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292篇 |
免费 | 5625篇 |
国内免费 | 728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01篇 |
大气科学 | 407篇 |
地球物理 | 5317篇 |
地质学 | 26923篇 |
海洋学 | 2015篇 |
天文学 | 55篇 |
综合类 | 1737篇 |
自然地理 | 115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39篇 |
2023年 | 834篇 |
2022年 | 1178篇 |
2021年 | 1135篇 |
2020年 | 1001篇 |
2019年 | 1048篇 |
2018年 | 781篇 |
2017年 | 860篇 |
2016年 | 944篇 |
2015年 | 1043篇 |
2014年 | 1571篇 |
2013年 | 1182篇 |
2012年 | 1456篇 |
2011年 | 1497篇 |
2010年 | 1244篇 |
2009年 | 1331篇 |
2008年 | 1303篇 |
2007年 | 1113篇 |
2006年 | 1199篇 |
2005年 | 1050篇 |
2004年 | 1166篇 |
2003年 | 1055篇 |
2002年 | 1152篇 |
2001年 | 1228篇 |
2000年 | 1032篇 |
1999年 | 1110篇 |
1998年 | 1078篇 |
1997年 | 1047篇 |
1996年 | 1019篇 |
1995年 | 999篇 |
1994年 | 958篇 |
1993年 | 847篇 |
1992年 | 870篇 |
1991年 | 755篇 |
1990年 | 688篇 |
1989年 | 522篇 |
1988年 | 139篇 |
1987年 | 113篇 |
1986年 | 64篇 |
1985年 | 44篇 |
1984年 | 32篇 |
1983年 | 27篇 |
1982年 | 31篇 |
1981年 | 23篇 |
1980年 | 29篇 |
1979年 | 29篇 |
1978年 | 10篇 |
1977年 | 11篇 |
1954年 | 11篇 |
1948年 | 1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51.
根据地质、地球化学和资源总量预测等方法的综合研究表明,在阿尔泰高山区红山咀断裂以北宽20~30km,东西长约150km地带为一重要金成矿带。金矿赋存于晚古生代陆相酸—中酸性火山岩地层中,空间上受冰长石-黄铁绢英岩化蚀变带严格控制,是以毒砂、辉锑矿等金属硫化物为主要载体的层控浅成低温热液溶滤型金矿,也是一种新的重要的金矿工业类型。 相似文献
52.
峰局五矿是多年开采的老矿。近些年,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和开采层次的逐渐下移,来自底部岩溶高承压水的威胁日趋严重,实际生产能力逐年下降。下组煤能否开采是关系到矿井生存与发展的大问题。作者根据多年的研究成果和工作实践,就下组煤带压开采的可行性,谈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53.
一、引言 本文是对爱琴张性构造区新构造正断层带为期五年的野外调查结果所作的综台与分析(图1).着重介绍爱琴地区的三个地带.(1)希腊大陆的科林斯地区(图1a).(2)西土耳其的伊密兹尔地区(图1b).(3)柯雷特的中部及西部(图1c).在这三个地带正断层使中生代碳酸岩同第四纪沉积物直接相接, 相似文献
55.
56.
南天山位于中亚造山带的南缘,是一条增生—碰撞型造山带。其碰撞造山的时间,是中亚造山带研究的一个关键构造问题,引起广泛的关注。以往关于碰撞造山的时间证据,基本上都来自造山带自身,即南天山前新生界露头区。前陆区广泛覆盖着巨厚的新生界,无法直接考察,很少从前陆区碰撞相关构造的角度研究南天山碰撞造山的时间。塔里木盆地北部是南天山碰撞造山带的前陆区。经认真系统地解释这里的地震资料,发现了南天山碰撞造山带的同碰撞构造和碰撞后构造。同碰撞造构造由二叠纪末—三叠纪冲断层及其相关褶皱组成。三叠系/二叠系和侏罗系/三叠系两个不整合给出了二叠纪末—三叠纪初和三叠纪末—侏罗纪初两期挤压冲断的时间。造山后构造为侏罗纪—白垩纪正断层组成。正断层活动起始于三叠纪末—侏罗纪初,持续至白垩纪中期。根据同碰撞构造和碰撞后构造的形成时间推论,南天山碰撞造山作用起始于二叠纪末,结束于三叠纪末;侏罗纪—白垩纪中期为造山后应力松弛构造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57.
应用不可压缩非牛顿粘性流体的本构关系,对造山带同挤压期下地壳流变及其与上地壳构造伸展的动力学关系进行了二维有限元数值模拟. 结果表明,在板块侧向挤压下,当造山带山根下陷和地表隆起达一定程度后,地壳不同层圈岩石将发生复杂的粘性流变. 流变的运动学方式和分布范围不仅与时间有关、同时还受地壳厚度转变带形态的制约. 在构造挤压和山体荷载达到弹性平衡状态后,地壳流变首先发生在造山带下地壳山根,但经一定的Maxwell时间后,流变将不断局限于造山带前缘的厚度转变带. 这一流变方式的变化是导致造山带浅部地壳动力学转变的主要原因. 它造成造山带内上地壳最小主应力从近水平挤压不断转化为近水平拉张,由此使造山带前陆发生挤压冲断的同时,山体的核部发生上地壳的拉张伸展. 最后,应用这一结果讨论了青藏高原南缘南北向地壳伸展的动力学性质. 相似文献
58.
59.
“超高压变质作用国际学术讨论会”于 2 0 0 2年 9月 2 0至 2 1日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举行。讨论会由国际岩石圈计划第Ⅲ 8任务组主持 ,由国际岩石圈计划委员会、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协和国土资源部联合资助。国际岩石圈计划第Ⅲ 8任务组主席从柏林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副主任柴育成博士、国际岩石圈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秘书长王清晨博士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词 ,向来自 9个国家和地区的 75名科学家表示欢迎 ,并祝学术讨论会圆满成功。讨论会围绕“超高压变质地体的地球物理调查”、“超高压… 相似文献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