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978篇 |
免费 | 1882篇 |
国内免费 | 258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088篇 |
大气科学 | 1094篇 |
地球物理 | 1902篇 |
地质学 | 5890篇 |
海洋学 | 1074篇 |
天文学 | 94篇 |
综合类 | 609篇 |
自然地理 | 69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5篇 |
2023年 | 340篇 |
2022年 | 401篇 |
2021年 | 432篇 |
2020年 | 377篇 |
2019年 | 467篇 |
2018年 | 362篇 |
2017年 | 410篇 |
2016年 | 380篇 |
2015年 | 495篇 |
2014年 | 658篇 |
2013年 | 550篇 |
2012年 | 618篇 |
2011年 | 571篇 |
2010年 | 555篇 |
2009年 | 571篇 |
2008年 | 548篇 |
2007年 | 514篇 |
2006年 | 502篇 |
2005年 | 441篇 |
2004年 | 395篇 |
2003年 | 373篇 |
2002年 | 410篇 |
2001年 | 401篇 |
2000年 | 280篇 |
1999年 | 240篇 |
1998年 | 251篇 |
1997年 | 238篇 |
1996年 | 197篇 |
1995年 | 192篇 |
1994年 | 161篇 |
1993年 | 147篇 |
1992年 | 148篇 |
1991年 | 144篇 |
1990年 | 129篇 |
1989年 | 112篇 |
1988年 | 39篇 |
1987年 | 26篇 |
1986年 | 33篇 |
1985年 | 34篇 |
1984年 | 25篇 |
1983年 | 19篇 |
1982年 | 19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22篇 |
1979年 | 12篇 |
1977年 | 10篇 |
1976年 | 11篇 |
1958年 | 8篇 |
1954年 | 1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2.
面向全时段查询的移动对象时空数据模型研究,基于非量测相机的复杂物体三维重建,机载激光扫描测高数据分层迭代选权滤波方法及其质量评价,基于GIS的地震滑危险性的模糊评价研究,基于北斗卫星的车辆组合导航系统开发.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赣江中游流域水资源、降水、洪涝概况,并以吉安站为例,阐述了赣江中游流域面雨量预报和气象洪涝指数预报方法,从而为气象部门直接向防汛决策部门开展相关服务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4.
建筑物的基础沉降情况对建筑物的安全运营至关重要。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在分析建筑物基础沉降成因的基础上,吸取当前常用数学模型的优点,经综合分析,事理成为一种全新的数学模型,并应用工程实测数据,对该数学模型的精度、预报能力等进行了验证,证明该模型是一种较有效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水均衡原理为基础,采用趋势面法对地下水开采前的初始流场进行模拟,以取得能真实反映地下水天然状态下的水位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6.
用多种无机凝聚剂和聚丙烯酰胺系列了絮凝剂对平果铝土矿洗矿泥进行沉降试验。结果表明,阴离子型和非离子型聚丙烯酰选用于平果铝土矿洗矿泥的絮凝沉降,推荐使用分子量为600~900万的阴离子型或非离子型聚丙烯酰胺作为絮凝剂。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速率面拟合法,选择辽宁地区三期二组精密水准测量成果进行速率面拟合计算,绘制了生趣形变变化速度图,继而分别分析辽西及辽南现今垂直运动。 相似文献
8.
河口作为陆海相互作用的关键带,是河流入海泥沙及污染物的主要归宿地。钦江作为广西第二大河流,在茅尾海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认识钦江河口地区的沉积动力过程,2021年10月27日至12月8日在此展开水动力和水体环境要素的连续观测。现场观测与分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钦江河口潮汐类型为正规全日潮,浅水分潮显著,平均潮差为3.07 m,具有落潮优势;潮流以全日分潮流为主导,平均流速为0.12 m/s,运动形式主要为往复流;余流流向主要为西南方向。钦江河口潮汐和潮流性质较外湾和茅尾海中部海域全日潮特征更显著。枯季期间河口表层沉积物随潮汐运动表现为侵蚀-沉降交替的变化规律,垂向上侵蚀通量大于沉降通量,水平方向上悬沙净向海输运。冷空气过境带来的降雨使得钦江河口水体盐度降低、浊度增大,悬沙浓度及输沙量增加,同时冷空气南下时北风增强引起钦江河口减水效应并使潮差略有增加,水动力强度增大,增加表层沉积物的活动性,从而引起底部沉积物再悬浮强度和频率增加。 相似文献
9.
饱和砂土地基在爆炸荷载作用下会发生液化,地基上的结构物将受到爆炸荷载及地基液化的双重作用,从而产生不均匀沉降和破坏性变形。基于大型现场爆炸液化试验,对场地上钢筋混凝土(RC)结构的动力响应和地基液化后RC结构的变形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液化场地中浅埋RC结构产生了明显的不均匀沉降,且最大沉降量达到结构高度的10%,结构差异沉降达到最大沉降量的1/5,结构沉降变形在液化后15 h时基本稳定;RC结构表面未产生明显的裂缝,动态拉、压应变均在400??以内,不会对结构造成显著破坏;结构动力响应表现为柱侧加速度峰值明显大于梁侧,但柱侧动力稳定所需时间较梁侧短,即柱承受了更大的瞬时冲击力且其抵抗瞬时冲击力的能力更强。研究结果可以为在可液化地基中的浅埋RC结构稳定设计等工程情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