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8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107篇
测绘学   87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67篇
地质学   478篇
海洋学   54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53篇
自然地理   50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9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7年   2篇
  1946年   1篇
  1945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2年   3篇
  194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71.
张伟  高克勤 《古地理学报》2014,16(2):205-216
离龙类是一在形态和生态适应上高度特化的水生—半水生爬行动物双孔亚纲的灭绝支系。离龙目的地理分布局限于北半球,地史分布从侏罗纪一直延续到中新世。辽西是中国最为重要的离龙类化石产地,化石点主要分布于凌源、义县、朝阳和建昌4个地区,尤其以义县地区化石点的分布最为密集。目前辽西已经发现的离龙类包括3科4属5种,其中潜龙和满洲鳄2属的化石仅发现于义县组,而伊克昭龙与戏水龙2属的化石则仅见于九佛堂组。化石证据表明,白垩纪离龙类在辽西范围内的延展分布呈现一个自西向东、由南向北的地理地史演化过程。化石证据也表明辽西的离龙类在较短的时期和较窄的地域范围内经历了一个快速分异演化的过程。长颈潜龙类和短吻满洲鳄类在辽西同时首现于凌源义县组大新房子层,并先后灭绝于义县组的大康堡层和金刚山层。潜龙类最后出现的大康堡层的火山凝灰岩层密集保存了数以千计的潜龙类个体,可能代表该类群于早白垩世发生了与火山喷发活动紧密相关的集群灭绝事件。而后,短吻戏水龙和长吻伊克昭龙同时首现于九佛堂组第2段,并于该组第3段沉积时期内灭绝。整个辽西地域内的离龙类的分布从126~120Ma,在经历了大约6Ma的快速分异演化之后,均于早白垩世阿普第期灭绝。  相似文献   
772.
介绍了碎屑颗粒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法的基本原理、应用前提及方法学。碎屑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颗粒年龄地的核心是通过逐一测定计算单颗粒裂变径变年龄,然后将获得的一批单颗粒年龄进行高斯拟合或二英式拟合,获取其最佳的颗粒年龄分布,从而反演样品的不同源区的热历史。碎屑锆石和磷灰石因其在风化剥蚀搬运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化学和物理稳定性而成为目前进行颗粒裂变径迹年龄分析中最常用的矿物类型,特别是碎屑锆石的裂变迹密度大,单颗粒的裂变径迹具有可定年的统计意义,从而成为颗粒裂变径迹测年方法的首选矿物。  相似文献   
773.
笔者据大量国内外学者近期发表的沉积盆地热史研究资料,对目前几种常用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初步总结。本文仅对其中的镜质体反射率、裂变径迹、流体包襄体、粘土矿物转化、~(40)Ar/~(39)Ar同位素以及颜色蚀变指数等六种方法进行简介。  相似文献   
774.
775.
776.
天然地球化学因素对地下废物处置系统的设计及其随后的运行都是非常重要的。事实证明,采用放射性废液处置场地与砂质含水层中硫酸地浸铀矿山地球化学相似性的对比分析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可以预言放射性废液注入含水层中引起的一系列地球化学变化,评估陆源含水层的地球化学稀释性能。这表明,这种含水层注入区中的一系列地球化学过程(中和、还原、吸附、沉淀、孔隙阻塞和辐射分解)可导致与放射性废液有关的污染物稀释、降解和固相的固定作用。  相似文献   
777.
塔河油田位于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阿克库勒凸起西部,目前井控含油气面积约1800km2。它发现于1990年,是我国发现的第一个陆上古生代海相大油田。2004年探明石油储量为5.3×108t,原油年产量为358×104t。油田的主要产层为奥陶系浅海台地—斜坡相碳酸盐岩,其盖层为下石炭统区域性泥岩和膏盐岩,油源为寒武系—下奥陶统碳酸盐岩烃源岩。岩溶储集体发育,油气藏圈闭类型多样。论述了油田的发现和勘探开发历程、油藏的地质特征、油气分布规律,以及寻找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田的启示。  相似文献   
778.
