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3篇
地球物理   46篇
地质学   16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15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李晓帆  马延路  解滔  岳冲  吉平 《中国地震》2023,39(3):472-492
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6.8级地震发生在鲜水河断裂带磨西断裂上。本文依据鲜水河断裂带的断层几何形态、断层面物理力学参数、断层滑移速率等基础资料,构建断裂带三维模型,基于Virtual Quake地震模拟器开展鲜水河断裂带准静态数值模拟。对七条分支断裂独立模拟的结果显示模拟结果与历史地震的最大震级和复发周期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果表明模型长度影响震级大小,滑移速率影响地震复发周期。断层面几何弯曲展布使得断层面应力分布不均匀,在弯曲处出现应力积累的现象,易触发地震,并出现了地震分段破裂现象,降低了几何弯曲断层的地震频次,为强震的孕育创造了条件。联合模拟的10000年时间内,鲜水河断裂带共发生了33次M≥7.0地震,最大震级为M7.6,地震活动性呈现一定的活跃期与平静期。断层系统地震间的相互应力作用和复杂的断层几何结构影响着地震迁移的复杂性。道孚断裂上相距40年发生两次M≥7.0地震,乾宁断裂北端相距5.8年发生M≥7.0双震,此类现象与历史地震有一定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62.
横缝作为高拱坝强度的薄弱部位,在地震作用下的工作性态至关重要。泸定MS6.8级(面波震级)地震中,大岗山拱坝坝顶顺河向峰值加速度PGA达到586.63cm/s2,坝址烈度达Ⅷ度,是唯一经历近场强震考验及设置阻尼器抗震措施的200 m级高拱坝。依据震后大坝横缝及阻尼器宏观现象和监测原观数据,对横缝及阻尼器工作性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震过程中大坝横缝存在开合过程,震后部分横缝存在残余张开,开度增量在-0.05~0.43 mm之间,总体表现为下游侧略大于上游侧,左岸大于右岸,初步分析主要由于横缝高频开合导致灌浆材料部分剥离测缝计无法复位,拱坝仍处于弹性工作状态;拱坝坝顶3组阻尼器在地震前后两端位移增量在0.32~1.06mm之间,表现为拉伸,其中靠近拱冠梁的16~#横缝位移增量最大。结合测缝计监测成果初步分析,阻尼器在强震作用下对降低局部区域横缝开度有一定作用,在主震后的历次余震中阻尼器未见明显动作痕迹。相关成果可为震后大坝安全评估、高拱坝抗震设计及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3.
北京时间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Ms6.8级地震。国家强震动台网获得了133组三分量加速度记录,在对记录进行初步筛选和滤波后,研究了PGA和PGV衰减关系、竖向地震动特点、地震动速度脉冲,对比分析了反应谱和设计谱,着重对石棉挖角台站附近震害与地震动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论如下:1)三种台站强震动记录的PGA和PGV拟合曲线都比较相近,PGA、PGV拟合曲线与霍俊荣的预测模型较为接近;2)竖向地震动偏大,约38.2%的强震动记录V/H大于2/3,可能是屋顶塌落、柱子扭转和天花板坠落等震害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3)识别出具有速度脉冲特性的记录11条,该类记录对长周期结构影响较大;4)所选记录反应谱大多超过了罕遇地震设计谱水平段,具有速度脉冲特性的051SMW台站周围房屋破坏较严重,人员伤亡较重。  相似文献   
64.
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发生了M6.8级地震.泸定地震震区城市乡村聚集、人口稠密,本次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快速地震烈度及灾害损失评估对震后应急救援、科学抗震部署、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泸定地震发生后,本文对泸定地震烈度及地震灾害做了初步快速评估.地震烈度表征地震灾害分布及地表破坏程度,是由地震动数据直接转化而来.为了获取更符合真实情况的地震动结果,充分结合基于观测数据反演得到的符合此次地震实际情况的有限断层震源模型,并考虑复杂的三维地质环境及地形地貌,对泸定地震开展了强地震动模拟.随后对比了模拟地震动与实际观测结果,显示二者具有一致性,表明了此次模拟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此外,将地表峰值地震动转化为地震烈度,得到了基于物理过程的泸定地震烈度分布.烈度分布显示本次地震最大烈度为Ⅸ度,与中国地震局震后烈度调查结果相一致.基于泸定地震烈度分布、历史地震损失信息数据库、历年地震影响区内人口和固定资产价值分布模型及由此开发的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模型,快速评估了此次地震造成的人员死亡、经济损失.模拟结果显示,此次地震造成的人员死亡最大概率区间为50~300人,数学评...  相似文献   
65.
