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7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90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43篇
地质学   329篇
海洋学   37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26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71.
大兴安岭地区森林沼泽生态系统火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1990年5月-1993年10月,为查清火灾对森林沼泽生态系统,采取野外面上考察与定位观测,野外实验与室内分析化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阿木尔林业局长缨林场、红旗林场选取观测点进行森林沼泽生态系统火生态效应的对比观测与实验。  相似文献   
172.
海相成煤论进展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海相成煤论的提出与深化,必将带来含煤沉积学诸多领域的新变革与新进展。本文从泥炭坪海相成煤模式、现代热带红树林潮坪比较沉积学研究、关于含煤建造中的潮汐沉积与陆表海性质、台地、堡岛及其复合的含煤建造沉积体系、聚煤盆地的地质事件及其沉积记录、煤田岩相古地理研究方法论及巨型聚煤盆地的整体研究诸领域论述了所取得的成果与新时展,从而丰富和深化了海相成煤论.为重新认识我国晚古生代巨型聚煤盆地,探求新的聚煤规律,扩大新的煤炭资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3.
许琪 《沉积学报》1991,9(4):78-86
对滇东-黔西晚二叠世煤层中Fe、Co、Ni的研究表明,煤层中它们含量的比值,尤其是取自然对数后的比值可以作为推算成煤沼泽古pH值和古Eh值的指标,并推导出三个可分别作为计算陆相,海陆过渡相和海相等三种不同环境介质古pH值的经验公式。而成煤沼泽环境中氧的氧化还原电位可以根据XEhi=1.229-0.059×pHi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174.
石彦强 《地质论评》2023,69(1):2023010007-2023010007
煤系特征的还原色和突发性、阶段性间断—充填相间的非渐变旋回沉积,明显不同于其他沉积地层。为探究其成因,引用“将今论古”原理,一方面,调查现代植物的生存潜力,植物对地表碎屑的稳固作用,以及植物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宏观环境效应;另一方面,通过古生物、地层、煤系、煤层、煤质等研究成果,分析地质历史时期植物的发生、发展、繁盛、衰落的演替历程,以及各聚煤期的形成演化。运用比较沉积学方法将二者分阶段不同功能进行类比,经过一系列证据链推演,推导出聚煤期是植物演替更新后发展到鼎盛阶段的产物,当时的植物异常繁盛,具有强劲的拓殖能力和群体效应。各聚煤期植物规模化发展,已经从脆弱的遭受河流、海浪、潮汐等流体的冲刷、改造的被动阶段,回归到主动限制河流的侧蚀、迁移、汇聚,以及压制海浪、潮流的高度,是由个体生存发展为群体效应的过程,是从现代脆弱的植物生态反演到聚煤期强劲的控盆植被系统的依律回溯过程,是植物功能潜力的充分展现,是质的飞跃。聚煤期植被主导下,陆源碎屑库的累积和崩溃,控制盆地碎屑萎缩与扩张、煤系突发间断性沉积,致使煤层向盆缘分岔变薄以致尖灭、煤层中断续沉积角砾岩、同生多阶性带状砂体、陆表海多重障壁体系、约代尔旋回等特殊沉积。聚煤期植物作用的研究,填补了煤地质学空白,能够对煤地质勘查与研究中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给予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5.
广泛分布的草地是长江源区水源涵养的重要生态系统之一。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寒沼泽草甸显著退化,正面临着逐步消失的风险,并且目前对于高寒沼泽草甸能量平衡过程及其演化过程的观测不足,难以支撑进一步的机理研究。通过开展高寒沼泽草甸地区的能量平衡观测研究,深入理解高寒沼泽草甸能量平衡和水量平衡过程特征并分析影响因素和驱动力,能够为沼泽草甸的保护和修复提供数据基础和理论支撑。本研究基于长江源区布曲冬克玛底河流域典型高寒沼泽草甸2020年涡动相关设备测量所获取的连续、高质量的能量平衡观测数据,探究了当地能量平衡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冬克玛底流域的气候特征呈现夏秋季温润、冬春季冷干的季节特征,下垫面土壤存在长时间的饱和状态以及明显的冻融循环过程。独特的气候及下垫面条件使高寒沼泽草甸具有独特的能量平衡特征,表现在净辐射主要被感热和潜热所消耗,分别达到全年的46.1%和55.6%,仅有1.7%转化为土壤热通量。净辐射在夏秋季主要转化为潜热,冬春季主要转化为感热,潜热通量相较于其他高寒草甸类型占比更大且更集中在夏秋季,高寒沼泽草甸年总潜热占比可达有效辐...  相似文献   
176.
