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32篇
  免费   1127篇
  国内免费   1337篇
测绘学   1910篇
大气科学   768篇
地球物理   1312篇
地质学   3071篇
海洋学   587篇
天文学   565篇
综合类   683篇
自然地理   600篇
  2024年   70篇
  2023年   208篇
  2022年   274篇
  2021年   350篇
  2020年   227篇
  2019年   339篇
  2018年   243篇
  2017年   244篇
  2016年   263篇
  2015年   320篇
  2014年   518篇
  2013年   409篇
  2012年   505篇
  2011年   449篇
  2010年   474篇
  2009年   474篇
  2008年   492篇
  2007年   388篇
  2006年   364篇
  2005年   376篇
  2004年   290篇
  2003年   264篇
  2002年   253篇
  2001年   275篇
  2000年   167篇
  1999年   162篇
  1998年   141篇
  1997年   127篇
  1996年   118篇
  1995年   131篇
  1994年   99篇
  1993年   85篇
  1992年   96篇
  1991年   66篇
  1990年   76篇
  1989年   65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2篇
  1974年   4篇
  1965年   3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01.
最近,提出了一种新的地幔对流模型,它与过去的标准模型相比要更接近实际一些。当然该模型还存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不过我们认为,该模型可以调和不同研究领域矛盾的证据,因而为进一步研究对流提供一种新的构架。借助于我们最近的一些研究工作(Albarede,1998)以及其他人的一些研究工作,我们对由Kellogg等(1999)、van der Hilst和Karason(1999)提出的模型作了更深入的研究。新的观点认为,一个深地层大致位于地幔中较低的第三层,该地层的化学成分明显地与其上覆的地层不同。这样的一个深地层将决定地球放热元素的实际部分,并有助于达到一些临界同位素体系的热平衡。化学变化和热密度变化间微妙的平衡产生了明显的动态地形,这一过程使得地震波监测复杂化,但却有利于沉降板块的穿过。热柱将形成于对流地幔的地层边界与上覆部分的过渡带中。若割裂气体消失、气体不完全消失或气体逸出的地层与从地震学角度已被证实的、被660km间断面分开的上下地幔之间的关系,要协调其他矛盾的证据看来还要颇费一番功夫。  相似文献   
102.
1993年中甸M5.8地震前后区域尾波衰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嘉政  钱晓东 《地震研究》2002,25(3):214-219
以Aki,K和Chouet^[1]提出的地方震尾波散射理论为基础,利用1993年7月17日中甸MS5.8地震的前震和余震资料,研究了该次地震前后的尾波振幅衰减率β和QC^-1值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主震前后区域尾波振幅衰减率β和QC^-1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震前,区域平均β值为0.0122s^-1,相应的QC值为111;主震后,区域平均β值为0.023s^-1,相应的QC值为60。主震前后的QC值变化为1.85倍,表明在以主震为中心,半径约50km的小范围内主震前后的介质背景发生了明显变化。用释放的地震应变能ε(t)的空间分布特点分析,表明主震前高QC值地区与高应变能释放地区是相一致的。中甸地震序列的尾波振幅衰减β和QC值显示了具有前兆意义地空变化的过程,并以力学观点分析解释了产生这种变化的成因。  相似文献   
103.
无损介质中的线性波动方程在时间上是可逆的,换言之,对于每个解p(x,t)都存在一个关于时间对称的真实解p(x,-t)。分析表明,时间反转同样适合于无损非线性波动方程。然而当存在损耗时,这两种情形都不再遵守时间反转不变性。考虑到非线性的传播损耗不容忽视;同时它们是避免出现多值波形的必要条件。对非线性波动方程的进一步分析显示,即使对于无损耗非线性声波,对波列单元上的反转信号的放大仍然会导致时间反转不变性的损失。本文用数字模拟技术描述了在一种能量吸收性的流体介质中,非线性对有效聚焦的性能的影响,此时时间反转系统只就一个目标进行聚焦。我们同时考虑了反向传播脉冲的振幅与到达时间这两个因素。数值模拟结果证实,波列上(伴随能量吸收的)产生的谐波与振幅放大对时间反转系统形成高强度重建声场带来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4.
