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593篇 |
免费 | 638篇 |
国内免费 | 122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2篇 |
大气科学 | 7篇 |
地球物理 | 487篇 |
地质学 | 2627篇 |
海洋学 | 2653篇 |
天文学 | 2篇 |
综合类 | 246篇 |
自然地理 | 40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8篇 |
2023年 | 158篇 |
2022年 | 188篇 |
2021年 | 181篇 |
2020年 | 163篇 |
2019年 | 177篇 |
2018年 | 172篇 |
2017年 | 167篇 |
2016年 | 219篇 |
2015年 | 172篇 |
2014年 | 333篇 |
2013年 | 212篇 |
2012年 | 271篇 |
2011年 | 244篇 |
2010年 | 241篇 |
2009年 | 269篇 |
2008年 | 280篇 |
2007年 | 214篇 |
2006年 | 282篇 |
2005年 | 186篇 |
2004年 | 179篇 |
2003年 | 187篇 |
2002年 | 178篇 |
2001年 | 182篇 |
2000年 | 156篇 |
1999年 | 123篇 |
1998年 | 115篇 |
1997年 | 137篇 |
1996年 | 124篇 |
1995年 | 119篇 |
1994年 | 121篇 |
1993年 | 105篇 |
1992年 | 123篇 |
1991年 | 126篇 |
1990年 | 118篇 |
1989年 | 95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28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3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5年 | 2篇 |
1972年 | 1篇 |
1958年 | 3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4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18.5 ka以来冲绳海槽中部沉积物碎屑态来源和古环境变化的常量元素记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一步了解冲绳海槽中部18.5 ka以来柱状沉积物碎屑态的常量元素组成特征及其古环境指示意义,对KX12-3孔进行了151个样品中碎屑态的提取及其常量元素和粒度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主要常量元素含量表现出明显的两段式垂向变化特征,底部的Z1阶段(492~96 cm)形成于末次冰消期及早全新世(18.5~9.6 ka),中国大陆河流(长江、黄河)物质输入是沉积物中陆源碎屑物质的主要来源;而顶部的Z2阶段(96~0 cm)则形成于早全新世以来(<9.6 ka),沉积物中的陆源碎屑物质仍以中国大陆来源为主,台湾物质输入也有一定贡献。此外,岩心中还记录到了7.3 ka时发生的K-Ah火山事件。常量元素相关性、R型因子及典型常量元素比值分析均表明主要氧化物含量在垂向上的变化主要受控于附近的陆源碎屑物质输入,热液活动和火山物质的影响较小。不同时期陆源碎屑物质对研究区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并与海平面波动及黑潮的演化具有很好的耦合关系。此外,在5~3.5 ka期间,KX12-3孔的Fe2O3、MgO、Fe/Ti、Mg/Ti值及粒度减小,这应该是由当时黑潮的减弱或“摆动”出冲绳海槽引起的。 相似文献
22.
太湖不同营养水平湖区沉积物磷形态与生物可利用磷的分布及相互关系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采用EDTA螯合剂法和不同的化学提取法,研究了太湖3个不同营养水平湖区中8个位点表层沉积物总磷、各组分磷及生物可利用磷的含量分布,探讨了太湖不同营养水平湖区表层沉积物的释磷潜力和生物可利用磷的来源.结果表明,太湖不同营养水平湖区表层沉积物总磷、无机磷和生物可利用磷含量分布差异较大,且与各湖的营养水平相一致.有机磷含量与有机质和含水率显著相关;沉积物中Fe-P和Ca-P对生物可利用磷的贡献较大,这部分磷具有较大的潜在释放风险. 相似文献
23.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孔雀河斜坡东南部地区中晚奥陶系砂岩中重矿物分析研究,表明库鲁克塔格露头样品稳定重矿物为锆石-电气石-石榴石-磁铁矿-赤褐铁矿组合,孔雀1井样品稳定重矿物为锆石-石榴石-电气石-白钛石组合,二者有些差异,但分析结果反映了同样的母岩性质.研究区内沉积岩母岩主要来自于酸性、中基性岩浆岩和部分变质岩,为混源产物.结合对地震剖面的分析,认为研究区物源来自南(阿尔金造山带)和北(库鲁克塔格隆起)两部.根据稳定重矿物ZTR指数判断,南、北两个方向而来的沉积物在孔雀1井附近交汇,并沿各自路线运移、沉积. 相似文献
24.
利用催化动力学分光光度法和两步提取法对2011年4月(春)、8月(夏)、10月(秋)和2012年1月(冬)桑沟湾海域溶解态无机锰(DIMn)和表层沉积物中的锰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桑沟湾4个季节(春季至冬季,后同)DIMn浓度呈现出近岸高、远岸低的分布特点,其平均浓度分别为(60.5±43.1) nmol/L、(42.0±30.5) nmol/L、(23.4±11.2) nmol/L和(18.2±13.5) nmol/L,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即春季最高,夏季、秋季次之,冬季最低;与相邻的俚岛湾和爱莲湾相比,桑沟湾春季、夏季DIMn的浓度较高,秋季、冬季则没有显著性差异。桑沟湾表层沉积物中总Mn在4个季节的含量分别为(861±308) mg/kg、(915±322) mg/kg、(589±108) mg/kg、(653±185) mg/kg,表层沉积物中醋酸提取态Mn在4个季节的含量分别为(500±272) mg/kg、(502±232) mg/kg、(322±81) mg/kg、(345±91) mg/kg,两者均表现出近岸高、远岸低的分布特点。醋酸提取态Mn的含量在春季、夏季要显著高于秋季、冬季。悬浮颗粒物的吸附和浮游生物的利用是影响桑沟湾DIMn浓度与分布的重要因素。桑沟湾DIMn的源主要包括河流及地下水输送、大气输送、沉积物−水界面释放;汇主要包括养殖生物的清除、向黄海的输送等。简单箱式模型收支计算结果显示,桑沟湾DIMn的源略大于汇,表明除了养殖生物的清除和向黄海的输送,桑沟湾DIMn还存在其他汇。本研究的结果为桑沟湾DIMn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深入认识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5.
