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费全文 | 5841篇 |
免费 | 1324篇 |
国内免费 | 1525篇 |
测绘学 | 716篇 |
大气科学 | 324篇 |
地球物理 | 964篇 |
地质学 | 5046篇 |
海洋学 | 731篇 |
天文学 | 100篇 |
综合类 | 444篇 |
自然地理 | 365篇 |
2024年 | 129篇 |
2023年 | 388篇 |
2022年 | 514篇 |
2021年 | 534篇 |
2020年 | 337篇 |
2019年 | 362篇 |
2018年 | 276篇 |
2017年 | 320篇 |
2016年 | 293篇 |
2015年 | 310篇 |
2014年 | 382篇 |
2013年 | 312篇 |
2012年 | 371篇 |
2011年 | 304篇 |
2010年 | 306篇 |
2009年 | 272篇 |
2008年 | 274篇 |
2007年 | 285篇 |
2006年 | 220篇 |
2005年 | 196篇 |
2004年 | 203篇 |
2003年 | 201篇 |
2002年 | 158篇 |
2001年 | 153篇 |
2000年 | 148篇 |
1999年 | 151篇 |
1998年 | 174篇 |
1997年 | 186篇 |
1996年 | 176篇 |
1995年 | 134篇 |
1994年 | 89篇 |
1993年 | 95篇 |
1992年 | 96篇 |
1991年 | 62篇 |
1990年 | 81篇 |
1989年 | 64篇 |
1988年 | 21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10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8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4篇 |
1977年 | 4篇 |
1964年 | 4篇 |
1943年 | 4篇 |
储层可压性的准确评价是储层压裂设计和压后产能评估的重要前提。目前,采用岩石力学参数进行页岩可压裂性评价取得了较好的现场应用效果。因此,如何准确获取岩石力学参数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通过建立一种基于物理信息约束的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采用物理和数据双驱动,仅使用少量数据就能够实现岩石力学参数的准确预测。为验证模型性能的优异性,采用人工神经网络、随机森林和XGBoost模型与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物理信息约束的神经网络在少量数据下预测岩石力学参数的平均准确率高于95%,性能远优于其他模型。采用物理信息约束的神经网络预测得到弹性模量、泊松比、抗拉强度和断裂韧性4种岩石力学参数,基于岩石力学参数对储层可压性的影响,建立了基于脆性指数和力学参数的可压性评价方法。最后,以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K2段不同储层可压性为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研究区整体可压性较好,其中,纹层状混合质页岩可压裂指数高于0.7,可压性良好;纹层状长英质页岩、厚层状灰云质页岩和薄层灰云质页岩可压裂指数均处在0.4~0.7,可压性中等。评价结果与实际施工现场各储层日采油量进行对比,证实了可压性智能评价方法的可靠性,该方法可以推广至页岩储层可压性评价工作中。
相似文献富油煤作为一种集煤、油、气为一体的特殊非常规油气资源,通过原位热解可转化为高附加值焦油、可燃气及半焦固体燃料等,具有解决传统煤炭工业发展过程中绿色开发、清洁低碳利用难题的潜力。在减少煤炭开采污染、提高能效利用等方面,为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也为我国寻求油气资源战略依赖突围提供了重要路径参考。然而,目前国内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的研究仅限于少数先导性试验研究,对于富油煤原位热解的地质环境影响研究与全生命周期地质保障技术探索亟待开展。
基于富油煤开发原位热解的地质环境扰动响应特征,重点探讨了富油煤原位热解对热解区岩体变质、覆岩损伤变形、地下水扰动、地表沉降及地表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总结了富油煤原位热解地质条件评价与过程监测主要内容和测试技术,梳理了富油煤原位热解地质保障面临的挑战。同时,结合理论研究、技术方法、感测装备、传感单元、数据解译、多源信息融合和工程实践等内容认识,提出了构建富油煤原位热解地质保障技术体系的思考。
分析认为,在富油煤原位热解的新型资源转化利用模式条件下,迫切需要研发与之相匹配的地质保障技术,制定完整的开发、设计、施工、评价方法和标准,以规范和引导富油煤热解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此外,还需要在充分挖掘和利用富油煤油气资源固有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富油煤清洁利用技术的研发创新、安全生产标准的提升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深度融合,为煤炭工业实现绿色转型和高效可持续发展提供全面的战略对策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