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22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49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71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4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河套气旋发展东移与北京721暴雨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孟雪峰  孙永刚  萨日娜  袁慧敏  哈斯 《气象》2013,39(12):1542-1549
河套气旋发展东移引发的北京2012年7月21日特大暴雨天气过程(简称“北京721暴雨”)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河套气旋是北京721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高空辐散区的强迫作用和对流层低层锋区走向“引导”河套气旋改变了北上的常规路径,迫使其东移直接影响河北、北京地区。河套气旋在沿着锋区东移过程中,由暖心正压气旋转变为斜压性气旋,同时,将锋区的势能转变为动能使河套气旋迅速发展,形成正反馈效应,使得本次暴雨天气过程降水强度自西向东不断增强。河套气旋在北京特大暴雨中的作用表现为:动力抬升、增强水汽输送、触发不稳定能量等三方面。午后,河套气旋暖锋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在北京地区产生强对流系统,形成中尺度对流辐合体(MCC),使得降水强度成倍增长,是北京地区产生特大暴雨的主要原因,东南气流中地形抬升作用对降水有增幅作用,北京721暴雨是多种有利因素叠加所致。  相似文献   
82.
河套盆地西缘与北缘发育一系列山前台地,台地沉积物记录了盆地环境变化。高台地沉积物记录了“吉兰泰-河套”古大湖形成过程,而低台地记录了古大湖的消退过程。盆地东部与西部低台地沉积特征不同,东部低台地由全新世冲洪积物组成,西部狼山山前低台地由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14C年龄(15 260±60)a cal BP与(9 810±40)a cal BP)湖相沉积组成。低台地沉积特征及测年结果表明,1.5万年至1.0万年前后,河套盆地东部湖泊消失,而西部仍发育湖泊,古湖经历了自东向西的退却过程。古湖消退受盆地周缘断裂活动的差异性控制,1.5万年至1.0万年前后,盆地周缘断裂活动性总体上东强西弱,东部大青山山前断裂活动速率较高,大量碎屑物质进入盆地,呼和坳陷湖泊萎缩甚至消失,西部狼山山前断裂活动速率较低,进入盆地碎屑物质较少,临河坳陷大部分地区发育湖泊。  相似文献   
83.
<正>公元365年和392年,前秦帝国的氐族皇帝苻坚与北魏王朝的开国君主拓跋珪,都曾进入鄂尔多斯地区巡游。他们之所以对这片土地发生兴趣,都与制服这里的铁弗匈奴有关,也都涉及到古河套中一个神秘的地名——木根山。  相似文献   
84.
王刚  张晔 《西部资源》2010,(1):20-22
<正>1内蒙古土地资源利用现状根据内蒙古自治区2008年土地详查变更数据统计,全区土地总面积为11550.92万hm2。其中农用地9541.45万hm2,建设用地149.24万hm2,未利用地1860.23  相似文献   
85.
《西部资源》2010,(1):26-26
<正>东汉时期,内蒙古地区有郡县辖地的汉人,还有匈奴人、乌桓人和鲜卑人。匈奴东汉初年,匈奴大力扶持占据中原北边诸郡的割据势力,并重新进入塞内,占据了今内蒙古西部部分地区。公元46年前后,匈奴国内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人畜饥疫,死亡大半。匈奴贵族因争权夺利,发生分裂。原驻牧于漠南地区的八部匈  相似文献   
86.
内蒙古五原县塔尔湖地区发育一系列湖泊,与当地干旱气候形成鲜明的对比,湖泊成因机制对河套地区第四纪水文地质、气候环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色尔腾山山前—塔尔湖湖泊—黄河沿线不同水体样品进行水化学测试后,利用Gibbs模型投影显示湖泊采样点主要落在蒸发-浓缩端元和岩石风化端元的过渡带,而远离大气降水作用带,地下水更靠近岩石风化端元,说明湖泊接受地下水补给,蒸发强烈;Piper三线图显示山前泉水以HCO3—Ca型为主,河套平原地下水以HCO3—Na、Cl—Na型为主,黄河水为HCO3—Na型,湖泊以Cl—Na型为主,说明塔尔湖地区地下水与湖泊存在水力联系,HCO3—Na型地下水经过蒸发浓缩作用转变成了盐度更高的Cl—Na型湖泊,导致盐分的聚集;地下水可溶性固体总量(TDS)自北向南由262 mg/l快速增加至2 296 mg/l,而湖泊TDS先升后降,最后小于地下水TDS,最大值在塔尔湖地区北部,为1 213 mg/l,说明湖泊还受现代黄河补给,地下水TDS变化满足山前—盆地的水文地质模型。塔尔湖地区的湖泊既可以发育于古河床亚相也可以发育于堤坝亚相,且湖泊呈零星分布,与古河道形成的牛轭湖特征不吻合,从而基本排除湖泊为古黄河残留的可能;潜水面之上的河流相沉积物由于风蚀作用被切穿,导致地下水出露,补给湖泊,从而推断塔尔湖地区湖泊主要为风蚀湖。  相似文献   
87.
