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7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125篇
测绘学   14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530篇
海洋学   25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1篇
  1961年   1篇
  196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秦岭勉略缝合带组成与古洋盆演化   总被引:1,自引:7,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秦岭勉略构造带是典型的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带内组成复杂、变形强烈,其主导构造样式表现为以系列北倾逆冲断层为格架,不同岩片推覆叠置的叠瓦状构造。详细的组成及构造研究表明,缝合带由洋盆形成演化不同阶段、不同性质的陆缘沉积岩系、不同类型蛇绿岩以及洋盆俯冲-碰撞造山过程中以不同方式出露的构造岩块组成,同时区域地层对比表明勉略古洋盆形成过程具有自西而东“剪刀式”打开扩展的性质与特点。  相似文献   
92.
西南三江特提斯造山带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中(沱沱河、玉树、昌都和兰坪-思茅地区)发育包括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在内的一系列以沉积岩容矿的Pb-Zn-Ag-Cu贱金属矿床,构成长达千余千米的青藏高原东缘贱金属成矿带。作为大陆碰撞环境成矿谱系的重要矿床类型,加强这些矿床的理论研究对提高和完善大陆碰撞造山成矿理论和指导找矿勘查等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研究表明这些Pb-Zn-Ag-Cu矿床的分布受盆地形成后新生代大型逆冲推覆-走滑构造控制,其容矿岩石和成矿作用特征与SEDEX和MVT矿床存在明显的差异,矿床成矿流体表现出多来源混合的特征,成矿与深部过程密切相关。尽管取得重要进展,但由于缺乏高精度年代学数据制约,成矿动力学背景及其与碰撞造山的时空联系存在较大争议。一些矿床的研究显示复合成矿迹象,但是复合成矿过程与深部驱动等问题仍不清楚。近年来我们以兰坪和昌都盆地的Pb-Zn-Ag多金属矿床和Cu多金属矿床为重点研究对象,系统开展了成矿年代学、成矿流体源-运-储系统和复合成矿机制以及深部过程对成矿制约等方面研究。结果表明,兰坪盆地西缘Cu(Mo)多金属矿床主要形成于48~58Ma,兰坪和昌都盆地Pb-Zn-Ag多金属矿床主要形成于27~33Ma。成矿流体表现出明显的多来源混合的特征,主要存在三种类型:1)变质流体与盆地卤水或大气降水复合成矿,以金满-连城Cu矿床为代表; 2)盆地卤水与大气降水复合成矿,以金顶Pb-Zn矿床为代表; 3)盆地卤水和岩浆流体复合成矿,以拉诺玛Pb-Zn-Sb矿床为代表。兰坪盆地西缘Cu矿床主要形成于新生代印度-欧亚大陆主碰撞挤压阶段,与成矿密切相关的变质流体可能来源于陆-陆碰撞俯冲引起的高压变质。Pb-Zn矿床主要形成于印度-欧亚大陆晚碰撞构造转换环境,构造挤压和造山隆起驱动盆地流体迁移,同期的岩浆活动主要为成矿提供热驱动力或成矿物质。  相似文献   
93.
陆相细粒沉积岩是中国含油气盆地中重要的烃源岩和致密油储集层。随着对烃源岩、致密油、页岩油-气勘探开发研究的不断深入,陆相细粒沉积岩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并持续进行着前沿探索。作者论述了传统细粒沉积岩基本概念及演变,岩石、矿物组成特征、成因机制与分类方法。结合近年来在陆内裂谷盆地陆相细粒沉积岩中广泛分布的火山—热液物质的新报道及研究成果,认为火山物质、热液喷流物质不仅参与了陆相黑色细粒岩系的沉积和成岩作用,也与油气生成有密切关系。加强对陆相细粒沉积研究,探讨深源碎屑及热液流体的来源及其对细粒沉积过程的影响,既有利于丰富、完善沉积学和陆相含油气盆地生油理论,也有利于更好地指导致密油、页岩油-气的勘探开发。  相似文献   
94.
根据对连阳煤田合山组灰岩段的野外调查和大量碳酸岩薄片研究,将其划分为6种岩石类型和7种微相类型,在分析各种微相特征的基础上,认为合山组碳酸岩的沉积环境为温暖、水体清澈、基底平缓、水深较浅、盐度正常、以波浪、潮汐作用为主间或受风暴流改造影响的陆表海-浅海陆棚。   相似文献   
95.