厦门-金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铜铅锌镉的含量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5年 1 0月调查研究了厦门 金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u、Pb、Zn、Cd的含量 ,Cu、Pb、Zn、Cd的平均浓度分别为 1 6 .6、5 2 .6、1 0 4、0 .2 0 5 (× 1 0 -6m/m ,干重 )。根据底质标准 ,Pb、Zn明显超标。从平面分布看 ,厦门岛南部海区(XJ1~XJ4号站 )的重金属含量高于北部海区 (XJ5~XJ7号站 ) ,北部海区又高于东部海区 (XJ9、R1、R2号站 ) ,尤其是南部海区的XJ1、XJ2、XJ3号站其含量明显较高。这一分布特征表明除了九龙江河流对该海域的贡献外 ,西海域的输入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位于东部海区的XJ9、R1、R2号站 ,从XJ9至较靠近金门的R1、R2号站 ,重金属Cu、Pb、Zn、Cd的含量略有回升 ,其来源有待于进一步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6.
双壳类食悬浮物类与食沉积物类的发育变化是反映水动力环境的一种指标。对南海南部NS93- 1 2 - 58柱样 1 4ka来微型双壳类营养结构分析表明 ,晚更新世末次冰期向冰后期全新世转化阶段 ,食沉积物类一度较为发育 ,表明南海南部表层环流很不活跃 ,从这一转化阶段到全新世早期 ,双壳类食悬浮物类与食沉积物类的比例有规律地变大 ,表明随着气候转暖 ,海水温度增高 ,海平面上升 ,海流作用显著增强。该柱样整样分析表明 ,双壳类食悬浮物类占据着明显的优势 ,显示了 1 4ka来南海海流作用一直比较强烈。在全新世中晚期 ,双壳类主要栖息在次表层水团的海底 ,仍以食悬浮物类为主 ,可能与南海南部陆坡上升流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27.
为揭示茅尾海入海河口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在茅岭江、大榄江、钦江入海河口采集13件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重金属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茅尾海沉积物中重金属As、Cd、Cr、Cu、Hg、Pb、Zn含量平均值分别为7.78×10-6、0.14×10-6、37.6×10-6、18.9×10-6、0.004 8×10-6、22.5×10-6、54.7×10-6,均低于GB 18668—2002的一类标准。沉积物中重金属空间分布差异较大,茅尾海东部工业区和西部茅岭江附近具有较高的重金属含量。重金属污染分析表明,大部分重金属元素显示为无污染—轻度污染水平,Cr具有中等污染水平;生态风险分析显示,重金属总体处于较低潜在风险,东部工业区Hg、Cd显示出中等生态风险。通过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探讨重金属污染物来源,结果显示重金属污染主要受河流控制,Hg、As、Cd还受到临港工业区废水排放的影响。综合研究表明,茅尾海生态环境总体较好,但建议重点关注东部工业区重金属排污状况。 相似文献
28.
南海中北部表层沉积物的矿物沉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研究了南海中北部500多个样品的矿物学。认为,本区表层沉积物中矿物种类繁多,分布较为普遍,碎屑矿物(含火山物质)、粘土矿物、自生矿物常有出现。以前者为最显著(共60多种,其中重矿物50多种,轻矿物近10种),主要分布于陆架区及深海盆;粘土矿物次之,多分布于陆坡~深海盆;自生矿物较少,陆架~深海盆均有分布。文中根据矿物沉积特征和环境差异,把它划分为6个矿物区。 相似文献
29.
白龙江流域是我国四大地质灾害高发区之一,也是全国17个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之一。第四纪沉积物的广泛分布为地质灾害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本文基于遥感和GIS技术,结合影像特征和野外实际调查,建立了研究区第四纪成因类型(5大类11亚类)的解译标志;运用所建立的解译标志,对研究区进行了精细解译,新增第四纪残积物、坡积物、泥石流堆积和人工堆积等8个沉积亚类,补充和完善了滑坡堆积体和崩积物的面域数据,共解译第四纪沉积物面积444.7 km2,较前人研究资料扩展了380.4 km2;研究区上游段主要受地形地貌因素影响,第四纪沉积物沿白龙江主河道及其支流分布,中游段主要受地质构造控制,第四纪沉积物沿活动断层呈条带状分布,下游段主要受地层岩性影响,第四纪沉积物呈片状分布;第四纪沉积物灾害效应主要表现为崩滑效应和对泥石流的补给效应。本文研究成果对研究区区域地质灾害调查和风险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0.
贵州红枫湖纹理沉积物中近代气温记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通过红枫湖纹理沉积物柱芯碳酸盐特征剖面与流域气温资料对比、沉积纹理年代校正以及早期成岩化学过程对碳酸盐沉积记录的改造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表明湖泊碳酸盐沉积记录基本不受早期成岩作用的影响,碳酸钙含量和CaO/MgO·Al2O3比值可作为湖泊沉物中具高分辨率、短时间尺度的气温变化的代用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