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98篇
  免费   682篇
  国内免费   1224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512篇
地质学   2682篇
海洋学   266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53篇
自然地理   460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161篇
  2022年   194篇
  2021年   182篇
  2020年   168篇
  2019年   181篇
  2018年   174篇
  2017年   165篇
  2016年   221篇
  2015年   179篇
  2014年   336篇
  2013年   214篇
  2012年   274篇
  2011年   251篇
  2010年   248篇
  2009年   274篇
  2008年   290篇
  2007年   225篇
  2006年   294篇
  2005年   193篇
  2004年   187篇
  2003年   193篇
  2002年   182篇
  2001年   186篇
  2000年   163篇
  1999年   123篇
  1998年   119篇
  1997年   140篇
  1996年   123篇
  1995年   117篇
  1994年   121篇
  1993年   111篇
  1992年   127篇
  1991年   126篇
  1990年   121篇
  1989年   99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2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75年   2篇
  1958年   3篇
  1954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0年   1篇
  193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在南海东北部广泛发育沉积物波。通过高分辨率多波束数据、地震剖面以及重力柱状样,对沉积物波的形态特征、粒度特征、物源以及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大致以台湾浅滩南海底峡谷为界,北侧为近北东向展布,南侧为近南北向展布。对其分布规律、地貌和形态特征及重力柱状样粒度分析表明这些沉积物波为浊流成因。沉积物波的发育与新生代晚期研究区的构造活动密切相关,自距今6.5 Ma以来台湾造山运动使台湾岛强烈抬升剥蚀,这些剥蚀物为研究区提供了大量的陆源物质,而在南海东北部陆坡区大量发育的峡谷-冲沟系统为陆缘物质向下陆坡的输送提供了良好的通道。研究区西侧的东沙隆起长期处于抬升剥蚀状态,这种抬升剥蚀也为研究区沉积物波的发育提供了部分物源。随着坡度的减缓,浊流沉积物开始堆积,在台湾浅滩南海底峡谷的北侧形成了展布方向与冲沟垂直的沉积物波,而在南侧由于台湾浅滩南海底峡谷发生转向,浊流从水道中漫溢出来,沉积物堆积下来,形成了与原先水道近于垂直的近南北向的沉积物波。  相似文献   
52.
珠江磨刀门水道咸潮上溯加剧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磨刀门水道不同年份地形资料和多年枯季潮位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大规模的河床采砂,引起磨刀门上游河段河床大幅下切,河道深泓平均加深0.59~2.25 m,河槽容积平均增加8.91×106~12.11×106m3,使该河段枯季潮差增大,进潮量增加,潮汐动力增强,导致咸水界向上游河段推移;口门围垦整治后,磨刀门口门区由众多岛屿环抱而成的内海区变成人工导堤控制的一主一支两条水道,水域面积减少了80%,河槽容积减少了40%,深槽趋于顺直加深,使口门区的调淡作用消失,这是咸潮上溯的重要原因;根据多年水文频率分析,发生严重咸潮灾害时,西、北江枯季流量并非都是枯水流量,因此枯季上游来水量变化并不是近年来咸潮灾害加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3.
华南沿海红树林海岸沉积物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4.
锦州湾沾污沉积物急性毒性的海洋端足类检验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1992年9月 ̄1993年1月对锦州湾沾污沉积物的海洋端足类急性毒性效应进行了研究。从锦州湾湾顶到湾口沿西南--东北方向每2km等距离采集27个表层沉积我校 品,应用海洋端足类A mpelisca abdita对这些样品进行了10d直流式急性毒性检验,检验指标为死亡率。结果表明,五里河河口处受试生物死亡率最高,为100%,从湾顶该河口处沿东北方向随着距离增加,死亡率逐渐递减,笔架山处最低,仅为2.  相似文献   
55.
