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25篇
  免费   651篇
  国内免费   1035篇
测绘学   93篇
大气科学   219篇
地球物理   482篇
地质学   2684篇
海洋学   146篇
天文学   376篇
综合类   220篇
自然地理   291篇
  2024年   71篇
  2023年   220篇
  2022年   244篇
  2021年   241篇
  2020年   165篇
  2019年   144篇
  2018年   103篇
  2017年   126篇
  2016年   95篇
  2015年   191篇
  2014年   286篇
  2013年   214篇
  2012年   292篇
  2011年   289篇
  2010年   174篇
  2009年   127篇
  2008年   152篇
  2007年   139篇
  2006年   125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145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94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71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63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41.
中国河南东秦岭—桐柏成矿区、带的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秦岭桐柏区域成矿规律的研究,是以不同时期的板块或地体俯冲或碰撞增生构造分析为基础。根据华北地台南缘由两个早寒武地体所组成,划分出华熊成矿区和嵩箕成矿区。著名的秦岭—桐柏褶皱带即为秦岭—桐柏成矿带;而成矿亚带的划分是以不同时期活动陆缘增生或造山带为根据的,它们分别是中元古、加里东和海西成矿亚带。文中阐述了构造环境和成矿作用,并提出花岗岩类及其成矿作用板块构造模式,特别是中生代大储内都挤压或A—型俯冲的成岩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942.
中国滇西兰坪—思茅地洼盆地内中轴断裂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对中、新生代兰坪—思茅地洼盆地东、西部沉积特征、岩浆活动、地球物理场和卫星影像资料的综合研究与对比分析,论证了盆地内中轴断裂带的地质特征;讨论了中轴断裂带对盆地演化和成矿作用的重要意义。它是该区深部动力作用的主导构造 ,又是该区超大型、大型矿床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943.
本文是1986年古雷—石城剖面及嵩口—宜城剖面深地震测深资料的初步研究结果。 对古雷—石城的纵剖面资料,分析了震相特征,共识别出五个波组:P_2、P_3~0、P_4~0、P_5~0及P_n(P_n~0)。通过对波的走时反演,正演拟合和理论地震图方法等计算,得到了该区地壳与上地幔结构模型。 古雷—石城地区地壳具有多层结构,并可划分为上、中、下三层。古雷炮点给出的厚度分别为1.0km、15.7km、12.8km,地壳平均速度为6.29km/s,深度为29.5km,上地幔顶面P_n波速度为7.83km/s。石城炮点给出厚度分别为1.8km、18.3km、12.4km。地壳平均速度为6.29km/3,深度为32.4km,土地幔顶面P_n速度为8.00km/s。 在中地壳下部存在一低速层,其厚度为2.8km,速度为5.85km/s。根据其它研究结果,初步判断低速层介质是半熔融物质组成。 测区内横向变化比较强烈。从东向西有长乐—诏安、政和—海丰和邵武—河源三个大断裂穿过该区,并且都深切至莫霍面;在漳州盆地之下莫霍面隆起约3km,戴云山区下莫霍面凹陷近2km;永安—梅州莫霍面隆起接近3km。莫霍面分布显示出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加深。 宜城—连城—嵩口非纵剖面显示了莫霍面在两处有明显断错,错距约2km邵。表明昭武—河源断裂是切割莫霍面的深大断裂。  相似文献   
944.
延边地区闹枝金矿为一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床,产于中生代火山盆地外缘的早海西期花岗闪长岩出露区,矿体严格受构造破碎带控制。本文从矿床产出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入手对区内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揭示出闹枝金矿与中生代火山杂岩有密切的成因联系.闹枝金矿为—燕山期钙碱性火山岩浆活动所形成的火山—次火山热液矿床.矿床形成于中温、pH值为弱酸—弱碱性、Eh值较低的弱还原—还原条件.成矿作用具有多阶段性。金主要以氯金络合物和硫金络合物形式迁移.  相似文献   
945.
新疆贝勒库都克钾长花岗岩交代蚀变及锡矿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贝勒库都克钾长花岗岩是一个富含Sn、As和F的岩体,具同熔型特征,是形成贝勒库都克锡矿的母岩.在岩体形成的后期,经历了钾化—钠化—云英岩化三个交代蚀变阶段.Sn、As等成矿、伴生元素的析出和富集发生在钠化和云英岩化两个阶段,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锡矿床.  相似文献   
946.
本文以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观点探讨四川米易白马层状岩体辉长岩及碱性粗面—碱性正长岩的成因。形成岩体的岩浆与峨眉山玄武岩同源。母岩浆分离结晶时,结晶相演化路线为:橄榄岩橄长岩 辉长岩 正长岩;岩浆演化路径为;橄榄玄武岩浆(类似Olivine basali) 中长玄武岩浆(类似Hawaiite) 更长玄武岩浆(类似Mugearite)碱性(纳质)粗面、正长岩浆,最终向粗面岩岩浆趋势演化。文中对辉长岩和粗面—正长岩微量元素、稀土元素数据进行分析、作图,提出形成辉长岩浆主要是峨眉山玄武岩母岩浆的第三代残余岩浆,即更长玄武岩浆;而粗面—正长岩浆是堆积型辉长岩结晶后所留下的残余岩浆,也是整个峨眉山玄武岩浆分离结晶的终点。  相似文献   
947.