从全球数字地震台网的长周期记录中,选择了震中距小于90的27个台站的54个P波震相和44个S波震相资料.首先,用波形反演方法确定了2001年1月26日印度古杰拉特(Gujarat)MS7.8地震的地震矩张量、震源机制、震源时间函数和时空破裂过程等震源参数.通过矩张量反演,并根据Kutch Mainland断层的走向、地震烈度的空间分布、余震震源的空间分布和震害的空间分布,确认2001年1月26日印度古杰拉特MS7.8地震的发震断层的走向为92、倾角为58、滑动角为62,即一走向近东-西向、断层面向南倾斜、以逆冲为主的左旋-逆断层.这次地震所释放的地震矩为3.51020 Nm,矩震级MW=7.6.然后,借助合成地震图,采用频率域求谱商的方法,得到了依赖于台站方位的27个P波震源时间函数、22个S波震源时间函数以及平均的P波震源时间函数和S波震源时间函数.对震源时间函数的分析表明,这次地震是一次连续的破裂事件,开始比较急遽,但结束比较迟缓,总持续时间约19 s.最后,以所提取的P波和S波震源时间函数为资料,采用时间域的反演技术得到了断层面上滑动的时空分布.滑动量在断层面上的静态分布表明,断层面上的最大滑动量约为7 m.断层面上的最大应力降约为30 MPa,平均应力降约为7 MPa.滑动量大于0.5 m的区域在走向方向长85 km,在断层面倾斜方向宽约60 km(相应地,在深度方向约51 km).破裂向东扩展约50 km,向西扩展约35 km.滑动量大于0.5 m的区域的主要部分呈椭圆形,其长轴取向与断层滑动方向一致.表明此区域破裂扩展的方向即是断层错动的方向.这种现象对于走滑断层情形是多见的,但对逆冲断层情形却少见.断层面上初始破裂点以东、以上部分面积大于初始破裂点以西、以下部分的面积,这是破裂非对称性的表现,表明破裂具有自西向东、自下向上单侧破裂的特征.从滑动率随时空变化的快照可以看出,滑动率在第4 s达到最大值,此时滑动率约为0.2 m/s,滑动基本上发生在破裂起始点及其周围.从第6 s开始,起始点的破裂基本结束,破裂开始向外围扩展.破裂向西的扩展速度明显小于向东的扩展速度.在第15 s,这种环形的扩展基本结束.自16 s以后,主要是一些零星的破裂点分布在破裂区的外围.从滑动量随时空变化的快照看,破裂自起始点开始后,逐渐向四周扩展.主要的破裂(滑动量大于5 m的区域)在6~10 s,具有明显的自西向东、向上的单侧破裂特征.在第11~13 s,破裂的西端向西、向下有所扩展.整个破裂过程持续约19 s.在整个破裂过程中的平均破裂速度约为3.3 km/s.   相似文献   
105.
1 设计背景新乐市地震局使用 CB-3磁变仪已 2 0年。其拾取 /记录系统由于结构及材料特点 ,能实现持续长年稳定可靠运行 ,保证了提供数据的连续性、可靠性。但时间服务系统由于 2 0年前元器件的局限性 ,已有过很多次的修理和更换。石英钟淘汰了两块 ,甚至也用过马蹄表、挂钟。需手动操作的触点器件 ,使用时凭经验才能工作。比如分量开关 (波段开关 ) ,按程序使用次数 2 0年累计不超过 2 1 60次 ,需随机使用也只有 2 50 0次左右 ,远没达到其设计寿命。经分析认为有些部件是寿命原因 ,比如石英钟 ;有些是其触点裸露在空气中反复氧化所致。比…  相似文献   
106.
驻马店主汛期大暴雨时间分布及影响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本区1960-2000年历史资料和天气图资料,对驻马店市主汛期(6-8月)出现的大暴雨进行分型统计,得出大暴雨的时间分布特征、起止时间、维持时间及主要影响系统。  相似文献   
107.
土地持续利用的五维空间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文章较为系统地提出了时间,空间,用途,技术和制度是实现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五维空间,并对各维度的内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其中,土地持续利用的时间维主要表现为从伦理角度考虑如何在代际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使代际间利益之和最大;空间维则要求实现土地利用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胜任维要求将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到各种用途上,从而使人们从土地所提供的产品和劳各中获得的总效用最大;技术维选择意味着土地利用的直接或间接技术的选用能够保证土地的永续使用;制度维要求制度建设适应土地利用情况的变化,通过消除不同的土地制度之间存在着的外部利润来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  相似文献   
108.
模拟酸雨对福建四种山地土壤的淋溶与风化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樊后保  林德喜 《山地学报》2002,20(5):570-577
在不同pH值 (2 .0、3.5、5 .0、6 .0及蒸馏水 )的模拟酸雨作用下 ,对福建四种类型山地土壤进行了为期 12 0d的淋溶试验。结果表明 ,盐基离子的淋溶量随模拟酸雨pH值的降低而增加 ,尤其当pH≤ 3.5时 ,增加最明显。 4种类型土壤中各离子淋失量大小均为 :Ca2 >Mg2 >K >Na ,这与原土壤中交换性盐基含量一致。在pH≥ 3.5的酸雨作用下 ,土壤中铝的淋失较少 ,而当酸雨pH =2 .0时 ,铝的淋失骤然升高。pH2 .0的模拟酸雨不仅增加了土壤铝离子的释放 ,而且加速了矿物的风化。在pH2 .0的模拟酸雨淋溶下 ,红壤、黄壤、山地草甸土和紫色土中由矿物风化输入的 5种阳离子总量分别为 2 .94、4 .33、4 .35和 6 .0 4 (cmol kg)土 ,显著大于其它酸雨处理。土壤对酸沉降的缓冲作用由阳离子交换、氢氧化铝水解以及原生矿物风化缓冲作用三部分组成 ,其相对重要性不仅决定于土壤酸度、盐基饱和度和矿物组成 ,而且与酸雨的pH值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9.
侯龙海 《江苏地质》2003,27(1):12-18
以大平山铜矿、天台山黄铁矿矿为例,阐述了该区的矿区、矿床地质及火山机构特征,并从成矿时间、空间及成因三个方面论述了矿床成矿与古火山机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0.
尹红等先生的论文《深圳市某 32层高层建筑采用天然地基的探讨》[1] 中 ,基础中心点的地基最终沉降量 ,按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以压缩模量进行计算所得为 5 80mm ,按深圳规范或行业标准《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以变形模量进行计算所得仅为 6 2mm ,二者相差 9 5倍。其计算方法及各项系数取值均有规范可循 ,计算结果按理说不应有如此悬殊的差异 ,只能从沉降计算中压缩参数 (压缩模量或变形模量 ,见表 1)的取值上找原因。表 1 构成地基压缩层的各地层的岩土工程特性指标地层编号与名称 层厚h m天然重度γ (kN·m- 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