不同时期随气候变化相互转化的结果。此指标的变化与黄土—古土壤的变化大致相关,与洛川黄土磁化率曲线相一致,与深海氧同位素可进行很好的对比。此比值与夏季风强弱程度乃至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密切的联系。Porg/Pinorg比值可作为一种反映古气候环境变迁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39.
洛川黄土—古土壤序列记录了最近2.5Ma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演化和变迁。国内外研究人员运用地层学、古生物学、土壤学、磁学、沉积学、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统一地层划分,明确成因机制,建立时间标尺,分析气候指标,提取环境信息,逐步揭示了自早更新世以来该区气候由暖湿而冷干、频繁剧烈波动的历史以及古生物的演替过程,为全球变化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40.
古地理过程研究的方法与实例—以洛川黄土剖面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伟民  肖宁川 《地理学报》1993,48(2):131-142
本文选取陕西省洛川县黑木沟黄土剖面中CaCO_3含量、粉粘比(kd值)、FeO/Fe_2O_3以及SiO_2/Al_2O_3等指标,运用相关分析、聚类分析、投影变换等数学方法,研究这一地区中、晚更新世古地理演变过程。结果表明,洛川地区在中、晚更新世经历了5种类型的自然环境和9次地理旋迴,地理旋迴的周期和变化幅度不断增大,自然环境朝干冷方向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