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01篇 |
免费 | 663篇 |
国内免费 | 38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9篇 |
大气科学 | 57篇 |
地球物理 | 275篇 |
地质学 | 1668篇 |
海洋学 | 231篇 |
天文学 | 177篇 |
综合类 | 154篇 |
自然地理 | 10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0篇 |
2023年 | 50篇 |
2022年 | 78篇 |
2021年 | 81篇 |
2020年 | 77篇 |
2019年 | 69篇 |
2018年 | 42篇 |
2017年 | 45篇 |
2016年 | 65篇 |
2015年 | 83篇 |
2014年 | 92篇 |
2013年 | 93篇 |
2012年 | 117篇 |
2011年 | 108篇 |
2010年 | 94篇 |
2009年 | 101篇 |
2008年 | 123篇 |
2007年 | 114篇 |
2006年 | 103篇 |
2005年 | 105篇 |
2004年 | 93篇 |
2003年 | 77篇 |
2002年 | 99篇 |
2001年 | 76篇 |
2000年 | 42篇 |
1999年 | 58篇 |
1998年 | 69篇 |
1997年 | 68篇 |
1996年 | 46篇 |
1995年 | 55篇 |
1994年 | 49篇 |
1993年 | 42篇 |
1992年 | 62篇 |
1991年 | 48篇 |
1990年 | 59篇 |
1989年 | 27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4篇 |
1981年 | 6篇 |
1979年 | 6篇 |
1965年 | 3篇 |
1961年 | 4篇 |
1958年 | 3篇 |
1948年 | 5篇 |
1945年 | 3篇 |
1942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一种新的射电源表综合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利用正交完备函数系拟合射电源表的局部系统差,并通过选择初始星表确定综合射电源表系统的轴方向,在综合计算时以射电源表包含的所有源坐标决定其轴方向.整个综合过程概念清晰,计算量较小.检验结果表明,用新方法得到的综合射电源表可靠性与稳定性都很好. 相似文献
932.
The Longquanzhan gold deposit hosted in granitic cataclasites with mylontization of the foot wall of the main Yishui-Tangtou fault. 3He/4He ratios in fluid inclusions range from 0. 14 to 0. 24 R/Ra,close to those of the crust-source helium. 40Ar/36Ar ratios were measured to be 289-1811, sligh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atmospheric argon. The results of analysis of helium and argon isotopes suggested that ore-forming fluids were derived chiefly from the crust. The δ18O values of fluid inclusions from vein quartz range from -1.78‰ to 4.07‰, and the δD values of the fluid inclusions vary between -74‰ and -77‰. The hydrogen and oxygen isotope data indicated that the ore-forming fluid for the Longquanzhan gold deposit had mixed with meteoric water in the process of mineralization. Thi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conclusion from the helium and argon isotope data. 相似文献
933.
利用干法真空石英玻璃管合成实验方法成功地构筑了Cu-Bi-Te三元系400℃时的相平衡图。在此实验温度条件下,该相图中除了存在着8个已知的矿物相、1个合成的Bi-Te二元相和2个液相共熔区外,同时还存在着一个新的Cu-Te二元相Cu9Te5以及两个Cu-Bi-Te三元相CuBiTe和Cu3BiTe3。 相似文献
934.
对山东平邑盆地柏林剖面古近系卞桥组一段1 9 件湖相碳酸盐岩样品的岩性特征、碳氧同位素特征、主量和微量元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平邑盆地古近系卞桥组一段的岩性从地层底部到顶部整体变化依次为粗碎屑岩、核形石灰岩、生物碎屑灰岩、颗粒灰岩、泥晶灰岩/泥灰岩.碳酸盐岩δ13C值主要为-3.5‰~-2.5‰,平均值为-2.9‰;... 相似文献
935.
本文通过西藏当雄—崩错一带1951—1952年间8级地震(包括前震和余震)形成的地震形变带的初步考察,对地震形变带通过不同岩性时所产生的形变类型的主要特征、力学性质等进行较详细描述,对形成该期地震的应力场特点及控震、发震构造进行初步探讨。 西藏地区地处地中海-南亚地震带东段,是一个地震频度高、强度大的地震区。该区在1950年以前,历史地震记录不完整,准确性差实地考察资料也不多见。1950年以后才开始有较系统和详细的地震记录资料 1980和1981年,笔者对当雄—崩错一带1951—1952年间,西藏发生最强地震之一(8级)所产生的地震形变带进行了初步考察,虽然从地震发生至考察时,已隔近30年之久,但地震形变仍保存十分完好。通过对它的研究,对于探讨该期地震控震和发震构造的特点,地震破裂的性质与过程,分析地质构造及其应力场的演变,都是十分有意义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936.