尚培颖  侯龙海 《江苏地质》2005,29(4):198-203
云台山黄铁矿是江苏唯一的大型黄铁矿,矿区勘查经历了勘查-认识-再勘查-再认识至发现矿床的曲折过程,从中反映出基础地质与综合研究在矿床勘查中的重要地位。云台山黄铁矿说明了在现今的矿床勘查中必须重视和加强基础地质和综合研究这两方面的工作。基础工作是找矿取得突破的基本保证,综合研究可进一步掌握客观地质规律、指导地质勘查及提高工作成效。  相似文献   
779.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的冷却史及折返机制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7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及其围岩 T-t 冷却曲线显示了超高压变质岩的冷却史从800℃到300℃经历了三个阶段:两次快速冷却(226±3Ma 到219±7Ma 期间从800℃到500℃的第一次快速冷却,180~170Ma 期间从450℃到300℃的第二次快速冷却)和介于二者之间的等温过程。这一具有两次快速冷却的 T-t 曲线已被近年来获得的高精度金红石 U-Pb 年龄(218±1.2Ma)(Li et al.,2003),高压变质和退变质独居石 Th-Pb 年龄(Ayers et al.,2002),和强面理化榴辉岩二次多硅白云母的Rh-Sr 年龄(182.7±3.6Ma)(Li et al.,2001)所证实。超高压变质岩的二次快速冷却事件反映了二次快速抬升过程。在东秦岭及苏鲁地体东端发育的同碰撞花岗岩 U-Ph 年龄为225~205Ma,与超高压变质岩第一次快速冷却时代吻合。考虑到同碰撞花岗岩与俯冲板片断离的成因联系,这种时代耦合关系表明俯冲板片断离可能是超高压变质岩第一次快速抬升和冷却的重要机制之一。大别山 Pb 同位素填图揭示出南大别带超高压变质岩具有高放射成因 Pb 特征,因而源于俯冲的上地壳;而北大别带超高压变质岩具有低放射成因 Pb 特征,源于俯冲长英质下地壳。这表明在陆壳俯冲过程中上、下地壳之间可发生挤离(detachment)或脱耦(decoupling)。已有实验证明脱耦的上地壳在俯冲过程中可沿挤离面逆冲抬升(Chemenda et al.,1995)。同理,由于俯冲镁铁质下地壳在大别山没有出露,可以推测俯冲长英质下地壳和镁铁质下地壳之间也最终发生了挤离或脱耦。大陆岩石圈在不同深度存在若干低粘度带(Meissner and Mooney,1998)是上述俯冲陆壳分层脱耦现象发生的依据。因此,俯冲上地壳及部分长英质下地壳的第一次快速抬升折返是俯冲过程中大陆地壳内部分层脱耦和俯冲板片断离的综合结果。上述过程只能使已脱耦的上地壳及部分长英质下地壳抬升折返,而未与俯冲岩石圈脱耦的下地壳在板片断离后仍可继续俯冲。俯冲板片断离后,两大陆块在晚三叠世和早-中侏罗世继续汇聚,导致华南陆块下地壳继续俯冲,及已经脱耦并折返至中上地壳的超高压岩片向北仰冲。这一仰冲可能是导致超高压变质岩第二次快速抬升的重要机制。强面理化榴辉岩二次多硅白云母的 Rb-Sr 年龄(182.7±3.6Ma)可能记录了这一超高压岩片仰冲事件发生的时代。惠兰山基性麻粒岩年代学研究揭示了罗田穹隆在早白垩世的快速抬升,与此同时大别山发生了大规模岩浆事件。山体快速抬升与大规模岩浆事件的耦合关系指示了大别造山带早白垩世的去根作用,或岩石圈拆离事件。伴随这一山体快速抬升,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开始大面积出露地表。  相似文献   
780.
云南腾冲胆扎村傈僳族民族生态史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9年以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傈僳族与全国的所有民族一样,其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而与之相关的民族文化也发生了相应的演变。笔者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查阅及半结构式访谈、参与观察、体验等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在云南腾冲的胆扎村就傈僳族的民族生态史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表明,胆扎村傈僳族人口、社会经济、耕地利用方式、生产方式、林权、森林经营方式和民族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与社会变革和发展、主流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等因素密切相关,而电视的普及、新技术推广、交通通讯的迅速发展更加快了这种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