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7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90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43篇
地质学   329篇
海洋学   37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26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在研究黄土剖面中有机物质(含微生物)与黄土层磁化率关系时,发现黄土层,特别是所夹古土壤层中存在含磁小体的趋磁细菌,古土壤层中趋磁细菌及磁小体含量均高于相邻的黄土层。磁小体形成和铁源关系测试结果揭示了趋磁细菌的生长与有机盐有关,较低浓度的有机铁更有利于趋磁细菌的生长和磁小体的形成。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机盐反映地面有机质含量,从而表明大量磁小体形成不是在古土壤最发育时期,也不是在快速黄土堆积时期,而是在气候转变的特定环境,即经过古土壤发育期的长期风化侵蚀,粘土矿物含量增高,与上覆的黄土堆积物组合成微氧环…  相似文献   
152.
晋北煤层夹矸粘土岩、偏岭石及紫矸的物质来源与成因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刘长龄 《沉积学报》1990,8(1):65-78
产于煤层中的夹矸主要由火山碎屑经沼泽水的高岭石化结果(含高温石英等);煤层底板碎屑高岭石组成的夹矸,则多由陆源风化产物经水流搬运进一步受沼泽水高岭石化结果(含微斜长石等)。偏岭石是在pH<4的沼泽水中溶解陆源风化物或火山碎屑pH=4.8~5生成Al_2O_3与SiO_2凝胶交互沉淀,在成岩作用中经水铝英石转变为偏岭石并重结晶的.紫矸主要是陆源风化产物粘土质经水流搬运机械沉积,表生作用可脱硅为软水铝石.  相似文献   
153.
若尔盖沼泽湿地的萎缩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60年以来,若尔盖沼泽湿地的快速萎缩严重影响黄河上游水量补给和当地湿地生态系统,但其机制尚不清晰。基于2010—2013年野外调查、气象水文资料和遥感影像,分析若尔盖沼泽退化的主要原因与机制。尽管气温的缓慢升高,但降水量并未减少,考虑到沼泽的季节性特征,气候变暖对沼泽萎缩影响相当有限,但不是主要原因。经遥感判读和统计,共识别现有920 km的人工渠道,其疏干的沼泽面积约648.3 km2,占总萎缩面积的27%。人工开渠作为强烈的人类活动干扰,是若尔盖沼泽快速萎缩的重要原因。自然水系的溯源侵蚀长期疏干沼泽、降低地下水水位和放射状地向沼泽内部切穿是沼泽萎缩的重要机制。人工开渠连通自然水系强化沼泽内河床下切和排水作用。  相似文献   
154.
通过对安西古沼泽沉积物沉积特征分析,粒度特征分析,孢粉分析并结合年代学资料,研究了安西古沼泽全新世古沼泽进退演化过程、疏勒河中下游河川径流量的变化及河西走廊西部地区古气候环境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晚更新世末至全新世河西走廊西部地区气候总体趋于暖湿,但气候冷干—暖湿波动频繁交替。安西古沼泽全新世沉积物4个粒度旋回:①366328 cm,328294 cm;②294240 cm,240206 cm;③206196 cm,196148 cm;④14854 cm,540 cm,可能代表河西走廊西部地区晚更新世末至全新世以来4个气候冷干—暖湿波动周期。   相似文献   
155.
杨永兴 《地理研究》1988,7(1):27-35
本文根据生态学原则,采用主成分、聚类制别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三江平原沼泽进行生态分类。将该区沼泽划分为二个沼泽类、四个沼泽亚类和八个沼泽体。并给出了衡量沼泽类型之间差异的数量尺度和对未知类型归类的判别数学模型,并论证了沼泽生态分类应采用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6.
王国平  吕宪国 《地理科学》2008,28(3):309-313
沼泽湿地是地球表层功能独特的生态系统,在其形成发育、时空演化及分异等方面与其它生态系统存在明显差异。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原长春地理所)在沼泽湿地形成发育、时空演化研究方面有丰富的学科积累。1958年,中国科学院确定沼泽为该所的主攻方向,成为中国最早的专门性沼泽研究机构之一,至今已满50周年。50年来,几代科研人员为沼泽湿地环境演变研究工作贡献了他们的青春年华,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57.