937.
西藏搭格架热泉型铯矿床地质特征及形成时代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文章在野外第四纪地质与地貌调查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搭格架矿床的地质特征,并以U系法的全溶法和等时线法为主要手段,查明了矿床的成矿时代。根据泉华在野外的分布特征,将其分为6套。第Ⅰ套为灰白色钙华;第Ⅱ~Ⅵ套为硅华,主要矿物为胶状和粒状蛋白石。硅华在长马曲河流阶地的位置分别为:第Ⅱ套,T5;第Ⅲ套,T4;第Ⅳ套,T3;第Ⅴ套,T2;第Ⅵ套,T2。泉华形成于5个阶段:403~202kaB.P.;99kaB.P.;39~25kaB.P.;17~4kaB.P.;现代。 相似文献
938.
以人地关系为视角,引入空间可达性的概念,探讨赣闽粤交界地区客家先民迁移路线的选择与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背景之间的关系。利用GIS技术建立地形和古交通通道数据库,分别构建栅格与矢量数据结构最优路径模型,分析了客家民系迁移路径选择与空间可达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可达性分析结果与客家民系的空间分布拟合的较好,受迁移时期的生产力水平限制,高大山脉、隘口等地形因素对迁移路线影响巨大,自然、社会、历史因素共同影响客家民系迁移及分布格局,赣州、长汀、梅州等"客家首府"城市位于所模拟的最优迁移路径上。 相似文献
939.
不同水分梯度下三江平原湿地漂筏苔草无性系株高生长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取三江平原沼泽湿地漂筏苔草(Carexpseudocuraica)无性系种群在生长季(5~9月)进行桶栽实验,设计了6个水分梯度,即持续干旱(土壤含水量S1和S2分别为20%和50%)和持续淹水(S3、S4、S5、和S6的淹水深度分别为0cm、10cm、30cm和50cm)6个水分处理水平,研究了漂筏苔草株高生长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6月末以前,各水分处理(S1~S6)下株高呈单峰曲线变化,高峰值分别出现在S3、S4和S5处理下。从7月份开始直到生长季末,随着生长时期的延续、土壤湿度的增大和水位的加深株高值不断增加,即株高在S6处理下最大,S1处理下最小。到8月末以后,深水处理S6的株高远远高于其它处理。生长季各水分处理下(S1~S5)的株高增长量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在S6状态下株高增长量呈双峰曲线变化。处理S1、S2、S3和S4的植株高度绝对增长速率(HAGR)随着植物生长呈逐渐降低趋势;S5和S6状态下HAGR呈单峰曲线变化。随着水分含量的增加和水位的提高(6~9月),植株高度相对增长速率(HRGR)不断增加,S1处理下最小,S6处理下最大;5月份的HRGR值呈单峰曲线变化。随着植物的生长各水分处理下植株HRGR5月时最大,6~9月依次减小。综合分析认为,漂筏苔草对水分条件的适应性较强,无论是缺水(土壤20%含水量)或淹水环境下均可生长,淹水50cm时更有利于株高的增长,不同水分条件下株高及增长速率变化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940.
中国东部陆缘中区中-新生代区域断裂系统时空分布特征、迁移规律及成因类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东部陆缘中区中-新生代深大断裂十分发育.根据断裂的时空分布规律,可划分出4个断裂系:燕山造山带断裂系、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断裂系、郯庐断裂系及东海陆架盆地-冲绳海槽断裂系.4个断裂系具有各自不同的断裂迁移规律:燕山造山带印支-燕山期断裂具有从早至晚从EW→NE→NNE向偏转迁移规律;秦岭-大别造山带北麓逆冲推覆作用的强度在印支-燕山早期表现出南强北弱、东强西弱和东断西褶趋势,同时具有由东向西由早到晚穿时迁移演化特征,燕山末期-喜山早期则相反,表现出北强南弱、西强东弱的构造特征;郯庐断裂系的活动对盆地的控制作用具有由早到晚由西向东、由南向北迁移规律;东海陆架盆地-冲绳海槽断裂的形成时代具有明显的从西向东越来越新的迁移规律.4个断裂系及构造迁移规律分别是板块碰撞-陆内俯冲、陆内造山、走滑、板块俯冲后退4种不同地球动力学背景中的产物. 相似文献