1998年四川泸定3.4级地震序列的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珠  龙思胜  汪碧澜 《地震学报》2000,22(6):661-665
龙门山断裂带是青藏高原碰撞带的东部边缘 ,是我国地区结构东部和西部重要的分界处 .该区域地震活动频繁 .1 998年 1 2月 8日泸定 3.4级地震序列是近两年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上的一个记录完整的地震序列 .此序列虽然震级不大 ,但其位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 ,邻近它与鲜水河断裂和小江断裂的交汇处 ,这里的地表和地下结构及区域应力场都复杂多变 (赵珠 ,张润生 ,1 987;龙思胜 ,赵珠 ,2 0 0 0 ) .另外 ,该区是四川地震台网的重点监测区 ,台站分布密集 ,因而记录良好 ,为本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 .基于小震震群中的典型事件也许与大震震前有相似的前兆…  相似文献   
66.
四川泸定韧性剪切带红军楼剖面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四川泸定韧性剪切带红军楼剖面内部结构、变形变质特征研究表明,该剪切带形成于地壳深部,高温高压环境下形成的韧性剪切带,起始于晋宁期,澄江期已具雏形,印支一燕山期受EW挤压,产生逆冲推覆叠加脆性变形。通过对剪切带运动学的分析.结合其几何特征,认为该剪切带为平移一正断层;通过动力学分析,认为韧性剪切带是在近于垂直剪切带走向方向的拉伸应力的作用下.岩石经强烈韧性剪切变形而形成。  相似文献   
67.
68.
四川泸定昔格达组的堰塞湖成因及其意义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文章通过对泸定大渡河上松林-大板厂地段T6阶地基座古堰塞坝崩塌-块体流堆积的识别,以及与其上游邻近地段甘海子T6阶地基座昔格达组崩塌、块体流堆积至湖相沉积序列的对比和成因联系分析,阐明了泸定昔格达组的堰塞湖成因。该区在晚新生代时,由于古大渡河岸坡的不稳定性,发生大型崩塌-块体流,堵塞河道,形成古堰塞坝和古堰塞湖,并在湖盆中充填了以海子坪昔格达组上部为代表的湖相沉积和少量的低能河流相沉积;同时,指出在对昔格达组大区域对比和综合研究中,特别是在分析它的地质意义时,必须考虑这种复杂性和非等时性。古堰塞坝和古堰塞湖应对地质灾害监测和水利工程建设有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69.
泸定韧性剪切带为南北向大渡河断裂中段,为川滇“Y”字构造重要组成部分.川藏铁路泸定特大桥在泸定县白日坝附近横跨泸定韧性剪切带,且左岸隧洞穿越⑤号糜棱岩带,该韧性剪切带组成及活动性直接影响重大基础工程建设.基于平硐、公路开挖剖面精细编录,配合薄片鉴定,对泸定韧性剪切带展布特征、组成特征及断裂活动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泸定韧性剪切带从西向东可区分为5个带,其中①、③、⑤为长英质糜棱岩带,②、④为糜棱岩化斜长角闪岩带,泸定韧性剪切带泸定段展布于桥位区河谷底部及左岸,总宽约1 000 m.①、③带由南向北横穿桥位区,产状N15°~20°E/NW∠55°~65°,带宽500 m,以灰色长英质糜棱岩、千糜棱岩为主,⑤带沿太阳沟-五里沟向东延伸,横穿左岸隧道,产状N43°E/NW∠54°,带宽500 m,糜棱岩为长英质糜棱岩、带状-小眼球状糜棱岩;(2)受断层带切割影响,河段构造节理密度大、组数多、期次多,岩体破碎、完整性较差;(3)泸定韧性剪切带晋宁期受韧性剪切变形影响,中生代以来受脆性破裂改造,但未形成大规模脆性破裂带,对泸定特大桥影响总体较小,工程效应主要表现为大渡河两岸隧洞进出口边坡稳定性较差及左岸洞内围岩完整性差.   相似文献   
70.
活动断裂的活动习性是认识活动断裂应变加载及释放随时间、空间变化的关键所在,也是研究区域运动学、动力学和科学评价地震危险性的重要基础。安宁河断裂、大凉山断裂与鲜水河断裂呈倒“Y”字形交于石棉一带,共同协调了鲜水河断裂向SE的应变传递,2022年鲜水河断裂磨西段发生了泸定MS6.8地震后,安宁河断裂和大凉山断裂的地震危险性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梳理分析这3条断裂相关的古地震和历史大地震资料,得出以下认识:(1)安宁河断裂和鲜水河断裂磨西段近4 000 a来的大地震平均复发间隔约为700 a,大凉山断裂则为524 a;(2)鲜水河断裂磨西段和安宁河断裂的古地震活动表现为丛集特征,大凉山断裂的古地震活动则表现为准周期特征;(3)近4 000 a来三条断裂在200 a时间窗内的大地震活动表现出准同步性,在时空上有相互影响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