运用振幅比和CAP方法测定224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进行归一频度统计和震源机制类型时空分析,以考察河套地震带的应力场在模式转换和应力作用方式两方面的变化形态。河套地震带的压应力方位在北东向存在优势分布,张应力方位在北西向存在优势分布,滑动角主要分布在近水平方向,应力场整体表现出继承性运动特征,表明水平剪切拉张运动总体控制了带内断裂的作用模式而多产出走滑型地震,并贯穿整个研究时段,属稳态应力作用模式。在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和青藏块体向北运移的联合作用下,河套地震带两侧的阴山隆起和鄂尔多斯块体作相对旋性扭动,最终驱使带内众多北东-近东西向展布的断裂产生水平旋性剪切,构成相对稳定的应力场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88.
在内蒙古河套断陷带中—西段,1979年8月和1996年5月分别发生了五原6.0级地震和包头6.4级地震.针对这2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集成活动构造、石油物探、重新定位的地震分布、烈度分布以及震源机制解等信息进行分析,构建通过这2次地震震源区的地震构造剖面,并重新确定了相应的发震断层.结果表明:1979年五原6.0级地震更可能是走向近EW、倾向S的色尔腾山山前主断层发生正断层作用的结果;而1996年包头6.4级地震更可能是乌拉山凸起之下的一条走向NWW、倾向SSW的无名隐伏断层发生斜滑正断层作用的结果.对这2次地震发震构造的新认识,能够最大程度符合并解释各自震源区的地表活动构造、余震分布、主震的烈度分布与震源机制解以及主震时的地面宏观破坏等现象.惟一不能完全解释的是包头地震的极震区(Ⅷ度区)面积约有2/5位于所判定的发震断层北侧(下盘).另外,包头地震发震构造的例子显示出在大型活动断陷带内部的相对凸起区之下,也可能存在具有发生强震能力的活动性正断层或斜滑正断层.  相似文献   
89.
河套盆地托克托台地湖相层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野外观察表明托克托台地的湖相层与上覆的黄土之间存在风化剥蚀面。文章选择了一个剖面点系统地采集了孢粉样品,同时在湖相层底部、顶部和黄土层底部采集了3个光释光样品;另外在一个观察点的不整合于上新统之上的河流相中采取了一个OSL样品。通过对这些数据结果的分析,并综合已有的地层年代、孢粉数据和水文工程地质钻孔资料,试图取得对托克托台地湖相层形成年代、环境及台地演变过程的合理认识。结果表明:1)湖相层相当于邻区的萨拉乌苏组,形成于12~10万年以前的晚更新世早期;黄土相当于邻区的城川组,形成于8万年之后的晚更新世晚期;形成于3万年左右的湖相层是晚更新世晚期同期沉积黄土相变的结果。2)古气候变化明显,晚更新世早期(12~10万年)气候温和湿润,水量充沛,推测最高湖水位介于海拔1050~1080m之间,在河套盆地形成了一个大湖泊———“河套古湖”,与“萨拉乌苏湖”是分开的;晚更新世晚期(10万年以后)气候干冷,湖水后退,同时意味着黄河开始外流,3万年时期的湖水位为海拔1020m左右。3)上新统地层遭受风化剥蚀使地表处于准平原化,在这一时期和林格尔断裂和鄂尔多斯北缘断裂发生明显位错;约12万年以后,和林格尔断裂停止位错,沉积了晚更新世早期的湖相层,约10万之后湖水向盆地中心退却,并在8万年开始沉积黄土,湖水再也未扩展到台地之上,在这期间鄂尔多斯北缘断裂继续位错直至晚更新晚期大约3万年左右停止,台地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90.
多方法联合评估河套地震带的台网监测能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韩晓明  刘芳  张帆  赵星 《地震》2015,35(4):64-75
使用删除余震后的地震目录,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Mc值的定量计算和对比分析, 对河套地震带的台网监测能力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判定。 结果表明, 1970年以来, 河套地震带的台网监测能力整体呈现逐步增强趋势。 在Bootstrap次数为200的条件下, MAXC方法确定的研究区整体Mc值为ML2.7±0.07, δMc的分布基本控制在ML0.1~0.4之间, EMR方法给出的Mc时序变化范围是ML1.6~2.8; 多方法联合测定的Mc值变化范围为ML1.8~3.3, R/S检验给出的结果是ML3.4。 对比发现, 余震删除对最小完整性震级的计算有一定影响, R/S检验求取的最小完整性震级在余震删除前后相差ML0.9; 整体来看, Mc值随时间演化逐渐减小, 较小时空范围内的Mc值仍有显著的非均匀性变化现象, 不同时段内台网布局的空间调整以及地震事件的时空非均匀性活动可能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