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8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116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190篇
海洋学   253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106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侯林  丁俊  邓军  廖震文  彭惠娟 《地质通报》2013,32(4):580-588
康滇地区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元古宙铁铜成矿带.该地区元古宙昆阳群中串珠状分布岩浆角砾岩,周边分布大量铁铜矿床.选取武定迤纳厂东方红矿段穿插斜切入迤纳厂组的岩浆角砾岩,挑选胶结物中的岩浆锆石进行LA-ICP-MS测年,得到复合岩浆锆石内核207pb/206pb年龄为2193Ma±8Ma,代表深部围岩原生锆石年龄;岩浆锆石或复合岩浆锆石边缘环带207Pb/206Pb年龄为1739Ma±13Ma,代表岩浆侵位年龄;下交点年龄为980Ma±11Ma,代表变质年龄.结合相关资料判断,迤纳厂组与上昆阳群、大红山群、河口群均为1.7Ga左右昆阳板内裂谷拉张、岩浆侵位/喷发的同时异相产物.这对在滇中地区昆阳裂谷中,元古宙地层内的岩浆角砾岩周边寻找IOCG(IRON-OXIDE-COPPER-GOLD,铁氧化物-铜-金)型铁铜矿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92.
纳赤台岩群主要为一套变质火山沉积岩系,是东昆仑东段早古生代构造演化的重要物质记录。变火山岩的锆石U Pb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年龄具有较宽的年龄谱(459~2 729 Ma),可划分为2 559 Ma、1 341~1 472 Ma、918~1 142 Ma、557~595 Ma、459~497 Ma 5个年龄段,前4组为继承锆石年龄,反映研究区早期构造岩浆事件,459~497 Ma年龄谱段的锆石具有较好的生长韵律环带,为典型的岩浆成因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474±7.9) Ma (MSWD=0.59,n=11),代表纳赤台岩群变火山岩形成时代,即形成于奥陶纪。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纳赤台岩群变火山岩原岩均为玄武岩,可以划分为两个岩石系列,斜长角闪片岩和角闪片岩为亚碱性拉斑玄武岩。Mg#介于43.09~46.44,反映岩浆经历了一定程度的结晶分异演化;绿帘绿泥钠长片岩属于碱性玄武岩;Mg#介于57.20~76.00,相对接近原始岩浆成分。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前者具有岛弧火山岩特征,而后者具有E MORB和OIB特征,其岩浆源区更富集。锆石U 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纳赤台岩群火山岩形成于早古生代弧后盆地,是原特提斯洋洋壳向北俯冲导致东昆仑地区拉张成弧后小洋盆的物质记录。  相似文献   
93.
九州-帕劳海脊地壳结构及其形成演化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九州-帕劳海脊(KPR)位于菲律宾海中央,近南北走向.形成于太平洋板块向西的俯冲,裂离于帕里西维拉海盆和四国盆地的弧后扩张,是老的伊豆-小笠原-马里亚纳岛弧(IBM)的残留弧.裂离期间同时受到垂向旋转应力和水平挤压力的共同作用,这是形成九州-帕劳海脊现今狭长的几何形态的主要原因之一.九州-帕劳海脊南北部地壳结构可总结为P波波速为7.1~7.3 km/s下地壳;P波波速为6.1~6.3 km/s的中地壳;P波波速为4.5~5.5 km/s上地壳.九州帕劳海脊北段,30°N以北区和25°N以南区的地壳厚度普遍在10~15 km,25°~30°N之间的地壳厚度普遍大于15 km.九州-帕劳海脊的中段的地壳厚度变化较大,而且未识别出中地壳的存在,为不成熟的岛弧地壳.海脊南段与北段相似,具三层的地壳结构,但地壳厚度小于北侧,基本上大于10 km.整个九州-帕劳海脊处的地壳厚度普遍厚于两侧海盆的地壳厚度.  相似文献   
94.
对凡纳滨对虾的养殖采用新的投料和管理方法,不施肥,从放苗后2h开始投料,并由2餐/d改为5餐/d;管理上采用不施抗生素药物的生态养殖模式。定期抽样测量对虾的体长。结果表明,实验对虾生长速度比对照塘提高20%~30%,成活率高达86.33%,比对照塘高约20%。实验证明该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5.
