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51篇
地球物理   147篇
地质学   89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01.
新场沙溪庙组JS42气藏储集层为河口坝砂体,单层砂体(组)厚度较大,孔隙较发育,平面分布特征清晰。试采情况表明,该气藏为受构造控制的岩性气藏,气水关系复杂。随着新场3D3C地震资料范围的扩大,为克服前期单纯利用低频、强振幅模式的多解性,利用地震叠前道集资料,合成横波测井曲线、正演AVO道集,分析对比高产储层及气水层属性特征差异,开展叠前AVO反演。利用泊松比与波阻抗交汇图有效地预测出JS42气藏孔隙砂体发育区和气水分布区。依据该预测结果部署钻井测试取得成功,说明叠前AVO反演方法较常规地震属性解释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202.
横波地震基本理论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The people have highly attached importance to the technipues of S-wave seismics. It is basic
premise of S一wave exploration or combining S-wave and P-wave study the basic theory for S-wave seismics. In the basic theory,especially,seismic-wave velocities(Vp,Vs) and its ratio(Vp,Vs) must be studied.
  相似文献   
203.
福建沿海地区地壳S波速度结构和泊松比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福建沿海地区人工地震测深剖面的单分量地震记录,对S波信息进行开发研究,通过对地震记录重新采样,数字处理与分析,获得了该区地壳S波速度模型,结果发现:福建沿海地区的地壳与上地慢S波速度结构可分为三层,即上地壳,中地壳和下地壳;在中地壳普遍发育一层速度为3.4-3.5km/s的低速层,厚度约3-4km;MOHO面深度,泉州以北最浅,仅为28km,宁德以南最深,为32km。结合P波速度模型,我们获得了该区地壳平均泊松(Poisson)比模型,漳州盆地和福州盆地平均泊松比值表现出异常高值,而泉州、淦溪地带的平均泊松比为相对低值,结果显示:泊松比值的大小与断裂交汇区,筘辊地热异常区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04.
岩体负泊松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涂忠仁  杨强 《岩土力学》2008,29(10):2833-2836
高分子材料领域已经研制出一些具有负泊松比效应的材料,而岩石材料中负泊松比现象十分罕见.基于国内首条在建海底隧道--厦门东通道海底隧道工程而开展的岩体室内动力测试和静力测试工作中,均观察到了泊松比为负值的现象.利用品粒转动模型,对此特殊试验现象的成因给出了初步解释,并得到了岩体试样泊松比值的合理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205.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S6.9地震深部构造背景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琼  肖卓  武粤  李抒予  高原 《地震学报》2022,44(2):211-222
2022年1月8日青海境内的托莱山—冷龙岭断裂附近发生了门源MS6.9地震。结合地壳厚度、速度结构及各向异性等资料探讨了门源地震的深部构造特征,揭示了门源地震的发震位置与地壳结构变化的密切关联。结果显示:门源MS6.9地震发生在地壳厚度和vP/vS值都出现快速空间变化的区域;大约在10—20 km深度范围内,震源位于P波速度从浅到深由高速变低速的垂向过渡区,同时也是S波速度和泊松比分布呈现明显横向变化的过渡区域,震源下方存在明显的低速区;冷龙岭断裂两侧相速度的方位各向异性变化比较明显。1月12日的MS5.2余震震中紧邻2016年MS6.4地震震中,揭示出2022年门源MS6.9地震及其余震活动导致了冷龙岭断裂比较充分的破裂,两次门源地震主震之间及邻区短时间内难以积累更大能量,因而短时间内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持续向北扩展所导致的地表隆升和地壳增厚是该地区强震频发的主要构造成因。   相似文献   
206.
刘嘉栋  丁志峰  武岩  姜磊 《地震学报》2022,44(3):357-373
对2006年10月—2009年9月华北克拉通北部太行山—燕山造山带及相邻区域115套宽频带流动台和6套甚宽频流动台的接收函数数据,使用预测反褶积方法进行处理,消除沉积层的影响;然后利用谐波校正的H-κ-c叠加方法,得到了华北克拉通北部造山带及邻近区域消除地壳S波方位各向异性及倾斜界面影响的地壳厚度及泊松比。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壳厚度呈现西厚东薄的整体特征,地壳厚度与地形存在高度相关性,且基本符合艾里(Airy)均衡理论。西部陆块泊松比较低,表明其相对稳定,中部造山带和东部陆块的泊松比分布不均匀,可能遭受过复杂的改造过程。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推测怀来—延庆盆地及唐山南部存在地壳部分熔融和上地幔物质的上侵,石家庄北部存在下地壳拆沉,保定—房山一带下地壳拆沉后,受伸展作用影响遭遇地幔物质底侵。不同区域地壳结构的差异性导致了谐波矫正前后研究区地壳厚度及平均泊松比变化的分布不同。  相似文献   
207.
