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212篇 |
免费 | 751篇 |
国内免费 | 80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79篇 |
大气科学 | 441篇 |
地球物理 | 182篇 |
地质学 | 2792篇 |
海洋学 | 869篇 |
天文学 | 6篇 |
综合类 | 172篇 |
自然地理 | 113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4篇 |
2023年 | 210篇 |
2022年 | 249篇 |
2021年 | 269篇 |
2020年 | 217篇 |
2019年 | 210篇 |
2018年 | 159篇 |
2017年 | 141篇 |
2016年 | 188篇 |
2015年 | 168篇 |
2014年 | 257篇 |
2013年 | 210篇 |
2012年 | 215篇 |
2011年 | 241篇 |
2010年 | 207篇 |
2009年 | 234篇 |
2008年 | 200篇 |
2007年 | 178篇 |
2006年 | 172篇 |
2005年 | 166篇 |
2004年 | 139篇 |
2003年 | 162篇 |
2002年 | 135篇 |
2001年 | 140篇 |
2000年 | 153篇 |
1999年 | 120篇 |
1998年 | 99篇 |
1997年 | 96篇 |
1996年 | 130篇 |
1995年 | 110篇 |
1994年 | 68篇 |
1993年 | 89篇 |
1992年 | 100篇 |
1991年 | 91篇 |
1990年 | 76篇 |
1989年 | 58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1948年 | 1篇 |
194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7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72.
73.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对南极半岛东北海域海底表层沉积物的总有机碳、有机质碳同位素(δ13 Corg)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等进行了测试分析。研究区表层沉积物总有机碳TOC平均值高于现代深海沉积物中的平均含量。δ13 Corg的变化说明该海域有机碳来源呈海洋水生生物来源和陆源混合的特征。正构烷烃的峰型分布、主峰碳、饱和烃轻重比C-21/C+22和(C21+C22)/(C28+C29)、甾烷组合和藿烷组合证实研究区西部表层沉积物有机质来源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其陆源可能来自于附近的南极半岛和南舍得兰群岛;研究区东部表层沉积物有机质来源偏以海源为主,且以低等浮游生物、藻类及细菌生物等海源输入为主。碳优势指数(Carbon preference index,CPI)、奇偶优势指数(Odd-even Predominance,OEP)和甾烷C29ααα20S/(20S+20R)比值显示研究区D1-7站位和D5-9沉积物有机质演化程度较高,D5-2和D2-4站位的有机质演化程度低,其他站位介于中间状态。饱和烃中姥鲛烷、植烷及其比值(Pr/Ph)等组合显示研究区西部以氧化-弱还原的沉积环境为主,其可能是受高温低盐别林斯高晋海水流和附近火山喷发的影响所致;研究区东部以还原—强还原沉积环境为主,可能是受低温高盐的威德尔底层水(WSBW)和威德尔海深层水(WSDW)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74.
75.
唐山地区干旱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区地处干旱和湿润气候的过渡地带,这一地区导致干旱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干旱的气候和水资源的短缺,主要就是降水量的偏少.从简单实用角度考虑,本文根据唐山地区1956~2005年的水文和气象资料,采用降水距平、径流系数、她表湿润度指数等指标对唐山地区的干旱演变趋势进行分析,揭示出该地区近50年的干旱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76.
滨海湿地作为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区域,其沉积记录可以反映出周边地区环境变化及人类活动信息。珠江口淇澳岛滨海湿地钻孔分析结果表明,在中全新世期间淇澳岛附近海域为河口湾环境,在风化层以上开始出现淤积,但在4 200 a BP前后受极冷气候的影响,沉积物粗化;自2 500 a BP以来,沉积环境相对稳定,在小冰期期间略有变化。沉积速率计算结果显示:淇澳岛附近海域自中全新世高海面以来的平均沉积速率为0.29 cm/a,4 160~2 500 a BP、2 500 a BP-1488年、1488-1893年、1893-1986年、1990-2007年期间的平均沉积速率分别为:0.17 cm/a、0.23 cm/a、0.35 cm/a、1.37 cm/a和5.94 cm/a,沉积速率逐渐增大,反映了珠江三角洲演化过程中沉积相与沉积环境的变化;1986-1990年期间的海堤建造极大地扰动了该钻孔上部的沉积过程,在工程施工期间共沉积了厚度约112 cm的沉积层,而在海堤建成后,沉积速率也显著增大。沉积物总有机碳、总氮和C/N值的垂向分布表明,在4 160~2 500 a BP期间受海洋环境影响较大,沉积物中有机碳以海源为主,2 500 a BP以来沉积物中碳、氮含量明显增大,C/N也相应变大,有机碳主要来源于陆源输入,但在小冰期期间海源有机碳贡献略有所增大;近百年来由于受人类活动影响显著,陆源有机碳的贡献快速增加。 相似文献
77.
78.
目前琼东南盆地北礁凹陷中中新统梅山组顶部丘形反射引起广泛关注,但对其成因有不同认识。本文通过高精度二维、三维地震、钻井资料,研究丘形反射的特征。研究表明北礁地区梅山组顶部发育近东西向展布的长条形丘体,丘间为水道,丘内为中-弱振幅的地震反射,与西南部强振幅水道砂岩形成鲜明的对比,波阻抗反演揭示丘内为低波阻抗,属泥岩范畴。梅山组塑性丘内地层发生重力扩展,在其上覆的脆性地层(强振幅砂岩和弱振幅泥岩)发育多边形断层,反推出梅山组形成于深水环境,丘为泥丘,沉积环境分析也认为北礁凹陷中中新世为半深海沉积,梅山组的丘-谷分别对应上覆地层的谷-丘,认为是底流剥蚀/沉积成因。本文的研究对南海北部丘形反射的认识有重要意义,并可降低油气探勘风险。 相似文献
79.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