1994年5月—1995年6月,利用黄河口悬浮颗粒物,在实验室内于不同温度、盐度、磷酸盐浓度、pH值及悬浮物粒度条件下进行了悬浮物对磷酸盐的吸附和解吸模拟实验,通过水体中几种磷—钙矿物的离子平衡计算,对黄河口磷酸盐的缓冲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黄河口现场条件下水体中钙与磷之间存在某些离子平衡,黄河口水体中磷—钙矿物的离子积受温度、悬浮物种类及粒度影响较小,而与水体盐度、磷酸盐及钙含量有关,但不足以形成磷—钙矿物沉淀;磷—钙矿物的沉淀和溶解在黄河口磷酸盐浓度的控制机制上所起的作用较小,而悬浮颗粒物表面对磷酸盐的吸附和解吸起了较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6.
海洋沉积物的物质来源的定量,半定量研究,是海洋沉积学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难题之一。本文是从沉积物不同成在组分的含量入手,研究冲绳海中段表层沉积物物质来源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57.
大洋多金属结核矿区沉积物土工性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宋连清 《海洋学报》1999,21(6):47-54
利用1994年大洋多金属结核调查所获得的土工资料,结合以往有关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了大洋沉积物类型、沉积物土工性质、土质强度等,为未来海底工程设施和多金属结核开采设备的设计与制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8.
采用环形水槽研究了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释放过程,通过测定水相PAHs浓度考察不同流速下沉积物中PAHs释放情况。试验结果表明,沉积物中PAHs释放速率和释放量受水流流速影响很大,总体上∑PAHs浓度随水流流速增加呈上升趋势,从开始静水时的5.602 ug/L增加到流速为60 cm/s时的22.158 ug/L;各层∑PAHs浓度随流速增加变化趋势有所不同,表层和中层∑PAHs浓度随水流流速的增加呈现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水流流速分别为20 cm/s和25 cm/s时,表层和中层最大浓度分别为1.816 ug/L和1.902 ug/L;底层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各物质随水流变化表现出的变化趋势略有不同,各层苊烯和蒽浓度随水流作用变化不大,萘、苊、菲、荧蒽、芘和屈随水流变化总体上呈现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研究还发现沉积物再悬浮引起PAHs释放的同时伴随着沉积物对PAHs的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59.
大连湾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水动力环境指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艳  刘艳  李安春  王伟  郑琳 《海洋通报》2014,33(5):552-558
对大连湾、大窑湾外及其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揭示了该区域大致的沉积特征。结合相关的地质水文资料,探讨了其控制因素,同时对沉积环境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区沉积物粒度组分以砂(平均含量34%)和粉砂(平均含量52%)为主,粘土含量比较少(平均含量14%),且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水下台地之上,各组分相对含量呈东西向条带状分布,与地形分布趋势较为一致。北部近岸水下岸坡区,水深较浅,距离物源区较近且水动力条件复杂,沉积物粒度较粗;向南随水深增加水动力减弱,东部为一水下台地,沉积物粒径偏细。分选较好,粉砂和粘土组分在该区域最为富集,沉积物可能来自于通过东部海域自西向东进入研究区的远源物质;研究区南部水深增加,又出现一水下岸坡,其下地形趋于平坦,该区域在黄海环流体系的作用下,接受了较多来自包括山东半岛水下三角洲的粗颗粒物质。  相似文献   
60.
南大西洋沉积物中多环芳香化合物的组成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0 samples of sediments obtained from the South Mid-Atlantic Ridge were measured for the abundances and distributions of polycyclic aromatic compounds(PAHs). The total concentrations of PAHs(∑PAHs) ranged from 2.768 to 9.826 μg/g dry sediment. The ∑PAHs was higher in sample 22V-TVG10 and sample 26V-TVG05 which were close to hydrothermal fields, with the lowest value in sample 22V-TVG14 which was farthest from hydrothermal fields, suggesting a probable hydrothermal origin of ∑PAHs of samples. Approximately nine kinds of PAHs were identified, and low molecular mass tricyclic and tetracyclic aromatic compounds were predominant in the samples. The concentrations of fluoranthene which were typical as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compounds were the highest among PAHs with dry weight between 0.913–3.157 μg/g. The phenanthrene homologue was most abundant in the samples, and the ratios between parent phenanthrene and methylphenanthrene which probably reflected the degree of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ranged from 0.097 to 1.602. The sample 22V-TVG10 possessing a maximum ratio value showed the intense influence of the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on this sample, which might further imply that PAHs in sediments were mainly derived from the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