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29篇
  免费   3060篇
  国内免费   4324篇
测绘学   2240篇
大气科学   928篇
地球物理   2339篇
地质学   12848篇
海洋学   1383篇
天文学   84篇
综合类   1063篇
自然地理   728篇
  2024年   117篇
  2023年   451篇
  2022年   634篇
  2021年   631篇
  2020年   520篇
  2019年   716篇
  2018年   512篇
  2017年   492篇
  2016年   533篇
  2015年   650篇
  2014年   951篇
  2013年   768篇
  2012年   918篇
  2011年   957篇
  2010年   827篇
  2009年   838篇
  2008年   854篇
  2007年   735篇
  2006年   780篇
  2005年   662篇
  2004年   686篇
  2003年   618篇
  2002年   674篇
  2001年   681篇
  2000年   525篇
  1999年   590篇
  1998年   581篇
  1997年   528篇
  1996年   501篇
  1995年   452篇
  1994年   423篇
  1993年   395篇
  1992年   358篇
  1991年   320篇
  1990年   277篇
  1989年   183篇
  1988年   66篇
  1987年   46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4篇
  1954年   8篇
  1950年   3篇
  194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济阳坳陷博兴洼陷西部沙三段层序地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以基准面为参照面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理论与分析技术,对博兴洼陷西部沙三段开展层序地层分析工作。在博兴洼陷沙三段识别出5个层序界面和4个较大规模的洪泛面,由此将研究层段划分为4个长期基准面旋回(相当于3级层序),并通过长期旋回内部次级转换面的识别,细分出8个中期旋回(大致相当于4级层序)。通过对比建立了研究区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并分析了各层序的地层发育特征。以层序格架为基础,探讨了研究区各层序的沉积演化特征,建立了辫状三角洲—浊积扇层序发育模式,认为研究区辫状三角洲和浊积扇均具有加积作用特点;斜坡区为辫状三角洲发育区,而洼陷区为浊积扇发育区;中期基准面旋回下降期辫状三角洲发育,上升期浊积扇发育;浊积扇体的发育规模与湖泛规模相关。综合分析认为,浊积扇是形成岩性圈闭的主要储集砂体类型,其发育的有利层位是MSC8、MSC7、MSC6、MSC5旋回的上升半旋回,岩性圈闭发育的有利区是博兴南部斜坡坡折带之下的洼陷区。  相似文献   
962.
共转换点道集的抽取与转换波时变静校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横波速度比固定时,同一地震道中各时间采样点对应不同的转换点位置,因此,常规的整体抽道方法只能抽取特定深度或特定层位条件下的共转换点道集,它不能保证所有P-SV转换波的反射点位置都在同一水平位置处。提出了一种精确抽取共转换点道集的新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抽取的共转换点道集中所有数据对应的转换点在地面的投影都对应于同一位置,因此,该道集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共转换点道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解决短波长问题的转换波时变静校正方法,实际资料处理取得了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63.
1 研究目的(Objective) 研究区地处陕西省南郑县南部,构造位置位于华南板块扬子陆块西北缘,具体属于汉南隆起、米仓山隆起之间的大竹坝—回军坝复向斜,区内地层总体发育较全,以古生界和中生界为主.研究区内构造变形较强,是矿权空白区,前期基础地质调查表明该区具有一定的页岩气资源潜力.本次研究的目的是查明该地区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964.
针对鄂尔多斯块体西北缘地震活动的复杂性及目前台网定位方法存在偏差的问题,采用双差定位法对2009—2019年发生在鄂尔多斯块体西北缘的地震事件进行重新定位.经研究表明,双差定位之后地震分布更集中,鄂尔多斯块体西缘的地震沿银川吉兰泰断陷带分布,北缘的地震沿河套断陷带分布,地震定位精度明显提高,这与块体周缘复杂的地质构造背...  相似文献   
965.
早前寒武纪的全球性克拉通化是地球早期演化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华北的克拉通化基本完成于新太古代末,以全区范围的花岗岩席和基性岩墙的侵入为特征。其微陆块间接合带是2.6~2.7Ga的绿岩带或花岗岩带,具有弧-陆、弧-弧和陆-陆拼合的特点(Zhaiet al.,2005)。1根据鲍格丹诺夫(1966)和诺日金(1985)的定义(转引自赵宗溥等,1993),“克拉通化”是指大部分地台的基底内部的最终形成期,即地台体制的最终形成期。后来一些作者把克拉通化解释为导致硅铝化地壳均一化、固结和加厚的过程,是一种把不成熟地壳变为成熟地壳的过程。两个识别标志:(1)形成…  相似文献   
966.
