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962篇 |
免费 | 912篇 |
国内免费 | 163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17篇 |
大气科学 | 277篇 |
地球物理 | 687篇 |
地质学 | 3612篇 |
海洋学 | 2915篇 |
天文学 | 86篇 |
综合类 | 293篇 |
自然地理 | 42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8篇 |
2023年 | 197篇 |
2022年 | 265篇 |
2021年 | 287篇 |
2020年 | 200篇 |
2019年 | 215篇 |
2018年 | 222篇 |
2017年 | 262篇 |
2016年 | 311篇 |
2015年 | 231篇 |
2014年 | 400篇 |
2013年 | 269篇 |
2012年 | 400篇 |
2011年 | 321篇 |
2010年 | 319篇 |
2009年 | 413篇 |
2008年 | 426篇 |
2007年 | 311篇 |
2006年 | 364篇 |
2005年 | 272篇 |
2004年 | 244篇 |
2003年 | 234篇 |
2002年 | 220篇 |
2001年 | 221篇 |
2000年 | 182篇 |
1999年 | 145篇 |
1998年 | 147篇 |
1997年 | 165篇 |
1996年 | 143篇 |
1995年 | 134篇 |
1994年 | 140篇 |
1993年 | 133篇 |
1992年 | 137篇 |
1991年 | 154篇 |
1990年 | 143篇 |
1989年 | 114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28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7篇 |
1975年 | 2篇 |
1965年 | 2篇 |
1964年 | 4篇 |
1963年 | 2篇 |
1962年 | 2篇 |
1958年 | 4篇 |
195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5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91.
Viktoriya Krupskaya Alexey Krylov Christoph Vogt Aleksandr Nechitaylo Irina Andreeva Dmitriy Borisov Irina Andreeva Georgiy Piloyan 蔡观强 《海洋地质》2009,(1)
粘土矿物的组成可以通过红外吸收光谱(IR)和x射线衍射(XRD)方法来测定,其中,红外吸收光谱法能在数量上模拟和比较粘土矿物组合的比值特征。粘土矿物的半定量分析是以Biscaye方法为基础建立的(Biscaye,1965)。通过100个样品的两种程序分析对比后,粘土矿物的半定量分析得到了巩固。其中,第一种程序是将粘土矿物固定在玻璃片上(Moore和Reynolds,1997), 相似文献
92.
连云港近岸海域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来源及生态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冷原子吸收法、原子荧光光谱法及灼烧法测定了连云港海州湾近岸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和有机质的含量,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研究了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来源,发现前3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54.21%、19.04%、16.37%,表明重金属主要有3个来源: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农业灌溉水的排放、有机质降解。以PCA计算结果为基础应用海洋沉积物污染指数(Marine sediment pollution index,MSPI)和平均沉积物质量标准商数(Mean sediment quality guideline quotient,SQG-Q)评价了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及对生物的潜在影响。结果发现,海州湾近岸海区沉积物质量污染严重(MSPI值在60到80之间),排污口海区的沉积物污染最为严重(MSPI值大于80),连云港近岸海域沉积物对生物的负影响潜力为中度水平(0.1SQG-Q1)。 相似文献
93.
西沙西南海域表层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西沙西南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元素的含量及分布特征分析表明,该区可明显地分为北部区和南部区,除CaO和Sr之外,均为南部区元素含量高于北部区,海洋化学沉积起相当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4.
海坛岛海域表层沉积物中主量化学成分的地球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海坛岛海域33个表层沉积物中10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含量变化和区域平面分布作了描述和探讨。化学成分中Corg、N、P、Fe、AI、Ti、Mg等元素的关性好,和粘土矿物关系密切,从陆源搬运入海;Ca、碳酸盐和上述及粘土含量呈负相关,在富含生物介壳的粗粒沉积中富集;Mn主要赋存于陆源碎屑,而在砾砂中有自生Mn沉积。Q型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调查区可分为3个地球化学分区,综合反映了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95.
顺序扫描ICP—AES法测定海洋沉积物中九种主要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ICP—AES法测定海洋沉积物中铝、铁、钙、镁、钠、钾、钦、锰、磷等九种主要成分,方法简便,省时省力,测量精密度小于4%,可以满足海洋地球化学的要求。 相似文献
96.
