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9篇 |
免费 | 54篇 |
国内免费 | 23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7篇 |
大气科学 | 1篇 |
地球物理 | 32篇 |
地质学 | 392篇 |
海洋学 | 5篇 |
综合类 | 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21篇 |
2022年 | 24篇 |
2021年 | 26篇 |
2020年 | 23篇 |
2019年 | 20篇 |
2018年 | 16篇 |
2017年 | 21篇 |
2016年 | 23篇 |
2015年 | 22篇 |
2014年 | 31篇 |
2013年 | 23篇 |
2012年 | 28篇 |
2011年 | 38篇 |
2010年 | 31篇 |
2009年 | 24篇 |
2008年 | 26篇 |
2007年 | 15篇 |
2006年 | 14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17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6篇 |
1996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11.
盾构施工以其高效的施工特点在现代地下工程施工中愈来愈受欢迎,而其穿越的地质条件也愈来愈复杂。致密砂土作为一种特殊的地质环境,直接影响到盾构施工,目前为止,对于致密砂土的特性研究尚未达到成熟阶段。试验采用便携式拍照显微镜获取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原状土图片:利用Adobe Photoshop拼接,并对其进行黑白二值化处理获取颗粒轮廓;最后通过image-Pro plus程序统计分析得到颗粒形状参数;并将试验结果与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勘察结果进行比对。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作为一种统计分析致密砂土颗粒形状的有效方法;致密砂土在空间呈长轴分布,且与颗粒的形状参数有良好的相关性。试验结果对颗粒形状研究有参考价值,对苏通综合管廊工程盾构施工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2.
113.
盾构施工地面长期沉降的神经网络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逆传播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了盾构施工地面长期沉降的非线性预测模型,建立了沉降与诸多影响因素:所处位置、时间、上覆土性参数及盾构施工参数等的关系模型。通过在上海地铁2号线龙东路一中央公园站区间资料的验证,发现与实际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114.
软土中盾构隧道施工不可避免地扰动周围地层,进而引起地面沉降,沉降过大时将危及邻近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和结构安全。全面理解盾构隧道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的影响因素及对沉降的准确预测,对于减少施工环境危害十分重要。考虑盾构压重后,引入Mindlin解计算盾构下卧土层中的附加应力,采用单向压缩分层总和法计算盾构下卧土层的总固结沉降,由盾构掘进速度及停机时间确定附加应力作用时间后,应用太沙基一维固结理论计算在该作用时间内的固结沉降,应用Peck公式建立了盾构下卧土层沉降与地面沉降的关系,并以杭州庆春路过江隧道地面沉降的实测验数据对上述理论进行了验证。分析表明,考虑盾构掘进速度及停机时间的地面沉降计算理论基本合理;盾构掘进速度及停机时间会对隧道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产生显著影响;在其他施工条件相同的前提下,提高盾构掘进速度和减少停机时间有利于减少地面沉降。 相似文献
115.
防止盾构隧道开挖面失稳的关键是合理设置不同盾构支护平衡模式下的支护压应力。在改进的筒仓楔形体模型计算方法得出的开挖面松动土体对刀盘压力呈近似呈抛物线分布的基础上,研究了气压支护模式、泥水支护模式和土压支护模式下,盾构隧道开挖面分别在地下水位以上和地下水位以下时开挖面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有效支护应力均匀分布时,除粘土开挖面下部失稳外,其余土体均为开挖面中下部失稳;有效支护压应力呈上小下大的梯形分布时,除软粘土开挖面下部失稳外,其余土体均为开挖面上部失稳;有效支护应力呈上大下小的梯形分布时,所有土体开挖面均为下部失稳;在气压、泥水和土压平衡支护模式下,开挖面在未到达筒仓楔形体模型所假设的开挖面整体失稳前,开挖面已经发生了局部失稳,采用筒仓楔形体模型确定的极限稳定支护力是不安全的。最后给出了开挖面松动土体对刀盘压应力公式中计算参数的无量纲化图,以方便实际工程运用。 相似文献
116.
为提升地铁盾构隧道的防灾减灾能力,以北京某典型地铁盾构隧道及邻域的基坑工程为基础,应用相似材料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上方基坑开挖卸荷-加载作用下地铁盾构隧道的变形特征及围土压力分布规律,并对基坑底部与盾构隧道顶部净距和基坑加载强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盾构隧道上方基坑开挖卸荷-加载过程中,随着基坑开挖卸荷的进行,盾构隧道逐步上浮,基坑开挖至底部时,竖向位移达到最大值;随着基坑加载的进行,竖向位移可得到适量恢复,最大竖向位移差及最大水平位移差均出现在基坑开挖卸荷完成阶段,此时应尽早完成基础底板封闭施工。基坑开挖卸荷-加载过程中,盾构隧道围土压力始终呈葫芦型对称分布,盾构隧道顶部及底部土压力较大,腰部土压力较小,基坑开挖卸荷完成后,长轴方向土压力明显减小,基坑加载完成后,土压力有所恢复,但并未达到最初状态。随着基坑底部与盾构隧道顶部净距的增加,盾构隧道结构位移、拱顶与拱底竖向位移差及水平收敛均逐步减小,当净距大于3 h(h为基坑深度)时,上方基坑卸荷-加载对盾构隧道影响逐步趋于轻微。在基坑加载强度为卸载强度的2倍时,盾构隧道竖向位移可恢复至最初状态。 相似文献
117.
118.
大直径气垫式泥水平衡盾构机在不同地质条件长距离掘进中,都会对盾构机刀具产生不同程度的磨损,尤其在砂卵石为主的地层、石英含量超高岩层及上软下硬地层,盾构机刀盘、刀具更易磨损。为保证盾构机刀盘使用安全,需经常带压进仓进行刀具检查,对边滚刀、中心滚刀按不同磨耗标准进行更换。通过某过江通道带压进仓查/换刀工程实例,对大直径盾构带压进仓查/换刀施工工艺和方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19.
120.
随着盾构法在隧道施工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盾构隧道横断面抗震性能的研究日益受到业界关注。以武汉长江隧道为例,对土体采用D-P本构模型,盾构隧道结构采用梁-弹簧模型,建立盾构隧道横断面二维模型进行动力有限元计算,该模型顶部采用自由边界,侧面采用自由场边界,底部采用静态边界。选用0.1g的天津波和场地人工波作为激励,研究了盾构隧道结构的加速度、变形和内力响应。结果表明:盾构隧道的拱顶与拱底的加速度响应大于隧道左侧、右侧;隧道拱底的绝对位移响应最大;地震作用对隧道衬砌结构的内力增量较为明显。目前的隧道结构设计可以满足结构抗震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