太古宙/元古宙界线代表地球演化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如何准确标定和划分这一界线对认识早期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区域构造及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表明,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构造演化明显滞后于欧美澳等克拉通,成为有利于建立太古宙/元古宙界线的关键地区。山西五台山区保留了较完整的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地层记录。先前研究主要依据该区地层、区域构造、叠层石记录进行界线划分,并对界线争议较多。本文在五台山区长期野外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磨拉石沉积、同构造花岗岩、裂解环境相关玄武岩的综合探讨,建议这一界线划分在东冶亚群与豆村亚群之间。初步的同位素年龄制约表明,这一界线的时代介于2549±22Ma到2450±10Ma之间,与早期大陆克拉通伸展裂解、隆升剥蚀相关,并涉及岩石圈、水圈、大气圈性质的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967.
湖南省安化县天明金矿地处江南造山带雪峰弧形构造带中段,金矿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在综合研究区域资料和勘查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等地质资料,对比分析了天明金矿与邻区典型金矿的成矿地质环境、矿体展布、矿石特征及矿床成因特征,探讨了天明地区的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标志,并初步建立了天明地区金矿的成矿模式和综合找矿模型。天明金矿目前已揭露3条近EW向的破碎蚀变带,其成因类型为造山与重熔岩浆热液混合型金矿,且在垂向分带上显示出石英脉型—构造蚀变岩型的分带特征。研究成果可以为天明金矿及同类型金矿的找矿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68.
十红滩砂岩型铀矿床是我国大型层间氧化带型砂岩铀矿床之一。层间氧化带型砂岩铀矿含矿砂层在含氧含铀水的渗入径流过程中,由于水介质性状的变化,在与砂体发生水岩作用时形成了完全氧化带、不完全氧化带、还原带和原生带等不同地球化学亚带及其相对应的蚀变矿物群,即完全氧化带为褐铁矿(针铁矿、水针铁矿)、伊利石、蒙脱石、少量黄钾铁矾的蚀变矿物群;不完全氧化带为褐铁矿(针铁矿、水针铁矿)、黄钾铁矾、蒙脱石、伊利石、少量绿泥石、高岭石的蚀变矿物群;还原带为沥青铀矿、黄铁矿、高岭石、绿泥石、少量蒙脱石、伊蒙混层粘土、伊利石和碳酸盐等新生蚀变矿物群;原生带的新生蚀变矿物群以黄铁矿、绿泥石、高岭石为主,有时出现少量碳酸盐、蒙脱石和伊利石等。  相似文献   
969.
四川盆地米仓山前陆冲断带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本文运用层序地层学、平衡剖面分析与缩短量计算和生烃史恢复等方法,从区域构造分析和地震剖面解释入手,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地震资料解释、典型剖面平衡剖面分析和缩短量计算,结合成藏条件的分析和生烃史恢复,探讨了米仓山前陆冲断带构造演化特征,揭示该带的成藏条件和天然气富集特征。提出了米仓山演化模式,认为米仓山前陆冲断带成藏条件优越,可供钻探的圈闭发育,天然气勘探潜力巨大,储层、保存条件是成藏关键。其中,二叠系为主要烃源岩,二叠系生屑灰岩和飞仙关组鲕粒灰岩为主要储集层,雷口坡组和嘉陵江组膏盐岩层为主要盖层。并且,冲断带构造演化的时序性表现为由西向东变形强度、缩短量变小,变形时间变晚,同时前陆盆地的不同构造单元间的相互关系发生变化,造成勘探目的层系、圈闭幅度、类型的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970.
花山-姑婆山花岗质杂岩带由同安、花山、牛庙、金子岭、乌羊山、里松和姑婆山等岩体所组成,岩性为闪长岩、石英二长岩、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等,富含中基性暗色包体,主要侵位时代为160~163 Ma.岩带以富碱,高钾,富含Rb、K、Ba、Pb等大离子半径亲石元素(LILE)及富含Th、U、REE、Y、Nb、Ta、Zr、Hf等高场强元素(HFSE)为主要特征.中酸性主岩和暗色包体的ISr值分别在0.70501~0.70742和0.70473~0.70570范围内,εNd(t)值分别在-0.37~-3.21和-0.47~+1.94范围内.这是一个以地幔物质略占优势的A1亚型花岗质杂岩带,其源区物质可能主要是经过交代和富集的具有OIB型微量元素特征的岩石圈地幔和下地壳.在后造山阶段大陆地壳拉张减薄的构造环境下,软流圈地幔沿超壳深断裂的上涌和底侵,导致了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源区物质不同程度、不同深度和多批次的熔融,以及硅酸盐熔浆不同程度的分离结晶和地壳混染,是形成岩带中不同类型中酸性岩浆岩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