长江口沉积物中常量元素及有关形态物相定量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熔融制样技术和数学校正分析方法的X射线荧光光谱实验手段,对长江口水域3个站位的10个常量元素进行定量分析.这10个常量元素分别是钠、镁、铝、硅、磷、钾、钙、钛、锰和铁,获得较好结果.分析的检出限达到10-5左右;精密度用变差系数K表示,K<0.03826,因此具有较高精密度.最大分析相对误差是0.27%.此外本文还应用无标分析法的X射线衍射实验手段对同样3个站位样品进行形态物相定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长江口3个站位中沉积物主要成分是α-石英,其次是钠长石、高岭土、绿泥石、伊利石、方解石和蒙脱石等.分析结果与X射线荧光光谱元素定量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绝大部分物相定量分析误差小于15%.本文对于了解长江口存在的离子交换、吸附、解吸和絮凝等化学作用过程,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7.
海南岛崖州湾西部近海沉积环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三亚赛德电厂工程可行性研究在崖州湾西部角头鼻附近海区所采集的地质资料,对该区的地貌、沉积物和沉积环境特征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8.
南沙群岛海区94—10柱样浮游有孔虫碳氧同位素与古气候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对南沙群岛海区94-10柱样浮游有孔虫碳氧同位素组成,粒度组成及全岩样^14C测年的研究,发现南沙群岛海区在末次冰期结束后的转暖过程中发生了两次明显的气候回返事件,即事件和事件Ⅱ(约10-8kaBP),其中事件Ⅰ可能为新仙女林事件;在末次冰期结束后的气候转暖过程中,东亚古季风演化具有不稳定性和突发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99.
通过对比研究了冲绳海槽南部、中部、北部岩心沉积物的稀土元素(REEs)组成和分异特征,揭示了冲绳海槽不同区域的物源差异。由于火山物质和周围河流携带的陆源物质贡献程度不同,各岩心沉积物REE组成存在显著差异。∑REE、∑LREE具由南至北递减的趋势,北部具相对更高的∑HREE,南部次之。LREEs与HREEs间的分馏程度,LREEs、HREEs内部分馏程度均由南至北依次减小。从粒度、微量元素和稀土特征参数的垂向变化来看,岩心S3物源相对单一,沉积环境随时间变化较小,主要受长江和台湾河流沉积物控制。岩心S10、S9沉积物来源更为复杂多样(特别是S9),沉积环境在时间尺度上发生了较大的变迁。岩心S10层位1主要受黄河和长江沉积物控制,层位2具黄河沉积物和火山物质混合的特征,岩心S9层位1是黄河沉积物和火山物质混合的结果,层位2主要受黄河沉积物控制。 相似文献
100.
A 43 cm long E271 sediment core collected near the East Pacific Rise(EPR) at 13°N were studied to investigate the origin of smectite for understanding better the geochemical behavior of hydrothermal material after deposition.E271 sediments are typical metalliferous sediments. After removal of organic matter, carbonate, biogenic opal,and Fe-Mn oxide by a series of chemical procedures, clay minerals(2 μm) were investigated by X-ray diffraction,chemical analysis and Si isotope analysis.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seafloor hydrothermal activity and close to continent, the sources of clay minerals are complex. Illite, chlorite and kaolinite are suggested to be transported from either North or Central America by rivers or winds, but smectite is authigenic. It is enriched in iron, and its contents are highest in clay minerals. Data show that smectite is most likely formed by the reaction of hydrothermal Fe-oxyhydroxide with silica and seawater in metalliferous sediments. The Si that participates in this reaction may be derived from siliceous microfossils(diatoms or radiolarians), hydrothermal fluids, or detrital mineral phases. And their δ30 Si values are higher than those of authigenic smectites, which implies that a Si isotope fractionation occurs during the formation because of the selective absorption of light Si isotopes onto Feoxyhydroxides. Sm/Fe mass ratios(a proxy for overall REE/Fe ratio) in E271 clay minerals are lower than those in metalliferous sediments, as well as distal hydrothermal plume particles and terrigenous clay minerals. This result suggests that some REE are lost during the smectite formation, perhaps because their large ionic radii of REE scavenged by Fe-oxyhydroxides preclude substitution in either tetrahedral or octahedral lattice sites of this mineral structure, which decreases the value of metalliferous sediments as a potential resource for RE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