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2篇
  免费   182篇
  国内免费   204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06篇
地质学   792篇
海洋学   72篇
综合类   49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31.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与油气勘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对该地区构造格局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古生代构造背景、地层体残余厚度、奥陶系顶面构造演化等特征分析,刻画中央古隆起在不同沉积期构造演化特点,大体分为3个演化阶段:初始演化阶段:相对独立的中央古隆起形成于中晚寒武世:发育阶段:中央古隆起在早奥陶世马家沟期反映最为明显,为隆升剥蚀...  相似文献   
32.
黔中隆起及其周缘地区“下组合”油气地质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黔中隆起及其周缘地区包括滇黔北部坳陷、黔中隆起、滇东隆起、黔西南坳陷、黔南坳陷和武陵坳陷等六个一级构造单元。“下组合”包括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和志留系,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和较好的油气成藏条件。两套区域性海相烃源岩,包括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碳质页岩和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石灰岩和碳质页岩,Ro值普遍在2%以上,主体处于高成熟晚期—过成熟早期。上震旦统陡山沱组发育地区性黑色页岩和碳质灰岩等烃源岩。主力储层包括上震旦统灯影组、中—上寒武统、下奥陶统桐梓组—红花园组及下志留统石牛栏组。区域盖层发育于下寒武统下部和下志留统下部,皆以泥质岩为主。各区块海相“下组合”纵向生储盖组合发育情况有所差异,黔中隆起区和黔南坳陷有两套组合,滇黔北部坳陷则有四套组合。以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为烃源岩、上震旦统灯影组白云岩为储层、下寒武统泥岩为盖层的生储盖组合,是黔中隆起及其周缘地区“下组合”勘探的主要目的层系。  相似文献   
33.
我国南方地区,特别是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是我国当前高演化天然气勘探的热点,以黔中隆起为例,新揭示了其中发育的热液白云岩化现象,并探讨了其对储层形成的影响。研究区灯影组白云岩溶蚀孔洞或裂缝中见有白云石、石英、沥青充填,其中一种充填的粗晶白云石具有弯曲晶面、波状消光特征,在岩石学特征上初步反映热液成因。地球化学特征进一步揭示了这种热液成因。不同采样位置热液白云石样品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平均为157.5 ℃~205.8 ℃,最高为253.5 ℃。热液白云石具有较轻的氧同位素组成,δ18OPDB 位于 -15.3‰~-8.6‰之间,平均值为 -11.2‰;较高的87Sr/86 Sr比值(0.709 445~0.713 131),其平均值为0.710 843,在稀土元素组成上,热液白云石具有典型的Eu正异常的特点,δEu值为1.11~7.46,平均值为2.37。因此,灯影组热液白云石发育。热液活动对储层形成具有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充填在早期岩溶孔洞和构造裂缝中的白云石产生了溶蚀作用,溶蚀孔中见沥青充填,反映为油气运移通道和聚集空间。因此,热液溶蚀改造作用对我国南方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及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可能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加强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34.
塔里木盆地北缘大地热流测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7—1988年,在塔里木盆地北部的库车一轮台地区进行了热流测量,取得了西北地区的首批热流值。研究区在地质上属雅克拉一轮台基岩隆起带,巨厚的中新生界陆相碎屑岩不整合于古生界及前古生界基岩之上。西段雅克拉地区在深约5400m 的不整面之下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上覆厚仅数十米的侏罗系及厚约5300m 以上的下白垩统一第四系,在侏罗系及下白垩统之间有一沉积间断。  相似文献   
35.
合肥温泉之乡半汤地热成因模式及其外围地热前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金野 《安徽地质》2013,(3):227-230
本文在前人勘查与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研究半汤地热的热源,地热成因机制及成因模式等,进而提出了“基底隆起(正向构造)聚热型地热成因模式”形成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半汤外围前景地热资源新学术观点为半汤地热外围前景地热资源勘查与评价提出指导方向靶区。利用新学术观点,试图突破就热找热原则的瓶颈和禁锢,变被动找热为主动找热,扩大地热资源勘查的视野。为加快绿色、环保,可再生的地热能源勘查步伐,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36.
