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8篇
  免费   163篇
  国内免费   204篇
测绘学   57篇
大气科学   150篇
地球物理   83篇
地质学   1427篇
海洋学   171篇
综合类   33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116篇
  1999年   106篇
  1998年   145篇
  1997年   157篇
  1996年   164篇
  1995年   124篇
  1994年   88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61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371.
江苏冬季降水相态气候分布特征及预报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利用1981-2010年南京、徐州、射阳逐日探空资料和地面观测资料,在分析冬季雨日、雪日、雨夹雪日气候特点的基础上,运用厚度分析的方法进一步研究江苏冬季不同降水相态的预报指标.结果表明:厚度分析能被用来识别降水相态(雨、雪),1 000~850 hPa厚度阈值1 292 gpm可以作为江苏冬季区分雨、雪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同时结合地面温度和850 hPa温度可以较准确的判定降水的相态,即1 000~ 850 hPa厚度≤1 292 gpm,且T850≤-3℃,T≤2℃时,判定为雪;反之,则为雨.另外,地面湿球温度在雨雪区分上也是一个很有参考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372.
青藏高原对流云的偏振雷达观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垚  胡志群  黄兴友  陈超 《气象学报》2018,76(6):1014-1028
利用可移动式C波段双偏振雷达(C-POL),以及那曲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CD)于2014年7月30日和8月5日在西藏那曲地区的观测资料,并通过双多普勒雷达风场反演、偏振雷达相态识别,清晰展示了这两次高原冰雹云发生发展的动力、微物理、热力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的对流云多在午后出现,水平及垂直尺度不大,但是对流云发生频繁、生消快,一般持续几十分钟。从RHI扫描的水平偏振反射率因子(ZH)、差分反射率因子(ZDR),以及反演的相态(Class)分布上可以明显看出,粒子跟随"0线"抬高,不断增长,回波强度也越来越大,并最终超过主上升气流从另一侧降落,形成冰雹墙的整个动力与微物理过程。从连续时次的RHI上还观测到一次对流单体发生、发展过程中相态从湿雪到冰雹的变化,单体刚刚触发时,回波高度不高,强度还很弱,但是却出现成片的湿雪区域,说明上升气流非常旺盛,将本来落到0℃层以下的未完全融化的湿雪重新带到0℃层以上,通过凝华、凇附、攀附等物理过程,仅仅10多分钟,这些湿雪就能够迅速增长成为冰雹。这些湿雪重新凝结过程中,释放潜热,进一步促进了不稳定结构,加强了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因此,如果某个刚刚生成的弱回波区域内,在融化层以上出现大量的湿雪,往往预示着该区域上升气流强劲,会迅速发展成强回波单体。   相似文献   
373.
油气藏在地表产生的自然电位属于静位场, 其强度与场源量成正比, 与距离场源的半径成反比.理论研究与实践结果表明, 自然电位异常可以指示含油砂体, 圈定油气富集区.在储层套数较少的含油区可以用电位强度与视有效厚度的线性关系来预测油层厚度.卫星油田储层套数较少, 其视有效厚度可用线性方程h=-0.19x+0.74来表征, 为配合下一轮滚动开发工作, 在地质研究的基础上, 在地质研究难度较大的卫102、卫262、卫20地区应用自然电位预测有效厚度, 达到优选井位提高钻井成功率的目标.   相似文献   
374.
本文利用裂谷盆地的观点对黄骅坳陷中北区油气富集规律进行了总结,指出了在裂谷活动兴盛时期中北区形成多个生油凹陷奠定了形成大油气田物质基础,由于断裂活动造成坳陷南北分块,东西分带的特点,同时决定了油气的纵、横向分布、文中认为与拉张活动伴随产生的北西西向走滑构造带,产生于凹陷斜坡部位的坡扭带、断阶带及构造围斜部位配合有利沉积相带是油气富集的有利场所,是大港油田近期勘探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375.
安徽冬季地面降水相态的判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余金龙  朱红芳  邱学兴  曹卫卫 《气象》2017,43(9):1052-1063
文章对安徽省2000—2009年11月至次年4月的雨、雨夹雪、雪和冻雨四类降水相态样本的温度、相对湿度和假相当位温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从地面到500 hPa,气温、相对湿度和假相当位温对平原、山区的地面降水相态的区分能力均逐渐减弱,且相对湿度对降水相态的区分能力远弱于气温和假相当位温。在同一气压层上,假相当位温与气温对平原地区地面降水相态的区分能力相当,而假相当位温在某些气压层上对山区降水相态的区分能力略优于气温。在不同气压层上,平原地区各降水相态的气温和假相当位温均接近正态分布,山区假相当位温相对于气温更接近正态分布。因此假相当位温更适合作为地面降水相态的判别因子。选取地面到500 hPa共6个气压层(山区5个)的假相当位温作为地面降水相态的判别因子建立多级判别方程,利用2010年的降水相态样本对所建立的多级判别方程进行独立性检验。结果表明:多级判别方程对雨、雨夹雪或雪、冻雨的区分能力较好,对雨夹雪与雪的区分能力相对较弱。利用T639模式资料对两个降水相态复杂个例进行预报检验,多级判别方程能较好地预报雨雪转换的时间及区域,对降水相态的预报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76.