南岭-武夷交汇区的深部背景及地壳泊松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南岭-武夷交汇区深部动力学过程提供深部背景资料和科学依据,本文利用远震P波接收函数H-κ叠加和共转换点(CCP)叠加两种方法获取了研究区66个宽频带流动台站及24个固定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泊松比和Moho面起伏形态,揭示了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地壳结构及泊松比变化特征,给出了南岭和武夷之间一条莫霍凸起带的高分辨图像.
结果显示:(1)研究区内地壳厚度平均值为31.2 km,泊松比平均值为0.23,总体呈现薄地壳、低泊松比的特点.地壳厚度从西北往东南由厚变薄,与区域地壳伸展特征相一致.(2)在韶关-赣州-吉安-南昌一线存在条带状薄地壳结构,平均值为28 km,呈南西-北东向展布,对应的泊松比值略微升高.推测地壳减薄带的形成可能与来自南海方向的地幔热流上涌有关.(3)江南造山带的泊松比整体偏低,存在两处平均值小于0.21的区域.华夏地块内地壳厚度与泊松比之间存在弱的负相关,表示随着地壳厚度的增大,铁镁质的下地壳厚度在整个地壳厚度中所占的比例减小.  相似文献   
208.
腾冲火山区的地壳厚度和平均泊松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胥颐  李雪垒  汪晟 《地球物理学报》2017,60(6):2256-2264
腾冲是青藏高原东南缘重要的第四纪火山活动区域,全新世以来的火山主要集中在腾冲盆地的中央,由北向南形成一个串珠状的火山链.为了深入探索这一火山区的深部结构和岩浆活动特征,我们在腾冲北部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流动地震观测,利用接收函数方法计算了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平均波速比和泊松比,研究结果揭示出测线下方地壳结构与岩浆活动及火山分布的对应关系.测线北部7个台站的地壳厚度在35.4~37.6 km之间,平均波速比为1.82~1.92、泊松比为0.28~0.31,其中马站附近莫霍面抬升幅度最大,与相邻地区莫霍面深度相差1~2 km,平均波速比和泊松比也达到最大值.相比之下,测线南端两个台站的地壳厚度接近40 km,平均波速比和泊松比仅为1.61~1.64和0.18~0.20,与测线北部7个台站的地壳结构相差甚大.分析表明地幔上涌对火山区莫霍面的局部抬升产生了一定影响,火山湖、黑空山、大-小空山和打鹰山下方应该存在一个相互联通的壳内岩浆囊.该岩浆囊在南北方向上的尺度约为20 km,热流活动以及幔源物质的侵入是地壳平均波速比和泊松比偏高的主要原因,它与热海附近的地温异常区分属两个不同的壳内岩浆存储系统.  相似文献   
209.
文中利用远震P波接收函数,联合接收函数H-κ叠加方法和时间窗滑动方法,分析了2012年6月30日新疆新源-和静MS6. 6地震震中距200km内11个固定地震台2009年1月—2012年12月(石场台为2006年1月—2012年12月)的地壳介质泊松比的变化特征,分析了乌苏、石场和新源3个台站准重复接收函数的莫霍面Ps转换波到时(tPs)变化,获得了以下认识:1)在新源-和静MS6. 6地震前2~3a的不同时段,5个震中距130km的台站的地壳介质泊松比相继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持续下降过程,与台站平均地壳泊松比相比,下降幅度为0. 003~0. 014,4个台站的下降幅度大于均值误差,乌苏台(震中距最小,为77km)的下降起始时间(2009年7月)最早; 6个震中距150km的台站的地壳介质泊松比在均值上下波动,没有出现明显的下降和持续低值现象; 2)出现泊松比低值异常的台站,其接收函数tPs在震前变小(Ps转换波在地壳内的走时变小),在震后变大(Ps转换波在地壳内的走时变大); 3)综合分析泊松比下降的幅度、持续时间、后续变化过程及接收函数tPs的变化,推测这种异常变化的原因是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出现的地壳介质物性变化,这一观测结果表明,在高密度台网的支撑下,接收函数方法可能成为探测强地震前地壳介质泊松比变化的一种新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210.
李婷婷  刘利  胡光武  陈飞 《地震》2019,39(3):149-157
将江苏地区(30.5°~35.5°N, 116°~122°E)按1°×1°分成18个子区, 搜集整理了江苏数字地震台网2009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产出的震相观测报告, 采用多台和达法计算了各子区域的平均波速比, 分析研究了全区波速比和泊松比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 ① 各区的波速比均值介于1.68~1.73之间, 相关系数均在0.99以上, 全区平均波速比值为1.71, 较全球大陆地壳平均值偏低; ② 全区平均泊松比值为0.24, 研究区域没有熔融的介质性质, 与该区地质构造以花岗岩为主的特征一致; ③ 从泊松比与地壳厚度的相关性来看, 江苏地区的泊松比与地壳厚度整体上呈现负相关的关系, 北高南低、 东高西低, 在33°N附近, 泊松比高低相间, 变化复杂, 可能与研究区内复杂的地质构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