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1篇
  免费   270篇
  国内免费   122篇
测绘学   57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88篇
地质学   1338篇
海洋学   25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36篇
自然地理   5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66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67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4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8年   4篇
  1946年   1篇
  1945年   1篇
  1941年   1篇
  193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761.
埕岛潜山带裂缝分布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埕岛地区地质、测井、试井等资料,利用A.M.Sibbit和Q.Faivre裂缝参数估算方法,对埕岛潜山带的裂缝宽度、孔隙度、储渗类型进行了估算;采用曲率法、应力场模拟技术及断裂因子等方法,对潜山带风化期破裂缝及构造裂缝分布进行了预测和评价,将本区裂缝发育情况分为四级。文章指出,I级和Ⅱ级裂缝发育带是研究区下一步勘探的优先目标。  相似文献   
762.
渗透率是油藏描述和油藏工程中较为关键性的参数,因而如何求取较为精确的地层渗透率参数值显得格外重要。本文在岩心分析化验数据和相关测井曲线数据归一化的基础上,利用改进的开窗技术,借助反馈的神经网络方法逐点计算地层的渗透率。以往在利用遗传算法预测渗透率的时候,因为只考虑了单一的数据点,没有把邻近层位的数据加入学习过程中来,故影响了预测模型的精度和可信度。笔者经过系统的研究,用相邻5个层位的数据点进行学习,建立储层渗透率的预测模型。大庆萨尔图油田葡萄花油层组PⅠ1—PⅠ4小层砂岩的油气勘探实践证明,预测的渗透率与实测的渗透率的值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763.
以胜利油区孤东油田七区西为例,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应用研究区岩心、测井,动态等资料,对曲流河古河道砂体进行了系统的储层层次构型精细解剖。在点坝定量分布模式的指导下,根据点坝砂体垂向上典型的正韵律、砂体厚度大以及紧邻废弃河道分布等特征,在研究区Ng522单层复合河道砂体内部识别出2个单一点坝。综合露头和现代沉积的研究成果、经验公式预测以及对子井分析,建立了研究区点坝内部构型定量模式,以单井上识别的泥质侧积层作为依据,点坝内部定量模式及动态监测结果作为指导,进行模式拟合,达到系统解剖点坝内部构型的目的。建立了点坝内部泥质侧积层控制的剩余油分布模式,提出了采用在点坝砂体中上部钻水平井的方式开采侧积层控制的剩余油。点坝构型解剖成果在研究区得到了较好的应用效果,而且对类似油田储层精细研究及剩余分布预测都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64.
流花16-2油田发现于2010年5月。它是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近年发现的中型轻质油田,也是该区自营勘探以来发现的储量最大的油田。油田位于珠江口盆地番禺低凸起东端海域深水区,流花16-2构造为断块圈闭,储层为下中新统珠江组下段及上渐新统珠海组海相中细砂岩和生物碎屑灰岩,盖层为珠江组上段巨厚层海相泥岩,具有良好的储盖组合。油源来自油田南面的白云凹陷东凹古近系恩平组—文昌组烃源岩。油藏具有埋深浅、储量丰度高、原油密度低、测试产能高等特点。论述了油田的发现与勘探历程以及油田的基本地质特征,总结了取得勘探突破的实践认识与启示。  相似文献   
765.
运用岩心观察、粒度分析、地震及测井曲线形态分析等资料,结合单井相、剖面相分析,对永安镇油田沙三段上亚段一沙二段下亚段沉积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确定其发育河流一三角洲相沉积和湖泊相沉积。三角洲相沉积在该地区发育三角洲平原亚相和三角洲前缘亚相。湖泊相发育滑塌沉积。系统研究了储集砂体的时空演化、展布规律及砂体发育的控制因素,分流河道微相和河口坝微相是该区最有利的储集砂体,对下一步石油地质勘探研究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766.
