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1篇
  免费   230篇
  国内免费   331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50篇
地球物理   125篇
地质学   792篇
海洋学   326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70篇
自然地理   7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6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4年   1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7 毫秒
31.
The use of membranes is a widely employed, versatile, and effective separation process. One of the limiting aspects in applying microfiltration (MF)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is that of problems with membrane fouling and consequent flux reduction. Membrane fouling occurs by the irreversible deposition of retained particles, colloids, macromolecules, salts, etc. at the membrane surface and/or inside the membrane. The predominant fouling mechanisms observed with MF membranes are classified as three categories: the build-up of a cake layer on the membrane surface, blocking of membrane pores, and adsorption of fouling material on the membrane surface or in the pore walls. Although many technique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overcome fouling, studies on membrane cleaning still seem to be insufficient for practical membrane filtration systems. Current membrane cleaning technologies include hydraulic, chemical, and mechanical methods. Ultrasound (US) has been widely used as a method of cleaning materials because of the cavitation phenomenon. In this study, US cleaning technique was applied to removing the fouling of polyvinglidenefluoride (PVDF) MF membrane, which was used to treat yeast cell and isolated soybean protein (ISP) solution, respectively. The US employed 40 kHz frequency and the output power of 1.43-2.85 W/cm^2. The evolution of the cleaning effect is followed by the measurements of the flux recovery rate (FRstat) and the cleaning time cycl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embrane property, which was fouled by yeast cell solution, could be recovered by water cleaning with US irradiation. And the cleaning time with the same FRstat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US intensity.  相似文献   
32.
南天山西端的乌帕塔尔坎群 ,主要为一套灰色、深灰色细碎屑岩 ,夹火山岩、硅岩和碳酸盐岩。其中分布有一些超基性岩 (块 )。以往曾在其灰岩夹层中发现的 Atrypa bodiniMansuy,H ypothyridina parallelepipedia (Brour.)和Prismatophyllum hexagonum Yoh等化石 ,将其划归志留系—中泥盆统、志留系—下泥盆统或前泥盆系。我们对乌帕塔尔坎群中所采集的 2 4块硅岩样品进行室内分离、鉴定 ,发现的放射虫化石主要有 Albaillella sp.cf A.undulata Deflandre,Albaillella sp.cf A.paradoxa Deflandre,Albaillella cf.A.deflandrei Gourm elo…  相似文献   
33.
1998-1999年对转光膜在和田市定点试验和大田示范,转光膜具有比普通膜更明显的增温及提高棉花苗期抗低温能力、促进棉花生长发育的作用。棉田使用转光膜后,可提高棉花品质,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4.
西南某电站右岸倾坡内夹泥裂隙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南某拟建大型水电站的右岸岩体中存在倾向坡内的夹泥裂隙,通过对其的发育情况以及所处的地质环境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认真剖析,认为该区内的倾坡内夹泥裂隙的成因并非正常卸荷引起,而是在构造的基础上,穹隆挽近期隆起的结果,为右岸坝肩稳定性评价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35.
在大量第一手资料基础上,本文对第二松花江断裂展布特征和活动性进行了剖析,通过地质核查确定了断裂的展布位置和活动特征。断层泥测年结果证实了断裂活动结束于晚更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36.
泥页岩吸水扩散系数测量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模拟井下温压条件下泥页岩吸水扩散系数测量的新方法及共实验装置和实验数据回归处理技术.利用该装置对泥页岩的扩散系数值进行了测定,并据此对泥浆滤液在泥页岩井壁中的渗透运移规律进行了数值计算.使用结果表明,该种测量方法新颖科学、数据可靠,且大大的简化了实验过程,缩短了实验时间,所得结果更符合现场实际,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7.
香山-天景山断裂断层泥显微构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香山-天景山断裂11个断层泥和3个断层角砾岩的显微结构详细观察发现, 断层泥可分为颗粒流动条带状断层泥、叶理化断层泥和块状断层泥三类. 进一步对断层泥和断层角砾岩中的残存碎屑形态优选方位(简称SPO)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 叶理化断层泥SPO与剪切带边界斜交, 类似于P叶理; 颗粒流动条带状断层泥SPO基本平行于剪切带边界; 断层角砾岩和块状断层泥的SPO具有随机性. 该断裂断层泥分布在三角形分类图的不同区域, 明显地显示出其运动方式的不同. 这些研究结果为探讨断裂运动方式提供了一种判定标准.  相似文献   
38.
四川江油地区上泥盆统三分量样品和下石炭统样品的岩石磁学研究表明:上泥盆统样品的主要载磁矿物为磁铁矿,且以假单畴、多畴和少量单状态存在,下石炭统样品的载磁矿物则主要是假单畴和多畴磁铁矿的混合物,从样品中分离出的中温分量由假单畴磁铁矿携带,上泥盆统样品的高温分量则由记录了岩石原生剩磁的单畴磁铁矿携带。  相似文献   
39.
软弱结构面粒度成分与抗剪强度参数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软弱结构面一直是水电工程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工程地质问题, 选取合理的力学参数对大坝建基面的选取及未来坝基抗滑稳定性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在大量试验资料基础上, 研究了沉积岩地区某重力坝电站坝址区软弱夹层粒度成分和抗剪强度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 建立了不同稠度状态下的相关方程。并结合《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中提出的用粒度成分定量指标选取软弱结构面抗剪强度参数, 对软弱结构面抗剪强度参数取值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0.
文章对遵义市城区及周边地带各地质时代的页(泥)岩已有资料进行了系统收集、归纳和适当的野外调研,认为区内制砖页(泥)岩层位可分为三类,第一、二类利用价值小或仅有部分可以利用,第三类则易于露采,大部分可利用,其层位为下奥陶统湄潭组和下三叠统夜郎组九级滩段,是区内可作制砖页(泥)岩利用最有开发前景的层位。同时对页(泥)岩的形成沉积环境作了简要分析,对其资源量进行了概略估算,经优化筛选,提出了10个供制砖厂企设置布局和矿源地选择之前需进行地质勘查的区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