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79篇 |
免费 | 462篇 |
国内免费 | 98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3篇 |
大气科学 | 17篇 |
地球物理 | 616篇 |
地质学 | 3443篇 |
海洋学 | 301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164篇 |
自然地理 | 8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3篇 |
2023年 | 122篇 |
2022年 | 142篇 |
2021年 | 98篇 |
2020年 | 111篇 |
2019年 | 124篇 |
2018年 | 106篇 |
2017年 | 113篇 |
2016年 | 120篇 |
2015年 | 112篇 |
2014年 | 173篇 |
2013年 | 145篇 |
2012年 | 191篇 |
2011年 | 177篇 |
2010年 | 164篇 |
2009年 | 201篇 |
2008年 | 179篇 |
2007年 | 178篇 |
2006年 | 133篇 |
2005年 | 144篇 |
2004年 | 130篇 |
2003年 | 128篇 |
2002年 | 125篇 |
2001年 | 126篇 |
2000年 | 166篇 |
1999年 | 152篇 |
1998年 | 180篇 |
1997年 | 209篇 |
1996年 | 193篇 |
1995年 | 157篇 |
1994年 | 123篇 |
1993年 | 74篇 |
1992年 | 47篇 |
1991年 | 35篇 |
1990年 | 34篇 |
1989年 | 26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4篇 |
1980年 | 8篇 |
1978年 | 4篇 |
1961年 | 2篇 |
1960年 | 2篇 |
1959年 | 2篇 |
1957年 | 2篇 |
1955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7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豆芽棚滑坡体长500m,宽150m,平均厚10─15m,体积100万m ̄3.主滑方向30°。滑坡前缘海拔150m,后缘海拔200m,本滑坡是在斜坡遭人为破坏(加载)后由降雨诱发的。滑坡防治措施主要拟采取减载和布设抗滑桩。 相似文献
52.
53.
54.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在公路隧道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37,自引:6,他引:37
将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应用于隧道的稳定性评价。利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求得的安全系数与潜在滑动面,不仅可以评价隧道的稳定性和设计的合理性,还可以对支护参数和施工工艺提出改进建议。计算表明,泊松比? 的取值对塑性区范围影响很大,但对安全系数基本上没有影响;围岩等级越高,达到破坏状态时围岩的塑性区范围越大,破坏区却越小,安全系数越高;上覆岩体增厚,同类围岩塑性区范围和最大塑性应变值都增大,而安全系数减小。破坏时围岩等级高的隧道塑性区大,围岩等级低的反而小,因此,单纯根据塑性区范围大小来评判隧道的安全性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55.
对英安岩岩样开展单轴、常规三轴加荷和三轴卸荷试验,并对试验过程进行声发射监测,研究在3种应力路径下英安岩变形破坏过程的声发射b值特征差异,探索声发射b值在岩石破坏前兆方面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英安岩岩样的声发射b值特征与加载的应力路径关系密切,加荷路径即单轴路径和常规三轴路径下b值变化规律相似,加荷与卸荷路径下b值变化规律差异较大。单轴和常规三轴加荷试验中,围压对声发射b值特征有较大的影响。围压越大,岩样在破坏前,b值的整体水平越高。岩样在破坏时,声发射b值下降幅度越大、降低速率越快,且b值达到整个过程中的最小值。三轴卸荷试验中,围压对声发射b值特征影响不明显。与常规三轴试验相比,三轴卸荷试验在卸荷至一定水平后,其b值整体水平更低,最终破坏时b值的最小值更小。提出当岩样峰值强度后存在明显的应力跌落,此时声发射b值的快速下降可以作为破坏前兆。b值的临界值要通过大量室内岩石声发射试验的统计结果来确定。将声发射b值快速下降、临界值突破0.6作为试验英安岩岩样的破坏前兆。 相似文献
56.
叠加褶皱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叠加褶皱作为地壳构造变形中一种常见的地质现象, 对于确定多期变形和构造运动期次, 探讨构造演化历史以及内外生矿床的空间分布、形成与变形特征均有重要研究意义。在回顾叠加褶皱研究历史与近年来取得的主要进展基础上, 系统地总结了叠加褶皱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 指出叠加褶皱主要有纵弯褶皱作用、横弯褶皱作用及剪切褶皱作用3种成因机制。在此基础上, 选取典型的叠加褶皱, 剖析了其构造样式及形成机制, 并探讨了叠加褶皱研究的难点与可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57.
西藏特提斯构造域海相油气前景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伊朗扎格罗斯(Zongros)前陆盆地是世界上石油最富集的地区之一,西藏高原与伊朗高原同属特提斯构造域的部分,在构造演化与成油地质条件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可比性,西藏地区经历了古、中、新3个特提斯大洋的扩展,俯冲与消亡,以及糖,冈底斯,喜马拉雅3个微板块张裂,增生与碰撞的复杂过程,Qiang塘地区在古生代稳定被动大陆边缘的碳酸盐岩台地上,叠置了中生代前陆盆地的沉积,为油气聚集提供了有利的生储盖条件,冈 相似文献
58.
59.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在北川县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导致上万人死亡,整个北川县城变为废墟。现场地震科考分析显示,造成北川县城建筑物和道路严重损毁以及人员重大伤亡的三个主要原因为:活断层错动产生的地表破裂效应,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崩塌、滑坡)和强地震动产生的振动破坏效应。北川县城主断裂和次级断裂沿线分布的建筑物震害较重,而邻近断裂的建筑物震害相对较轻;地震触发的王家岩滑坡和景家山崩塌对北川县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导致2000余人死亡;而振动破坏效应在北川县城普遍存在,它产生的水平剪切运动对建筑物的危害很严重。 相似文献
60.
姜贵璞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6,46(6):1649-1659
为了研究陆相断陷盆地油气分布规律,在构造和地层-岩性油气藏、下伏和上覆调整油气藏之间空间分布关系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不同类型油气藏分布及形成条件之间关系,对陆相断陷盆地油气空间互补分布成因及分布范围的确定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气聚集圈闭类型和侧向运移条件的差异是造成构造和地层-岩性油气藏平面互补分布的主要原因;反转断裂沟通与下伏油气藏调整程度是造成下伏与上覆调整油气藏剖面互补分布的主要原因。利用地层砂地比值大小可以确定构造和地层-岩性油气藏平面互补分布范围。当地层砂地比大于40%时,主要形成以构造为主的油气藏;当地层砂地比小于20%时,主要形成以地层-岩性为主的油气藏。利用下伏油气藏内反转断裂分布范围便可以确定出上覆调整油气藏范围,上覆调整油气藏分布范围即为其与下伏油气藏剖面互补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