松嫩平原西部沼泽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湿地退化及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人们认识到湿地生态系统生态功能的重要性.因此,作为功能研究基础的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运用土地利用变化指数和景观格局指数模型,对处于生态脆弱区的松嫩平原西部沼泽湿地景观格局及动态变化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松嫩平原西部沼泽景观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松嫩平原西部现有沼泽湿地面积4 488.13 km2,近50年来减少了62.54%;2000年斑块密度为1954年的1.67倍,且最大斑块面积和最大斑块周长均减小,说明沼泽景观破碎化严重;松嫩平原西部沼泽湿地分布质心发生偏移,近50年,向西北方向偏移了19.4 km,主轴方向顺时针旋转了9.23o,表明了沼泽湿地景观具有破碎化和萎缩的趋势,并且呈现出不平衡性:湿地的萎缩程度偏重于研究区的东南部;得出松嫩平原西部沼泽湿地减少及生态环境恶化主要是由该区生态环境原生脆弱性和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导致的.通过景观格局变化的研究为沼泽湿地格局优化和生物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8.
两个时期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景观格局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若尔盖高原为研究区,选择1977年的Landsat MSS影像、2007年的Landsat TM影像和研究区90m分辨率的数字地形图为数据源,利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及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若尔盖高原1977年和2007年两个时期的沼泽湿地(包括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景观格局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与1977年相比,2007年研究区沼泽与沼泽化草甸的面积比(沼泽面积/沼泽化草甸面积)发生了明显变化,沼泽与沼泽化草甸的面积比由1977年的1/3减少到2007年的1/7;2007年沼泽面积明显减少,其面积只占沼泽湿地总面积的13%;两个时期,研究区沼泽湿地景观都集中连片分布,聚集度均高于90;与1977年相比,2007年沼泽湿地景观的斑块数减少,景观类型趋于单一,而平均斑块面积和聚集度都在增加;研究区沼泽湿地90%以上分布在坡度小于5°的空间范围内,随着坡度的增大,沼泽湿地的退化程度显著增高;与1977年相比,2007年研究区沼泽湿地景观分布质心发生了一定的空间位移,沼泽质心向西南偏移了3.88km,沼泽化草甸质心向东北偏移了12.35km。  相似文献   
159.
若尔盖高寒湿地土壤氮矿化对温度和湿度的响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原状土矿化培养方法研究了温度和湿度及其交互作用对青藏高原若尔盖湿地土壤(沼泽土和泥炭土)氮矿化的影响。研究表明,氮矿化速率在5~15℃之间对温度的反应较弱,而超过15℃时矿化速率则明显增加;泥炭土的氮矿化速率对温度的响应比沼泽土要敏感;氮矿化速率对淹水和非淹水响应敏感;除了在淹水条件下土壤的温度系数Q10在15~25℃之间较大(4.4左右)外,其余温度和湿度下大致在1~2之间,说明了淹水条件下氮矿化对温度响应最敏感的范围在15~25℃之间。  相似文献   
160.
长白山金川泥炭地圆叶茅膏菜的生态可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圆叶茅膏菜(Drosera rotundifolia)是营养贫乏型泥炭地的典型食虫植物。于2006年9月,应用“固有年际标记”确定长白山金川泥炭地边缘(A)和中心(B)圆叶茅膏菜种群的年龄结构,研究其生态可塑性。结果表明,两种群植株分别由5个龄级和4个龄级组成,年龄结构分别呈衰退型和稳定型。两个种群平均高度相差35.9%(nA=80,nB=110,P〈0.01),泥炭地边缘的生境更有利于植株高度的生长。各龄植株的平均高度均随龄级增加而呈相似线性增长规律(nA=80,nB=110,P〈0.05)。泥炭地边缘植株平均叶长、叶宽、叶柄长均高于中心(nA=74,nB=104,P〈0.01),而叶片表面的触毛密度则相反,泥炭地边缘植株的触毛密度显著低于中心(nA=74,nB=104,P〈0.01)。由于泥炭地边缘较中心生境土壤养分丰富,昆虫数量多,光竞争强烈,导致圆叶茅膏菜在植株高度、叶片形态、触毛密度方面表现出很高的生态可塑性,高生态可塑性应是圆叶茅膏菜种群适应泥炭地异质环境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