雷州半岛地处热带北缘,受东亚季风影响强烈。以取自雷州半岛北部下录地区的埋藏泥炭沉积作为研究材料,测试分析了该岩心的汞浓度及其分布情况,将测试结果与其他气候环境代用指标如孢粉、炭屑、烧失量(LOI)以及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等进行对比分析,讨论自MIS(Marine Isotope Stages)-3晚期(约40 cal ka B.P.)至全新世早期(约6.9 cal ka B.P.)区域气候与环境变化影响下的汞沉积过程及可能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近4万年以来,沉积物的汞浓度与乔木类孢粉浓度的变化较吻合,两者之间显示出较高的相关性,揭示了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森林群落作为重要的地表汞库,在地区汞沉积过程中起到固定、储存和传输作用。此外,汞浓度与岩心中炭屑沉积通量(指示了区域性野火发生状况)的变化存在相反趋势,反映了区域性野火活动对地表植被以及土壤有机质的焚毁破坏,造成地表汞向大气的释放,不利于汞在地表和沉积物中的沉积与保存。对比不同区域的汞沉积记录发现,晚更新世晚期以来,下录泥炭汞浓度记录与全球其他地区汞记录、粉尘记录等具有较高的相似度,特别是MIS-2时期均存在明显峰值,反映了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大气粉尘沉降对地表汞的输送和沉积具有较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7.
石彦强 《地质论评》2023,69(4):1285-1297
煤系特征的还原色和突发性、阶段性间断—充填相间的非渐变旋回沉积,明显不同于其他沉积地层。为探究其成因,引用“将今论古”原理,一方面,调查现代植物的生存潜力,植物对地表碎屑的稳固作用,以及植物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宏观环境效应;另一方面,通过古生物、地层、煤系、煤层、煤质等研究成果,分析地质历史时期植物的发生、发展、繁盛、衰落的演替历程,以及各聚煤期的形成演化。运用比较沉积学方法将二者分阶段不同功能进行类比,经过一系列证据链推演,推导出聚煤期是植物演替更新后发展到鼎盛阶段的产物,当时的植物异常繁盛,具有强劲的拓殖能力和群体效应。各聚煤期植物规模化发展,已经从脆弱的遭受河流、海浪、潮汐等流体的冲刷、改造的被动阶段,回归到主动限制河流的侧蚀、迁移、汇聚,以及压制海浪、潮流的高度,是由个体生存发展为群体效应的过程,是从现代脆弱的植物生态反演到聚煤期强劲的控盆植被系统的依律回溯过程,是植物功能潜力的充分展现,是质的飞跃。聚煤期植被主导下,陆源碎屑库的累积和崩溃,控制盆地碎屑萎缩与扩张、煤系突发间断性沉积,致使煤层向盆缘分岔变薄以致尖灭、煤层中断续沉积角砾岩、同生多阶性带状砂体、陆表海多重障壁体系、...  相似文献   
178.
长白山圆池泥炭沼泽演变及环境信息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长白山圆池泥炭剖面总有机碳含量、总正构烷烃含量、奇偶优势指数、(C23+C25)含量和2C31/(C27+C29)比值,讨论了泥炭发育不同时期植物输入情况,同时结合210Pb测年建立的年代序列来探讨该区的气候变化规律.研究结果显示,约1400年前,气候干冷,圆池尚没有出现沼泽化;1400年开始,气候稍暖,少量植物输入,圆池开始沼泽化;约从1860年至今,气候逐步转暖,大量植物输入,圆池沼泽化速度加快.  相似文献   
179.
金玉凤  胡智强  仝川 《湿地科学》2012,10(2):228-234
利用"静态箱-悬浮箱-气相色谱法",分别在小潮日(2010年4月4~5日和9月2~3日)和大潮日(2010年4月14~15日和9月9~10日),在闽江口鳝鱼滩湿地的中高潮滩过渡区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沼泽中,取样并测定了该沼泽24h的甲烷排放通量,并同步对潮水水位、温度等环境因子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不论大、小潮日,总体上,沼泽是甲烷排放源,白天的甲烷排放通量大于夜间;4月、9月的2个小潮日的甲烷排放通量分别为4.43mg/(m2·h)和8.13mg/(m2·h),2个大潮日的甲烷排放通量分别为1.39mg/(m2·h)和3.25mg/(m2·h),小潮日甲烷排放通量明显大于大潮日;大潮日,涨落潮阶段的沼泽水-气界面甲烷排放通量低于非涨落潮阶段;温度和潮水水位是控制甲烷排放通量日变化的重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80.
<正>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大兴安岭东部林区,伊勒呼里山南麓,距加格达奇140公里,总面积229523公顷。保护对象主要是森林、沼泽、草甸和水域生态系统以及珍稀野生动、植物。保护区于1999年12月建立,2003年6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河流密布,沟壑纵横,湖泊星罗棋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