特殊的地质背景与生态环境叠加强烈的人类活动,导致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呈现显著的脆弱性特征。从生态系统敏感性和适应性角度出发,喀斯特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生境对外界扰动响应的脆弱性特征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尤其是借助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生产力、土壤水分/养分等指标揭示了喀斯特生态系统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石漠化等过程的敏感性等方面,但综合野外试验、数值模拟、数理统计等手段的生态系统敏感性定量化研究仍较薄弱。在生态系统适应性方面,虽然具有喜钙、耐旱以及石生等特性的植物种群通过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自我调节能够呈现出对岩溶环境的适应性,但喀斯特生态系统对人类干扰和气候变化等环境胁迫响应的适应机制仍缺乏长期的生物及理化过程研究。今后,应针对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生境间的正反馈机制,增强系统组分的耦合分析,加强喀斯特生态系统脆弱性驱动机制研究与定量评估,突出系统脆弱性在石漠化遏制和生态恢复重建中的关键地位。  相似文献   
948.
诺尔特地区位于我国重要的阿尔泰有色金属和贵金属成矿带北部山区,近年来在该区不断发现有铜金矿化点,显示该区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小土尔根铜矿位于诺尔特Au—Pb—Zn(—W—Mo)成矿带北部,红山嘴大断裂的北侧,成矿条件有利。本文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考察,选取该矿不同矿体中矿石的金属硫化物进行矿物学特征研究,在此基础上测试其化学成分和S、Pb同位素组成,以探讨其成矿物质的来源和成因类型。电子探针分析表明:黄铁矿的Co/Ni比值集中分布于5.0~11.1,S/Se范围为2217~7388,指示其为与火山作用有关的潜火山热液成因;闪锌矿中S/(Zn+Fe)值高于理论值,显示了硫逸度较高的热液环境;黄铜矿的[n(Cu)+n(Fe)]/n(S)=0.98,推测其成矿温度约为200℃,这与金属硫化物阶段石英脉中所测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220~250℃基本一致,均表明其形成于中低温环境;方铅矿的Pb/S值低于理论值,同样指示了硫逸度较高的热液环境;闪锌矿等硫化物中,多种元素均有类质同像现象的发生。硫化物的δ~(34)S_(V-CDT)组成范围比较窄,变化范围为7.1‰~10.6‰,集中分布于7‰~9‰之间,具有较明显的塔式分布特征,主要为单一的岩浆硫。硫化物Pb同位素组成比较稳定,在铅同位素构造模式图以及△β—△γ图解中,均显示其为壳幔混合源。综合目前研究,笔者认为小土尔根铜矿可能是晚古生代早期(D_1—D_2)阿尔泰造山暂歇拉张期岩石圈伸展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949.
通过年代学的研究,在西藏冈底斯东段驱龙—甲马地区叶巴组火山岩、底日玛矿区的闪长岩、丢嘎地区的花岗岩、象背山矿区和驱龙矿区的含矿花岗斑岩中,获得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54.8±6.8Ma、52.39±0.95Ma、50.8±1.2Ma、14.35±0.49Ma和15.48±0.42Ma。结合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详细总结该区域的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为:1在新特提斯洋向北俯冲的作用下,形成了叶巴组火山岩,在这个阶段形成了与早—中侏罗世岛弧型中酸性火山岩—浅成岩建造有关的铜、金、银、铅锌矿床成矿亚系列;2在印度—亚洲大陆主碰撞阶段形成了林子宗组火山岩和大量发育的侵入岩,在这个阶段形成了与古新世—始新世中酸性火山—中浅成岩浆建造有关的铅锌、银、钼、钨、铁矿床成矿亚系列;3在后碰撞伸展的体制下,侵入了大量含矿斑岩体,这个阶段主要形成与中新世中酸性浅成岩浆建造有关的铜、钼、铅锌、钨、金、银矿床成矿亚系列,这是研究区主要的成矿类型。最后认为是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导致了大规模斑岩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950.
华南陆块液体钾、锂资源的区域成矿背景与成矿作用初探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中国华南陆块江汉盆地的江陵凹陷和潜江凹陷以及江西吉泰盆地等裂谷盆地,在白垩纪—古近纪时期,发育了大量的蒸发岩,并形成了富含钾、锂、铷、铯、溴、碘、硼元素的卤水,这些高价值元素的含量多达到工业利用品位或综合利用品位,资源潜力巨大。这些资源的富集区域分布于华南陆块与新华夏裂谷构造的交汇处,同时也是华南花岗岩省与新华夏裂谷玄武岩的分布区。通过对该区域大地构造、火成岩、古气候、古地理特征与全球海侵事件等综合分析,同时结合盆地卤水化学成分的研究,作者提出华南陆块(地区)的中生代—新生代盆地(群)可能是液体钾、锂、铷、铯、溴、碘、硼资源的成矿区;成矿物质受到白垩纪—古近纪火山活动带来的深部物质及海侵事件带来的海水等多源补给,前者主要带来锂、钾、铷、铯等,后者带来钾及溴、碘等。华南盆地卤水中钾、锂等元素的富集是内生与外生地质动力作用的结果,即构造-火成岩-海侵-干旱气候耦合作用的结果,成矿作用过程可以归结为裂谷沉积成矿,主要形成富钾、锂卤水;埋藏阶段这些卤水通常转移到孔隙发育的碎屑岩、玄武岩及断裂带内保存,形成盆地深层卤水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