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1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29篇
测绘学   38篇
大气科学   44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118篇
海洋学   34篇
综合类   35篇
自然地理   30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1.
水分是干旱区生态过程的第一非生物限制因子,土壤氮由于直接影响着生物生产力和土壤生态过程而被认为是仅次于水分的限制因子。利用人工施加氮肥的控制试验研究了荒漠植被草本层片植物在多度、物种丰富度、高生长以及地上部分生物量等群落学特征对不同施肥处理的响应。结果表明,在施肥量分别为12.5、25、50 g·m-2时,样方植物多度和物种丰富度在施肥当年和第二年较对照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施肥量越高,降低越明显,这一结果支持来自典型草地和森林植被生物多样性对氮素增加或氮降沉增加响应的结论,即氮素的增加会使生物多样性减少。地上部分生物量对施氮肥的响应在施肥当年(年降水量为多年平均值的1.4倍)和第二年(年降水量为多年平均值的0.7倍)表现出相反的规律,即施肥当年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生物量显著增加,而在第二年则显著减小,说明水肥耦合同样有利于荒漠生态系统生物生产力的提高。氮素对植物高生长的影响不明显,各施肥梯度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这可能主要取决于荒漠草本植物本身固有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92.
张玉芬 《地理教学》2013,(14):25-26
正一、设计理念与思路河西走廊是我校学生的家乡。基于对家乡的了解,怀着对家乡的热爱,教师提供大量关于河西走廊的案例以创造学生探究学习的条件,在课堂中让学生尝试进行探究学习,学生在课堂中必然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与热情,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探究学习任务。基本思路:提供案例——创设情境——发现或提出问题——小组合作讨论——汇报总结——教师小  相似文献   
93.
正【课标解读】"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整体性是地理学最重要的原理及思维方式,离开实例很难理解。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有机的整体,造就了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区域中某一地理要  相似文献   
94.
岳尚华 《地球》2013,(9):62-65
正"沙里人苦、沙里人累,满天风沙无植被;库布其穷、库布其苦,库布其孩子无书读;沙漠里进、沙漠里出,没水、没电、没出路"。这是十几年前库布其一直流传的一首民谣,恶劣的生存环境可见一斑。如今,那片将人们围困住的沙漠早已慢慢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生机盎然的绿洲。  相似文献   
95.
云南省水蚀荒漠化遥感调查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RS及GIS技术,对云南省水蚀荒漠化进行遥感调查,综合分析其分布规律及成因,提出防治对策.研究表明:云南省2008年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为35 949.69 km2,占云南省土地面积的9.39%;地质环境、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决定了云南省水蚀荒漠化的整体空间分布特征,人为因素可诱发水蚀荒漠化或加剧水蚀荒漠化程度.建议优先部署滇东、滇中典型高原中山地貌区内沉积岩中泥岩、粘土岩、碳酸盐岩分布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分布区,以及金沙江—红河断裂带南段等7条活动断裂附近区域的水蚀荒漠化防治工作,完善已有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减轻人口压力,规范矿业开发等工业活动,防止人为因素诱发和加剧水蚀荒漠化.  相似文献   
96.
黄河中游地区荒漠化形势十分严峻,为了更好地掌握该区荒漠化变化情况与影响因素,利用全国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项目提供的1975年、1990年、2000年、2007年4期荒漠化遥感解译变化统计图,提取黄河中游地区32 a来的荒漠化变化信息,利用MapGIS 6.7软件平台对研究区荒漠化情况做了统计分析,并利用SPSS软件对荒漠化的影响因素做了主成分分析,探讨黄河中游地区荒漠化的变化特征以及不同影响因素在荒漠化发展中的作用.结果表明:近年来局部地区荒漠化有所缓解,2007年总荒漠化面积较1975年减少了2.43×103 km2;但总体形势依然严峻,荒漠化面积超过研究区总面积的60%.风成地貌类型上的荒漠化最严重,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3.1%.短期内,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发展的影响占52%,气候因素的影响占48%,也就是说,相对恶劣的气候条件和不断增强的人类活动共同影响着当地荒漠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97.
一、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相关的思考和研究方法 教学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和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98.
呼伦贝尔沙质草甸草原洼地植物群落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呼伦贝尔沙质草甸草原上的干洼地,采用系统取样方法对不同微地貌部位的植物群落变化进行研究。发现,草原区微地貌变化对生境异质性的控制作用明显。在洼地中旱生植物和旱生植物占优势,中旱生植物在阴(N)坡和下坡位或坡底占优势,旱生植物在阳(S)坡最占优势。下坡位或坡底的多年生植物比例最高,其次是阴(N)坡和中坡位,上坡位和阳(S)坡最少。洼地内出现了12个不同类型的群落。同一坡向的植被覆盖度、地上生物量、草层高度呈现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的趋势。主要物种的重要值波动很大,表明洼地内的地形因子分配不均匀。SW上坡位植物群落特征各项指标均出现低值,导致局部恶劣环境的微地貌产出部位,与风蚀坑集中分布区耦合。表明SW坡上部风蚀沙漠化的高发生率与该微地貌部位植被发育差有关。  相似文献   
99.
100.
科尔沁沙质草甸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垂直分布及季节动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中国农牧交错带科尔沁沙质草甸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垂直分布及其季节动态的研究分析表明:(1)微生物总数、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均表现出与降雨量同步的季节动态,即6月份较5月份有所减少,7月份增至最多,7月份以后微生物数量逐渐下降,真菌则表现出从5月份到8月份一直增加,9月份开始回落;(2)土壤微生物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差异.细菌和放线菌的垂直分布表现出随土壤深度增加逐渐减少的趋势,真菌数量表层最高,20 cm以下变化不够规律;(3)土壤微生物的层化比率均大于2(5月份放线菌除外);(4)不同土壤生态因子对微生物的影响不同,相同因子对不同微生物类群的影响也不相同.细菌受水分影响较大,真菌与地温的变化趋势相近,放线菌与水热条件的共同作用有关.土壤养分(有机碳和全氮)与微生物数量呈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