轮南地区迄今以奥陶系为目的层的钻井约52口,几乎均揭示出储集空间以缝洞为主,属碳酸盐岩风化壳裂缝型储集层,非均质性极强,其有效储集层分布异常复杂,横向预测困难很大。建立了碳酸盐岩缝洞型储集层以相干体计算技术、地震一测井联合反演技术及模式识别技术为主体的综合地球物理横向预测技术体系,具体为:①采用相干体计算技术确定断裂系统和其它构造信息,同时确定储集层的大致发育情况;②根据断裂与裂缝的关系,对地震资料进行精细的构造解释,确定圈闭和可能的裂缝发育带,同时为高精度的地震一测井联合反演提供准确的层位数据;③精细的地震一测井联合反演技术确定储集层的纵横向发育及其内部特征,为储集层描述提供必要条件;④模式识别油气检测技术进一步落实储集层的含油气性;⑤利用可视化技术对中间结果和成果进行检查和表达。预测结果表明,岩溶斜坡带特别是古“山梁”及轮南断垒带、桑塔木断垒带的岩溶、裂缝发育,是有利区带;有利储集层分布在奥陶系风化壳顶部及以上30~120m的厚度范围内,包括风化壳顶部裂缝发育带和其上的岩溶带。  相似文献   
767.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油田长6段储层沉积相及勘探方向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对下寺湾油田长6段已知油藏沉积相、沉积微相的研究分析,认识到低孔、低渗油田有利储层分布主要受沉积相带的控制,本地区三角洲前缘亚相的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微相是主要的储集层,同时油气富集也受局部微幅度构造的影响。本区生、储、盖组合关系良好,具备形成大规模油藏的条件,在勘探方向上以已知油藏为中心,向东、西两侧进行勘探,将会有更大发现。  相似文献   
768.
伊拉克中南部艾哈代布油田的中上白垩统生物碎屑灰岩构成两类储集层:中高孔渗储集层和中高孔低渗储集层。两类储集层的形成环境、储集空间、孔隙结构及孔渗性能等均不相同。前者主要发育在台内滩亚相颗粒灰岩类中,以铸模孔、非组构选择性溶孔、粒内溶孔和粒间孔为主,具有良好的孔喉配置关系,储渗性能较好,为本区最优质的储集层。后者主要发育在能量较低的泥晶灰岩类中,以体腔孔和晶间孔等孔隙为主,孔喉配置稍差,渗透性能较差。储集层受到沉积相和建设性成岩作用的控制。台内滩亚相是最有利的沉积相带,溶蚀作用、新生变形作用和白云石化作用是本区绝大多数次生孔隙形成的主控因素,其中同生期和表生期的溶蚀作用是本区有利储层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769.
塔河地区奥陶系油田水分布与运动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河油田是我国最大的陆上整装碳酸盐岩油田,其油田水分布与运动特征反映了油气运移规律。该区奥陶系油田水现今总体矿化度高,南北向存在从低到高再到低的3个矿化带,各带内平面分割性强,纵向层间差异大。塔河油田奥陶系的流体经历了多期次活动,奥陶系储层共捕获了4~5期盐水包裹体,其均一温度范围集中在60~80℃,90~105℃,110~140℃和145~170℃,盐度集中在0.5%~4%、5%~10%、10%~13%、14%~18%、>18%,反映出奥陶系储层曾经历过了4~5期热流体活动,对照埋藏史与油气运移史,高盐度流体活动与油气运移具有良好的匹配关系,油田水化学指标(油田水变质系数、碳酸盐岩平衡系数等)反映出塔河油区现今保存条件良好。井剖面包裹体纵向温度、盐度纵向不规则变化表明流体的活动以侧向运移为主。流体势分析说明运移方向不仅包括塔河东、南面是烃源岩方向,而且具有高流体势的西面也可能是油气来源方向。  相似文献   
770.
断裂对辽河西部凹陷大洼油田油气成藏和分布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位于辽河西部凹陷的大洼油田属于多断块油田,受大洼断裂带的影响,不同断块不同油层的原油性质和化学组成有较大差异,并且浅层原油成熟度高于深层原油的成熟度。这些差异反映断层在不同时期的活动对油气运移和分布产生的作用不同。大洼主干断裂是一个基底断裂,是一个古近纪长期活动的生长断裂,它控制着清水洼陷的沉积;在始新世形成的断层成为沙三段烃源岩向东营组地层供烃的油源断层;在东营组末以来形成的断层为控制东营组油气分布的控藏断层。断层多期活动以及烃源岩排烃动力的幕式变化导致大洼油田不同深度油层的油气成熟度垂向分布“颠倒”。不同时期烃源岩排烃动力的变化与东营组地层内不同砂体孔渗性的差异,导致油气进入储层时的动力和阻力的差异也是大洼油田油气水分布复杂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