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84篇 |
免费 | 106篇 |
国内免费 | 21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1篇 |
地球物理 | 58篇 |
地质学 | 561篇 |
海洋学 | 133篇 |
综合类 | 21篇 |
自然地理 | 1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21篇 |
2022年 | 19篇 |
2021年 | 31篇 |
2020年 | 21篇 |
2019年 | 30篇 |
2018年 | 20篇 |
2017年 | 22篇 |
2016年 | 20篇 |
2015年 | 27篇 |
2014年 | 39篇 |
2013年 | 34篇 |
2012年 | 16篇 |
2011年 | 27篇 |
2010年 | 18篇 |
2009年 | 18篇 |
2008年 | 33篇 |
2007年 | 33篇 |
2006年 | 40篇 |
2005年 | 29篇 |
2004年 | 28篇 |
2003年 | 44篇 |
2002年 | 27篇 |
2001年 | 31篇 |
2000年 | 48篇 |
1999年 | 33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1篇 |
193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为研究震源和水听器电缆沉放深度对单道地震勘探的影响,建立鬼波影响模型,采用雷克子波模拟震源子波,分析因震源及水听器电缆沉放深度产生的鬼波对一次有效反射地震波的影响,并采用不同震源和水听器电缆沉放深度的数据对本次研究结论进行验证。研究表明:地震剖面分辨率和震源及水听器电缆沉放的总深度呈反比;随着震源或水听器电缆沉放深度的增加,地震剖面的分辨率递减,接收地震波能量从低值递增到最大值,再从最大值缓慢降低到稳定值;当水听器电缆沉放深度小于168.8/f(m)时,接收地震波能量随震源沉放深度变化的波动相对平缓,水听器电缆沉放深度浅有利于地震波的一致性,但沉放深度过浅时接收地震波能量将被极大削弱,会明显降低地震波的有效穿透深度;当震源沉放深度约为292.3/f(m)时,一次有效反射波的峰值和震源鬼波的峰值重叠,接收地震波能量最大;当震源沉放深度大于584.6/f(m)时,不考虑地震波能量在水中衰减的情况下,震源沉放深度继续增加对接收地震波能量的增加无效。 相似文献
72.
藏南地壳速度结构与地壳物质东西向“逃逸”──以佩枯错-普莫雍错宽角反射剖面为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根据佩枯错-普莫雍错480余公里长地震剖面上纵、横波波场特征识别的来自Moho界面反射及壳内界面反射震相, 通过正演拟合解释藏南地区近东西向剖面地壳纵、横波速度与泊松比结构. 结果显示: 该区地壳厚度东西向变化显著, 分别以定日西、定结东为界呈现“块体三分”格局, 西段Moho界面埋深为71 km, 中段约76 km, 东段约74 km; 上地壳底部深度20~30 km左右处存在一低速层, 其厚度沿东西向急剧变化, 即从西段的20 km减薄至东段的6 km左右; 地壳内纵、横波速度变化剧烈, 在东西方向上呈现出跳跃式周期性变化. 下地壳物质低波速与3条近南北向活动正断层的存在可能是伴随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下地壳物质“拆沉”、地壳增厚与物质东西向“逃逸”耦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3.
桶基平台负压沉贯施工机具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桶形基础采用负压沉贯方法施工,初始入泥和倾斜控制成为制约桶形基础平台应用于浅水区的重要环节。通过分析沉贯、倾斜调整机理,设计了1种负压沉贯施工机具,并成功应用于CB20B桶形基础平台的海上安装,对浅水区桶形基础平台施工机具研究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4.
碎石桩技术自1950年代引进我国后,在工业、交通、水利等建设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沉管碎石桩在砂性土地基中应用一例,闸明其在提高砂性土地基的承载力、减少地基变形和增强抗液化性能方面有着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75.
76.
针对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的安全贯通问题,该文从隧道外GPS网的布设及施测方法出发,通过多期复测数据评价GPS网具有可靠的测量精度;通过对GPS网点的稳定性分析,阐明了沉管隧道地面控制点位无法长期保留、稳定性差的特点;最后就GPS网引起的贯通误差影响值进行了估算。 相似文献
77.
海上桶形基础平台用桶形基础代替了传统的海上导管架平台的桩基础,被誉为“导管架平台基础工程技术新时代的曙光”,具有节省钢材、海上施工时间短、可重复利用和投资省等优点。本文综合介绍这类平台的工作原理、基本特点以及我国第一座海上桶型基础采油平台的设计、建造、研究等内容。 相似文献
78.
79.
为研究免共振沉桩过程对地表振动影响,采用密度放大法以消除模型桩弹性模量过大对计算效率的影响,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中建立了相应的连续振动沉桩模型,并和文献中的现场测试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了激振力幅值和振动频率这两个施工参数对地表振动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放大法可有效提高数值模拟的计算效率,模拟沉桩7.0倍桩径(4.9 m)所需计算时间约为12.0 h,数值结果较好地模拟了现场测试中免共振沉桩的地表振动影响;激振力幅值和振动频率均主要对近场(水平距离为5.0倍桩径范围内)的地表振动有明显影响;临界沉桩深度与地表振动影响峰值相对应,该深度随水平距离先增大后趋于稳定;激振力幅值对临界沉桩深度的改变不明显,振动频率对远场临界沉桩深度则有较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0.
贺兰山西坡不同海拔梯度上土壤氮素矿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封顶埋管法对贺兰山西坡不同海拔梯度上土壤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以及N净矿化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海拔1 370~2 940 m的范围内,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随海拔高度的降低而降低。②土壤N净矿化速率随海拔高度的降低呈现出明显的“V”字型变化规律,在海拔2 940 m 处最高(平均为0.272 mg·kg-1·d-1),在海拔2 100 m处最低(平均为0.001 mg·kg-1·d-1),之后又随海拔高度的降低而上升,在海拔1 370 m处达到0.136 mg·kg-1·d-1的水平。③回归分析显示,土壤矿化氮含量(NH+4-N +NO-3-N)与土壤含水量、全氮、有机质、群落中植物密度、地上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但土壤N净矿化速率与土壤含水量、全氮、有机质、容重、pH值之间却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