采用数学地质方法对庞庄煤矿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和山西组的沉积旋回和沉积环境进行马尔科夫—熵分析,结果表明该含煤地层是一套连续沉积且旋回明显。经转移概率矩阵分析,含煤地层岩性的优选转移趋势为粗一细一粗的对称旋回,从太原组到下石盒子组旋回类型变得越来越复杂,沉积环境由浅海相逐渐过渡到陆相成煤环境。   相似文献   
96.
陈柏林  沈庭远 《沉积学报》1999,17(12):718-722
同生碎悄是一种发育于沉积岩中反映动荡沉积环境的典型沉积构造。赣东北大北坞地区双桥山群发现同生碎悄,进一步确认了双桥山群属于半深海一深海浊流沉积,为古沉积环境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根据同生碎悄的变形特征,可以分析该区构造变形史(即经历压扁为主的区域褶皱变形和韧性剪切变形),厘定在背坞韧性剪切带,并根据同生碎屑的KxZ值,可圳得大背坞韧性剪切剪应变γ=1.01~2.13、最大剪位移0.6~0.8km,推  相似文献   
97.
以秦岭造山带中热水沉积成矿盆地为例, 讨论了热水沉积成矿盆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1), 在这些盆地中已发现了一批大型-超大型矿床, 也是秦岭超大型矿集区的研究原理、研究及研究内容等基本准则。提出盆地充填史、盆地内同生构造作用等研究沉积盆地形成与发展。认为秦岭热水沉积成矿盆地具有分级特征, 热水沉积岩相是主要的物质组成。总结了秦岭中(火山)热水沉积成矿盆地、深水缺氧环境中热水沉积成矿盆地、叠合盆地、复合盆地、拉分盆地、裂陷盆地等六种构造-沉积岩相时间-空间组合模式, 它们是超大型金属矿床产出部位。  相似文献   
98.
我们知道的最古老的化石是年龄为3500Ma的光合蓝藻细菌。可以想象,在这些复杂生物发育之前还经过了一长串的进化步骤。老于3600Ma的上壳岩石全部经过了高级变质并且大多数已严重变形,因此,形态化石(如果以初始状存在)不太可能被保存下来。因而,在确定生...  相似文献   
99.
通过典型水文钻孔和露头剖面沉积地质、水文地质调查、样品测试及综合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含水层形成时,北部环河组、洛河组均广泛发育河流相沉积,而南部环河组湖泊相为主、洛河组沙漠沙丘相广泛分布的沉积古地理格局,这对含水岩石中长石、粘土矿物、方解石、石膏等重要矿物组成和易溶盐含量及其空间分布形成明显控制,也控制了含水层和隔水层空间分布,并显著影响了深层地下水循环交替条件的区域分布变化。在沉积-成岩环境条件下,影响地下水水化学场形成和水质分布变化的主要水-岩作用包括硫酸盐、碳酸盐及硅酸盐矿物的溶解溶滤和阳离子交换作用等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受含水层沉积岩相古地理、地下水循环及水岩作用等因素控制,环河组、洛河组地下水总体表现为盆地北区TDS低、淡水发育、以HCO3型为主,南区TDS高、微咸水和咸水发育、以HCO3.SO4型为主的分布规律,地下水水化学和水质分布在北区分布变化小、在南区上下含水层分布变化复杂。  相似文献   
100.
以地质背景、物质组分和岩石组构分析为基础,对酒泉盆地青西凹陷下沟组湖相热水沉积钠长石—铁白云石岩进行了Sr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热水沉积岩87Sr/86Sr比值变化范围为0.712 25~0.717 81,平均值0.715 61,远高于同期海水和下沟组玄武岩,略高于代表早白垩世湖水锶同位素组成的藻灰岩,但低于基底壳源硅铝质岩,反映热流体不可能为单纯的湖水或幔源岩浆水;其中直接化学结晶沉淀的纹层状泥微晶热水沉积岩锶同位素比值变化范围较小,可代表均一化的热卤水池流体锶同位素组成特征;指示不同喷流口位置的“水爆角砾岩”锶同位素组成变化较大,但同一位置的热水角砾与胶结物锶同位素组成基本一致,说明两者应属于具相同成因意义的同期热水喷流沉积产物;综合青西凹陷下沟组湖相热水沉积岩锶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初步推测早白垩世湖底热流体可能为富集硅铝质基底岩石高放射成因Sr的深循环下渗湖水与少量上升幔源岩浆水构成的混合热流体,可为青西凹陷早白垩世湖底热流体性质的确定以及热流体循环动力学模型和热水沉积模式的建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