胶东地区晚中生代岩浆活动及对大地构造的制约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应用近十几年来胶东地区及其周边岩浆岩体的同位素测年资料,结合几个岩体的新的SHRIMP测年数据(牙山岩体117.7Ma,院格庄岩体113.4Ma,正长斑岩脉115.7Ma),系统研究了该区晚中生代以来的岩浆活动规律,结果表明,该区可分为4个岩浆活动期;(1)晚侏罗世构造-岩浆热事件(150~160Ma),以玲珑-滦家河型岩体为代表,是在区域挤压构造应力作用下侵入的,属同构造或同造山时期的岩浆作用。(2)早白垩世早期构造-岩浆热事件(135~125Ma),以郭家岭岩体为典型,该时期的岩浆活动均具有双峰式岩浆作用特征,反映了伸展动力学背景。(3)早白垩世中晚期构造-岩浆热事件(125~105Ma),以崂山花岗岩为特征,该阶段对应于中国东部岩石圈大规模的减薄时期,是大陆裂谷作用的高峰期。(4)晚白垩世-古新世基性-超基性火山作用。本文还探讨了岩浆活动的地球动力学因素及其对大地构造的制约。  相似文献   
37.
云开隆起金矿带流体包裹体Rb-Sr等时线年龄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陈好寿  李华芹 《矿床地质》1991,10(4):333-341
首次测定了云开隆起金矿带河台、新洲金矿石英中流体包裹体Rb-Sr等时线年龄。新洲金矿一条等时线年龄为431±121Ma;另一条年龄为133.1±12.5Ma。河台矿区获3条等时线,年龄分别为121.9±14.1Ma、129.6±6.1Ma和129.3±4.1Ma。结合矿区岩石和矿物的U~Pb、Rb-Sr和K-Ar年龄以及矿石铅同位素年龄资料得出结论,自震旦纪以来(矿床围岩时代为震旦纪),本区经历了多期(主要是加里东期和燕山期)地质作用,包括构造-岩浆活动和变质-混合岩化作用,金矿的形成和演化与这些地质作用有紧密的关系,但成矿作用主要在燕山中—晚期。  相似文献   
38.
南秦岭佛坪隆起的成因探讨——构造解析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佛坪隆起基底及其周围地区构造面理和线理的系统测量和统计,恢复其古应力场,揭示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分布规律,进而探讨佛坪隆起的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佛坪隆起主体及其北部龙草坪隆起区外围地层中的构造片理呈外倾的封闭环状展布,结合古构造应力场分析,证明佛坪基底抬升主要生成于穹状隆起,这种穹状隆升与该区岩浆侵入活动密切相关。综合区域构造解析与古应力场分析表明,佛坪穹隆是在早期近垂向的穹状隆升的基础上,叠加了后期南北向挤压构造才奠定了其基本构造面貌。  相似文献   
39.
中国地热资源及其潜力评估   总被引:17,自引:9,他引:17  
笔者在阐述中国地热资源特征的基础上,针对中国不同类型的地热资源,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对浅层地热能、水热型地热资源和干热岩地热资源进行了潜力评估。结果表明,中国287个地级以上重点城市浅层地热能为2.78×1020J,每年浅层地热能可利用资源量为2.89×1012kWh;中国主要平原(盆地)沉积盆地地热资源储量为2.5×1022J,可开采资源量为7.5×1021J;中国温泉区放热量共计1.32×1017J,可采资源为6.6×1017J/年;中国大陆3.0~5.0 km深处干热岩资源总计为2.5×1025J,是中国目前年度能源消耗总量的2.6×105倍。  相似文献   
40.
峨眉山地幔柱上升的沉积响应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研究表明西南地区峨眉山玄武岩下伏茅口组的部分缺失是峨眉山地幔柱的快速上升及其所形成的地壳穹状隆起造成的。对该地区中、晚二叠世沉积记录的研究也支持上述结论。通过野外实地地质考察和室内综合研究发现,西南地区峨眉山玄武岩之下零星发育一套碎屑岩系,其主要分布在穹状隆起的边缘。在隆起西缘盐源平川一带,为一岩性以砾岩、砂岩为主的低位水下扇;在隆起的东北缘普格、巧家、武定一带,峨眉山玄武岩之下发育一层砾石,主要为茅口组灰岩的灰岩质砾岩;昆明西山地区的灰岩质砾岩中灰岩砾石的磨圆较好,可能代表古河谷沉积。在茅口组顶部古剥蚀面上还零星可见一层厚几米至十几米残积相碎屑岩或底砾岩。上述碎屑岩系的厘定及对其空间分布和沉积环境的研究表明,上扬子西缘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前地壳发生快速穹状抬升,碎屑岩是峨眉山地幔柱上升造成的沉积响应;地幔柱的上升还造成上扬子中、晚二叠世区域岩相古地理的突变和隆起区古喀斯特的形成。这些为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地幔柱形成机制提供了进一步佐证,同时深化了对晚古生代上扬子西缘构造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