南方两次降雪过程的降水相态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地面观测资料、NCEP GFS分析资料、卫星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和中尺度数值模式WRF,通过对比分析寒潮型暴雪和冷暖空气对峙型(下称对峙型)雨雪两类天气过程的大气环流形势、温湿廓线和对流层中低层风场特征,发现温度平流的强度和高度层次是两类雨雪天气过程的最大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的低层风向可以用来判定冷空气的强度和爆发时间.从热量的收支来看,温度垂直廓线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温度的水平平流和非绝热过程.逆温层的出现主要是温度水平平流项的贡献;强降水期间,非绝热加热与温度水平平流的增温效果相当.对峙型降雪的平流降温明显小于寒潮型降雪,对峙型降雪的中低层更多的是暖平流.950 hPa混合降水凝结比可作为降水相态的预报因子,混合降水凝结比接近100%,雪混合比>0.2 g·kg-1,地面降雪;凝结比在95%~100%之间为降水类型过渡区,结合非绝热降温幅度和地面温度,可以用来判定过渡区的降水类型;凝结比<90%,地面温度在0℃以上,类型为降雨.  相似文献   
377.
丹东冬季降水相态判据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丹东1979-2012年10月至翌年4月逐日降水、天气现象、高空探空资料及NCEP0.5°×0.5°(部分2.5°×2.5°)再分析资料,对丹东地区冬季不同相态降水气候及大气层结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 并对不同相态降水典型个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丹东地区虽地处北方,但冬季降水相态多样。在秋冬、冬春过渡和严冬不同时段,大气不同层结不同相态降水气温阈值范围不同,建立了丹东冬季不同大气层结降水相态判据。大气不同层结前期特别是近地面层气温背景与不同相态降水的发生与转换关系密切,可为动态预报降水相态提供了参考。850 hPa及以下中低空温度条件对冬季降水相态形成至关重要,850 hPa的0℃线能较好区分雨和雪区大致范围,925 hPa的0 ℃线能较好区分雨夹雪和雪以及雨夹雪和雨大致范围。  相似文献   
378.
基于3 h间隔的浙江快速更新同化模式资料、常规探空资料和临安双偏振雷达资料反演产品对浙江地区2015年12月5日的首场降雪过程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到了较高的云顶高度、较低的云顶温度、较低的零度层高度、较低的低层平均温度、稳定的底层冷平流以及特殊的地形是浙西北地区在较高的地表温度情况下易形成降雪的原因;同时对临安双偏振雷达产品资料进行了分析,首次提出浙江地区此类降雪的双偏振雷达产品特征,并得到了判别阈值.希望借助两方面的研究来减少此类降雪天气的漏报率和可预报性.  相似文献   
379.
一次寒潮过程的多种相态降水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气象站观测资料、NCEP分析资料和中尺度模式WRF-V3,从环流形势、动力机制、温湿特征等方面对2010年2月9-11日江苏一次雨、雪、冻雨、冰雹等不同相态的寒潮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冻雨和雪的大气层结有明显差异,冻雨发生时在对流层中低层有融化层,融化层内温度为1~2℃,近地面气温低于0℃;降雪发生时,整层大气温度都在0℃以下。对流层中低层大量的水汽平流和暖平流是造成冬季对流性天气的主要原因,冬季产生冰雹的"高架雷暴"位于近地面冷池之上,冰雹出现前对流层中上层有干空气侵入。WRF-V3模式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降雨和冻雨出现时对流层低层都有雨滴存在,降雪时对流层低层的雨滴消失。  相似文献   
380.
吴琼  仰美霖  窦芳丽 《气象》2017,43(3):348-353
以双频降水测量雷达为主载荷的GPM卫星于2014年2月发射升空。由于轨道倾角以及仪器通道的设置,大大提升了对弱降水和降雪的探测能力。通过四次降雪个例,分析比较了双频降水测量雷达的三种扫描模式(Ku,KaMS和KaHs)对降雪探测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DPR相态产品和地面实际观测结果比较一致,固态降雪温度-0.5℃并且降雪发生时的风暴顶高度大多6 km。Ku波段雷达由于仪器灵敏度的大幅提高.对降雪的综合探测能力最强,而KaMs和KaHS也具有特定的作用。此外,为了保证衰减订正的精度,和非降雪部分的衰减相比,需要主要提高降雪衰减尤其是混合相态湿雪的衰减订正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