凡纳滨对虾血淋巴、类淋巴细胞培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罗鹏  邱德全 《海洋通报》2005,24(1):27-30
以 ×L-15 培养基为基础,添加不同比例的胎牛血清和对虾肌肉提取液配制成不同的培养液,当 22×L-15培养基、胎牛血清和对虾肌肉提取液的比例分别为 60 %、20 %、20 %时,培养效果较好。培养液 pH 维持在7.0 ~ 7.2时血淋巴和类淋巴细胞生长最好,且类淋巴细胞迁出迅速。绝大部分血淋巴细胞贴壁迅速并伸展成多角样或披针形,一般存活 7 ~ 9 d,少部分呈悬浮状态的血淋巴细胞存活达 60 d 以上。培养中如未及时去除对虾血清,血淋巴细胞迅速衰老并死亡。类淋巴组织细胞 6 d可形成单层,迁出细胞主要有两种形态: 多角样和成纤维样,细胞可存活 16 d以上。  相似文献   
96.
凡纳对虾引进亲本及其子代RFLP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 PCR-RFLP 技术分析凡纳对虾两个引进亲本群体及其各自子一代的遗传变异情况。用一对引物对这四个群体进行 mt DNA-细胞色素氧化酶I部分片段的 PCR 扩增,扩增结果为一条约 1.25 kb的条带。用 19种限制性内切酶对该扩增条带进行酶切分析,其中 Hinf I, Sty I, Taq I 这 种酶有酶切位点。用这3种 3酶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 RFLP )分析,共获得 种限制性类型 基因型 。而且内切酶 2 ( ) Sty I在两个不同的引进亲本群体及其各自的子一代的扩增产物的酶切中,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97.
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运用Western—blotting和免疫组织化学等现代免疫学方法,对对虾中的类Ig(immunoglobulin,免疫球蛋白)蛋白进行定性和定位研究。结果发现,虾血清中有两种分子质量约为70ku和62ku的蛋白可与抗人Ig发生特异性的结合。同时,虾血细胞——无颗粒细胞的外膜及虾类淋巴器、肝胰脏、心脏、胃和肠等5种组织器官的石蜡切片与抗人Ig反应呈不同程度的阳性,其中类淋巴器和肝胰脏显色较深。提示,虾体内确实存在能与抗人Ig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类Ig蛋白,其不仅存在于虾血清中,还存在于无颗粒细胞、类淋巴器和肝胰脏等组织中,为对虾的免疫系统的研究和疾病的防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8.
两种虾、贝、藻综合养殖模式的初步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和孔石莼(Ulva pertusavar)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以2种方式搭配放养,旨在查明其各自的生态特征及养殖效果。实验中对虾设2个放养密度,分别为17尾/m2和34尾/m2;牡蛎、石莼各设1个放养密度,分别为1 700 g/m2,140 g/m2。实验结果表明,经过50 d的实验,2个密度下对虾的生长均是混养明显快于分养模式(高密度混养与分养对虾体重分别为(7.04±0.19)g,(5.20±0.22)g;低密度混养与分养对虾体重分别为(7.89±0.34)g,(5.66±0.30)g)。总产量也是混养模式稍高于分养模式[高密度混养与分养对虾产量分别为(330.92±8.91)g,(189.47±8.05)g;低密度混养与分养对虾产量分别为(264.97±11.46)g,(135.82±7.27)g]。混养模式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的含量高于分室循环水模式中的含量,其它水化学指标间没有明显差异。分养循环水模式下虾室中水体过清、透明度过高,从而导致水中光照强度和光色的变化可能是其中对虾生长较慢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
纳日贡玛铜钼矿床处于三江成矿带囊谦-昌都-兰坪-思茅-成矿带的纳日贡玛-妥坝斑岩成矿带的北西端,与玉龙斑岩性铜矿床属一个成矿带。通过成矿系列的研究,指出就矿找矿、对比找矿、化探异常找矿的找矿方向,为今后该地区的地质找矿工作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00.
注射生物胺对凡纳滨对虾免疫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注射生物胺(多巴胺、5-羟色胺)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 mei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注射生物胺(10-9mol.尾-1)对凡纳滨对虾血细胞数量、血淋巴酚氧化酶活力、溶菌和抗菌活力影响显著(p<0.05),而对照组各免疫指标无明显变化;在实验时间内,注射生物胺处理组各免疫指标呈明显峰值变化,血细胞数量均在3h达到最小值,血淋巴酚氧化酶活力和溶菌、抗菌活力均分别于6h时达到最大值和最小值,且多巴胺处理组各免疫指标比5-羟色胺处理组变化更明显,其中大、小颗粒细胞和血淋巴酚氧化酶活力在12h后保持稳定,总血细胞和透明细胞数量18h后趋于稳定,血淋巴溶菌和抗菌活力在24h后稳定,而且稳定后各免疫指标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